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的文学传奇
香山居士是谁的称号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世人,他出生于唐代宗年间,在那个唐诗高度繁荣,优秀诗人层出不穷的时代,白居易的诗歌,以广泛的题材,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掀起又一股唐诗风潮,他的代表作像是《长恨歌》、《琵琶行》等等,都是如今语文课本中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的原因
晚年的白居易思想日趋消沉,目睹了宫中勾心斗角的残酷事实,他决定远离宦海,隐居在东都洛阳。这个举措事实上是全身远祸的计策,加上道家的清净有为,佛家的“求无生”、“归空门”,这些思想都已经进入到了他的内心深处。晚年的白居易自称是居士的缘由就不言而喻了。
这里着重指出的是,白居易晚年对香山上的香山寺情有独钟。白居易归隐洛阳之后,十分钟爱香山寺的清幽,常常出入香山中,甚至还把家中的酿酒和书籍全部移到了香山寺中。他觉得这个地方虽然环境很好,但是寺门破败,墙壁剥落,导致僧人的住宿简陋,佛像也已经被侵蚀,不堪言状。于是,白居易决心修复香山寺。
白居易在香山期间,还把自己在洛阳写的诗歌编为十卷,名为《白氏洛中集》。另外,他还与香山僧人结友,成为了香山寺的一员。白居易晚年远离官场,居于香山,最后死于香山,后来又葬在了香山。如此可见,晚年的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就很好理解了。
唐代诗人 | “香山居士”白居易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一个“世敦儒业”的官宦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六七个月时,乳母便在书屏下教他认识“之”“无”二字。他从五六岁开始学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岁苦学进士,长于各种诗体。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明白流畅,在风格上自成一体(世称“元白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他的代表作包括《长恨歌》和《琵琶行》,其中《长恨歌》被诗评家誉为千古绝唱。
白居易在生时便诗名显赫,受到举国上下、甚至国外的崇拜,其影响在历史上经久不衰。在他的盛名期间,各地寺庙道观、邮亭等处的墙壁上都能看到他的诗。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野老牧童,不分男女老幼,甚至不识字的老太太,都是他诗歌的忠实欣赏者和积极的传播者。白居易的诗作广受欢迎,以至于传抄他的诗拿去卖钱或者换酒、换茶喝的人到处都是;能够唱诵“长恨歌”的歌妓会抬高身价,自觉与众不同;甚至外国的宰相也托来朝的商人以百金一篇的奇价购买他的诗作。
白居易一生写过的“讽谕诗”比别的诗人都多,充分显示出他关心劳动人民疾苦、同情贫穷受难者的善良本性。如《卖炭翁》、《观刈麦》以及《缭绫》等,使人们至今读起来还能深切地感到作者善心的巨大感化力量。同时,在关心和同情穷苦人的同时,他还能反躬自问,把自己的优裕生活看作值得羞愧的事情。
白居易在808年任左拾遗,他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下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他的诗歌中不乏讽刺之作,如《轻肥》一诗中描述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两相对比,惨烈异常。他亦有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和借田舍翁之口道出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买花》。
然而,白居易言事的直接,令权豪贵近们变色,甚至令唐宪宗感到不快。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遭到掌军权之宦官们的攻击,后因遭诽谤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白居易结草堂、与僧人交往,并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在东林寺藏经楼读慧远大师文集,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学习佛法。
白居易晚年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成为一个不入庙的修炼者。修佛使他明白了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因此在遇到生活中的磨难时,他就不会象常人一样地过份忧愁和烦恼。而且他对名利也逐渐地放淡,看透了人生的真相。在《闲吟》一诗中,他写道:“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他希望能以文学的生花妙笔来阐发佛学的清净奥谛。
白居易在《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中写道,他的文集备闻圣教,深信因果,悟知前非,故其集家藏之外,别录三本,一本置于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中,一本置于庐山东林寺经藏中,一本藏于苏州南禅字千佛堂内。他写道:“夫惟悉索弊文,归依三藏者,其意云何?且有本愿,愿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也。”
白居易晚年虔心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请人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彩绘大型极乐世界图、西方三圣像,日日焚香顶礼,十分虔诚,并且回向众生离苦得乐,共登莲城。他所作《念佛偈》流传广远,至今仍脍炙人口。
白居易在846年逝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他的诗歌在唐宋时期广为流传,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香山居士是谁的雅号
香山居士是白居易的雅号。以下是关于香山居士称号的详细解释:
称号由来:白居易晚年选择隐居在河南洛阳的香山寺,与香山僧人结友,并修复了香山寺。由于他晚年远离官场,居于香山,最后也葬在了香山,因此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的生平: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经历了科举考试并一举成名,他的诗作广受欢迎,流传至今。香山居士的寓意:这个称号不仅反映了白居易晚年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他的心境和追求,即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白居易为何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远离宦海,隐居洛阳:晚年的白居易思想日趋消沉,目睹了宫中勾心斗角的残酷事实,他决定远离官场,隐居在东都洛阳。这一举措实际上是他全身远祸的计策。
受道家和佛家思想影响:晚年的白居易深受道家清净有为思想和佛家“求无生”、“归空门”等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已经深入到了他的内心深处,促使他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方式。
对香山寺情有独钟:白居易晚年对香山上的香山寺情有独钟,他十分钟爱香山寺的清幽,常常出入其中,甚至将家中的酿酒和书籍全部移到了香山寺。他还决心修复破败的香山寺,并与香山僧人结友,成为了香山寺的一员。
综上所述,白居易晚年因远离官场、受道家和佛家思想影响以及对香山寺的钟爱,自号为“香山居士”。
香山居士是哪位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太原,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白居易的一生,是文学与仕途交织的传奇。他自号“香山居士”,既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他的诗歌创作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治讽刺到民生疾苦,无不触及人心。
与元稹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使白居易的名字与“元白”这一称号紧密相连。他与刘禹锡的并称“刘白”,更是彰显了他在唐代诗坛的重要地位。白居易的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
白居易的仕途虽不乏波折,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天空。他的诗歌,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风貌与人心,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香山居士,白居易和茶的故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几乎从早到晚茶不离口。
有人统计,白居易以茶为主题的存诗有八首,叙及茶事、茶趣的有五十多首,二者共六十多首。
《唐才子传》说他“茶铛酒杓不相离”,这正反映了他爱茶的情况。
他在诗中不仅提到早茶、中茶、晚茶,还有饭后茶、寝后茶,是个精通茶道、鉴别茶叶的行家。
他的别号“别茶人”,是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诗中提到的,诗中说: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香山居士的字号与白居易的创作风格有哪些关联?
提到“香山居士”,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唐代杰出的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又以“醉吟先生”知名,他的出生地在河南新郑,祖籍则在山西太原。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享有“诗魔”和“诗王”的美誉。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应紧跟时代,反映社会现实。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时事的感慨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刻描绘,展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其中,《琵琶行》与《长恨歌》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两部作品以其深厚的情感抒发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尤其是对抒情因素的强化,展现了白居易的诗歌魅力。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多元,他既擅长闲适诗,又重视讽谕诗。闲适诗以其闲适自然的意境和尚实、尚俗的特质,而讽谕诗则通过直面社会问题,展现了他的犀利和深沉。尽管两种诗体在内容和情感调性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他作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总的来说,香山居士就是白居易,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佳作。这些作品和他的人格魅力,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诗魔香山居士 白居易为什么叫香山居士
1、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曾常住洛阳香山寺内,因此自号“香山居士”。
2、公元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公元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
3、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
4、公元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