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疆大吏的权势与责任探析
一品封疆大吏为什么没人愿意当?
中国上古时代,统治国家的方式是为分封制,但是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分封制的弊端越来越大,就如东周时期,代表国家最高统治阶层的周天子早已名存实亡,因此秦国在同一天下后,秦始皇嬴政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推行郡县制,每个郡县设立地方行政长官,统一归中央朝廷管辖,这样一来,则极大程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官职一多,自然也有大小文武之分,后又衍生轻重虚实之职位,官职的系统化,使得皇帝统治国家的压力大大减少,对民生的安定也有很大帮助。可是官场如战场,既然当官有高低之分,那么肯定就有竞争,对权力和金钱的欲望,任谁也无法灭绝。
后世随着官职的完善,渐渐出现了九品十八级,来代表官职的等级,正一品最高,从一品最低。古代封建社会不像如今这么平等、自由、民主,在古代,当的官越高,掌握的权势也越大,谁都想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谁都想成为封疆大吏,官居一品。
但是在清朝,有一个官职,既属于封疆大吏,官职又为例正一品,但是稍微有事业心的官员,都不想担任这个官,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官职,会出现如此怪象?
我们先简单了解下清朝的官员制度:清朝主要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官职,中央主要的官职机构为内阁、军机处、六部等,而地方上最大的官职,无非就是总督、巡抚、提督等。
首先巡抚是从二品的官职,如果兼职兵部侍郎头衔的就是正二品,像康熙年间的大臣年羹尧,还有慈禧太后掌权时期的李鸿章,都是一省巡抚;总督则在巡抚之上,如果兼职兵部尚书,则是从一品的高官,总督管辖多省地区;而提督一职就厉害了,这个官职比巡抚、总督还要高,即使不兼职,也是正儿八经的一品大员,然而,如此显赫的职位,却没有人想做,这是为何?
因为提督这个官职是在太尴尬了,虽然提督的品级和名称十分响亮,表面上是封疆大吏,但是并无多少实权。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有了实权,才是真正掌握了话语权,没有实权,品级再高也就多点工资,但是清朝当官的有几个在乎那点工资的,因此这个没有实权的提督根本没人在乎。
提督在清朝是绿营的最高长官,按理来说,是和八旗将军平起平坐的官员,但是事实知府都能随便给提督脸色,因为知府好歹还有直接上奏朝廷的权力,可以随便高提督的状,但是提督却没有直接上奏的权力。由于绿营是汉人官衔制度,在满清政府看来,八旗才是自己的嫡系,因此,提督虽然是绿营的最高长官,却无法轻易调动绿营。
在清朝,有一个考核官员的制度叫做大计,三年一次,比提督职位低的总督、巡抚都有考察地方官的权力,而提督却是被考察的对象,可以说,提督的任免都掌握在总督、巡抚的手中,这就造成了官职大的提督还要在官职小的总督、巡抚面前装孙子。
所以,提督虽然官居一品,但是稍微有上进心的官员,都不想做这样的一品大员,如果皇帝要将一位三、四品的官员升为一品的提督,各位千万不要认为这是皇帝对他青眼有加,其实这是对他有意见,明升暗降,而造成的这一种情形的很大原因,就是清朝统治阶层对汉人的不信任。
雍正在位时期李卫一直深得帝心 雍正到底给了李卫多大的权势
在中国古代,官员们大都是由科举选拔产生。所以才有《旧唐书·张弘靖传》中“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的说法。可见官员少有目不识丁者,但是在以严格著称的雍正皇帝手下,有一位大字不识几个的官员,却一路青云直上,成了雍正的第一心腹重臣,他就是李卫。
虽然在晚清著名“康乾盛世”这一时期中,并没有出现“雍正”的名字。但是事实上,雍正在康熙和乾隆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过渡作用。清朝可以在这一时期走向鼎盛,雍正帝功不可没。
▲雍正剧照
01
雍正继位时已年届四十四岁,在此之前的亲王时期,他经历了漫长而复杂宫廷斗争,所以雍正对待各个宗室大臣都非常小心谨慎,戒备心很重。但凡事终有例外,被称为“雍正王朝第一宠臣”的李卫,就深得雍正的信任和重用。
李卫在雍正帝执政时期,可说是一朝平步青云,一直深得帝心。《清史稿》中描写李卫:“卫受上眷最厚,以敏集事。”那么雍正帝对这位心腹大臣到底给予了多大的权势呢?一向对权力甚为谨慎的雍正将李卫封为两江总督,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封疆大吏。而当雍正过世之后,乾隆登基,对于李卫也十分尊重,不但重重赏赐,在李卫病重时也非常关照。
▲李卫剧照
李卫出生于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他的老家在江南铜山,也就是现在江苏徐州丰县一带。李家家境颇丰,但李卫却从小不怎么喜欢读书,即便如此,靠着家庭的力量,李卫在29岁时通过捐官成为员外郎。没过多久,李卫进京后,渐渐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又当了两年担任兵部员外郎,随后被封为户部郎中。
02
李卫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是他当官的业绩却非常不错。雍正帝还在当亲王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李卫。所以当雍正帝继位之后,便将李卫封为直隶驿传道,没过多久便改认为云南盐驿道。“盐驿道”这一职位主要管理盐运,李卫在这一职位上做得相当出色,很快便升任为布政使,职位为从二品。李卫在担任云南布政使期间,将全省的财政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在这之后便被调到了浙江,担任巡抚,随后兼任两浙盐政使。
▲李卫画像
李卫的官可说是越做越大,一步步顺风顺水,全然没有任何阻碍。在担任巡抚兼任盐运使一年之后,李卫便被雍正帝“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官至于此,李卫已经掌管了浙江的全部经济事务和军政大权。此后李卫在浙江严厉打击私盐,避免了官府许多损失。在军事上,为了防御外部威胁,李卫还主持修筑了浙江海塘。
雍正六年(1728年),江浙一带盗贼分外猖獗,而当地官员缉盗不力,雍正便让李卫统领江南多个地区的剿匪事务。李卫为此费尽心机,采取各种办法,从各种渠道明察暗访,举报了一批卷入其中的两江官员,最终,剿灭了张云如及其党羽,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江南案”。可以说为江南百姓除去一害,此案一经告破,朝野上下震动,此后李卫在江浙一带深得民心。
▲李卫剧照
03
据说多年后乾隆在南巡时,还在西湖附近见到过李卫及其妻子的塑像,这是由当地民众自发为李卫所立,但是乾隆仍然不悦,所以便下令将雕像拆除。此事真假存疑,但是当时李卫在江浙一带百姓心中的地位也可见一斑。
在江南案之后,李卫更是为雍正所器重,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李卫除了任总督之外,又被加封为兵部尚书,此时的李卫官居从一品,已经十分显赫了。然而就在此时,李卫的母亲过世了。李卫只得放弃进京面圣,留于任上守孝,雍正封他为太子少傅以示抚慰。三年后,李卫的守孝期结束,这一次雍正帝将他任命为直隶总督,直接管理天子脚下的这一块地,可见其受到的信任。
▲雍正画像
李卫在上任第二年,就举报步兵统领厄尔齐扰民,令雍正倍感欣慰。不过雍正帝在位的时间并不长,他登基的时候已经44岁,在位13年后便溘然而逝。乾隆继位后对李卫不像雍正一样信任,但是仍然给予高位。乾隆继位三年后,李卫在家中重病,乾隆非常关怀,还派遣御医对其进行救治,但是李卫依然在当年去世了。
李卫一生为官,在云南、江浙以及直隶都曾任要职,在云南时他整顿政务,打击私盐;在江浙大力剿匪,政绩卓著;在直隶为官清正,不因为犯事者是贵族而加以维护。所以李卫在民间官声极好,可以说他最大的势力便来源于一直爱戴他的百姓。而雍正帝知人善用,对李卫给予的信任和重用也至关重要。
在古代军清朝时期的军事体系是什么样的?
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知县等属于地方行政体系;将军、提督、都统、总兵属于地方军事体系,两者相互独立,接下来针对他们的作用、品级、上下级关系做简单分享。
先说军事体系。清朝常备军分为八旗兵和绿营兵,绿营兵就是汉人入伍,也称标营。
清朝统一全国后,将八旗兵分散到全国要地驻防,在驻防地设立驻防将军,没有设驻防将军的区域设立都统。简单概括,一省或者特定区域内八旗兵最高统帅叫将军或者都统。
清朝一共设立了14位驻防将军,分为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绥远将军、江宁将军、福州将军、杭州将军、荆州将军、西安将军、宁夏将军、伊犁将军、成都将军、广州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其中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内没有设立总督或者巡抚,将军兼管政事。
达叔在《武状元苏乞儿》中饰演广州将军
设立之初将军是正一品,到了乾隆年间降为从一品,其中绥远和伊犁两地仍是正一品,都统是从一品,所以将军和都统地位相当。
提督是一省或者数省绿营兵最高统帅,全国共设立12个陆路提督和3个水师提督,3个水师提督分别是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和长江水师提督。提督下辖总兵,总兵是一镇绿营兵最高统帅,全国共计83个总兵,每个总兵统领人数从数百到一万多不等。提督是从一品,和将军、都统相同,总兵是正二品。
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有权调动绿营兵,无权调动八旗兵。
再说行政体系。
总督,清朝封疆大吏,主管一省或者数省的军政事务,权势极高。清朝早中期常设八大总督,包括直隶总督(河北、天津)、两江总督(江苏、安徽、江西)、两广总督(广东、广西)、湖广总督(湖南、湖北)、陕甘总督(陕西、甘肃)、闽浙总督(浙江、福建)、云贵总督(云南、贵州)、四川总督(四川),光绪年间在东三省设东三省总督,管理盛京、吉林、黑龙江。
巡抚,同样是封疆大吏,主管一省军政事务,整体权势没有总督高。总督是正二品,授兵部尚书衔的是从一品,巡抚是从二品,其中山东巡抚是正二品。
很多人理解总督管数省,巡抚管一省,那总督应该是巡抚上级,其实不然,两者无从属关系,均向皇帝负责。举个例子,为了平定太平天国,清政府调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管理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内所有事务,有权调动一切资源保障湘军。朝廷给不出足够的粮饷,需要湘军自己筹措,于是曾国藩下令在三省内交通要道设卡,收取过往货物“关税”以补充粮饷,但是江西巡抚沈葆桢不同意在本省内设立关卡,甚至调动绿营兵拆除关卡,曾国藩知道后无可奈何,何况沈葆桢还是当初他向朝廷举荐的,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总督和巡抚互不从属也是朝廷防止封疆大吏坐大的手段。
清朝延续明朝制度,在各省设一名布政使和一名按察使(只有江苏设两名布政使,分别是江宁布政使和苏州布政使),两者是巡抚的属官,布政使负责省内的财政、民事等,按察使负责省内的司法系统,两者均向巡抚负责,相互之间无从属关系。布政使和巡抚同品,从二品,按察使为正三品。
清朝地方行政等级分省—府—县三级,省最高长官为巡抚(从二品),府最高长官为知府(从四品),县最高长官(正七品),三者负责各自区域内的军政事务。
道台没有固定品阶,通常作为布政使或者按察使的副手,负责专门的事务,比如说管理漕运的称为粮道,管理河工的称为河道,还有盐道、茶道等等,基本上都是肥缺,最高官阶可达到正四品。
除了道台之外,清朝的地方官员都有雅称。总督称为制台、巡抚称为抚台、布政使称为藩台、按察使称为臬台。
有机会再说说清朝中央官员,比如说什么是中堂大人,领侍卫内大臣又是做什么的,为什么是正一品大员等等。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