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曹操:一代枭雄的传奇人生
曹操成为汉末一哥的秘密:笑傲三国内容简介
曹操,横扫乱世的硬汉,心比天大的政客,杀人盈野的屠夫,意乱情迷的流氓,风骚千古的诗人。他的形象复杂多变,亦正亦邪,史无定论。在腥风血雨的战场,阳谋阴谋的官场,几度命悬一线。曹操如何在这大喜大悲、大善大恶中活着,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曹操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小小的县令,逐渐成长为一方霸主,最终成为历史上第一枭雄。他的人生哲学,就是“视奋斗为己任,视失败为成功,视成功为新起点,从不趴下”。这个观念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永不言败。
曹操的为人处世也充满了智慧。他擅长权谋,善于运用计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既能以德服人,也能以力服人。他的政治手腕高超,既能镇压叛乱,也能安抚人心。他的军事才能更是无人能敌,能够在战场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然而,曹操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经命悬一线,甚至差点葬身乱世。但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最终活了下来,并且在乱世中崛起,成为了一代枭雄。
曹操的人生哲学和为人处世之道,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像曹操一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永不言败。同时,我们也要像曹操一样,善于运用智慧和计谋,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政治和军事领域,要以德服人,以力服人,才能取得成功。曹操的人生,就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传奇,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怀念。
曹操传:一代枭雄魏武帝内容简介
曹操,这位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枭雄,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成为《三国演义》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一位集政治改革家、军事家、兵法家、文学家和诗人于一身的全才,他的故事,如同一幅多维度的画卷,展现了他辉煌的一生。
曹操的政治才能体现在他勇于改革、开拓创新的魄力上。他不拘一格降人才,大胆起用了一批能人志士,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在治理国家时,他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如“屯田制”和“均田制”,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后世的农业经济奠定了基础。他的政治智慧,体现在对权力的精准掌握和对局势的敏锐洞察上,使他在动荡的三国时期,稳坐江山,成为了一代霸主。
作为军事家,曹操的勇猛和智谋同样让人叹为观止。他亲率大军,多次在战场上大败敌军,展现了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关键战役中,曹操凭借其独到的战略眼光和灵活的战术运用,屡次逆转局势,最终统一了北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他的军事智慧,不仅体现在战略的制定上,更体现在对士兵的激励和管理上,使他的军队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力量之一。
曹操的兵法研究,更是独树一帜。他不仅亲自参与军事行动,还深入研究兵法,编撰了《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对后世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兵法思想,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军队的纪律和士气,强调战术与战略的结合,这些理念至今仍被军事学界所推崇。
除了在政治、军事、兵法领域的杰出成就,曹操在文学和诗歌创作上也留下了深刻印记。他的作品,如《观沧海》、《短歌行》等,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更体现了他深沉的情感和远大的理想。他的诗歌,既有壮志豪情,又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深厚底蕴和独特视角。
然而,曹操的为人并非完美无瑕,他也因权谋手段而为人所诟病。他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有时显得过于狡猾和残忍。他的历史评价,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性,成为了后世研究和探讨的焦点。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曹操在历史长河中独特而深刻的影响。
曹操的性格特点,如何成就了一代枭雄?
1、曹操是一个天分极高、权谋极高的人,他好忌、缺乏安全感、容易冲动,所以造就了他生性多疑、狠毒残忍的性格,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曹操对关羽算是找个有加,他知道关羽走了之后势必成为心腹大患,所以对关羽十分礼让,这也体现了曹操用才得雄才大略。
2、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4、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曹操是个怎么样的人?一首《短歌行》揭示曹操另一面!
曹操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忧思深重、求贤若渴的一代枭雄。
雄才大略:曹操一生建功立业,与刘备、孙权三分天下,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他善于谋略,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为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忧思深重:从《短歌行》中可以看出,曹操对人生短暂、壮志未酬的忧虑。他感慨“人生几何”,忧虑“去日苦多”,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未竟事业的深深忧虑。
求贤若渴:曹操在《短歌行》中多次表达对贤才的渴望,他深知人才对于统一大业的重要性。他愿意以礼相待,诚心诚意地招揽天下英才,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努力。这种对人才的渴求和尊重,也是他能够成就一番伟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曹操是一位具有复杂性格和卓越才能的历史人物。他的《短歌行》不仅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渴望,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枭雄的雄才大略和求贤若渴的精神风貌。
曹操四首诗经典(慷慨悲壮、豪迈奔放)
乱世出枭雄,时势造英雄。在东汉政治最为黑暗的时期,曹操也曾因为不愿依附权贵而托病隐居。在门阀制度最为猖獗的时期,曹操高唱唯才是举。在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曹操始终坚定一统天下的襟怀。以天下苍生为念,以结束混乱局面为己任,这样的襟怀,是值得推许的,在那个纷乱的年代,需要如曹操般具有远见卓识的一代枭雄。
薤露行
汉?曹操?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露行》描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读来如浏览一幅汉末的历史画卷。公元189年,汉灵帝死,太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宦官张让、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密召凉州军阀董卓进京,以期铲除宦官势力,收回政柄。谋泄被杀。张让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奔小平津,被率兵进京的董卓劫还。董卓乘机窃取国家大权,旋废少帝为弘农王,不久杀之。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关东各州郡的兵马起而讨伐董卓,社会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董卓放火烧毁了京城洛阳,挟持献帝西迁长安。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汉家第二十二世皇帝汉灵帝,用人实在是不得当。《三国演义》前面十回,皆涉及汉室衰微,董卓祸乱的历史故事,许多阅读者一直也没明白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曹操以史论家的笔法,三言两语就将那一段复杂的历史叙述得清楚明了。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因为裙带关系而位居高位的何进,本就是个徒有其表的人,就像猕猴戴帽穿衣硬充人样,骨子里依旧还是没有进化的猴子。偶然的因素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轨迹。何进智小而图谋大事,最终身死人手,葬送汉室江山。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视,“为尊者讳”,以天子出逃或被掳为“狩”。“白虹贯日”,太阳中有一道白气穿过,古人以为这是上天预示给人间的凶兆,往往应验在君王身上。曹操此时定然想到,若是自己处于这样的角色,定然能够力挽狂澜。何至于令少帝被杀汉室衰微?何至于自己身败名裂身死人手?何至于引狼入室致天下大乱?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董卓乘乱操持国家大权,自封为太尉,续进为相国,随之逼宫杀帝,焚烧洛阳。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历史的悲剧,在野心家、阴谋家、无能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上演。有谁怜爱天下的苍生?有谁怜惜涂炭的生灵?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据《尚书大传》记载,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在商朝灭亡后,经过殷墟,见到宫室败坏,杂草丛生,写下《麦秀》,抒发对前朝的叹惋。献帝被迫西迁长安,长途跋涉,被裹胁一同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一片凄惨景象。今日,曹操瞻望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的微子。
《薤露行》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亲见生灵涂炭天下混乱而发出的深深叹惋!他将自己置身于这段历史之中一起沉浮,而不是如一般的文人墨客那样无关痛痒地突发感叹。曹操,是以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审视这段历史,关注着社会的动荡,关注着时局的变化。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清朝诗人沈德潜评价曹操诗歌“时露霸气”,这首《观沧海》便可见一斑。
碣石山,据说当年秦始皇、汉武帝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北伐乌桓成功归来的诗人,途经此地,登高望远,大海汹涌澎湃,浩渺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江山如此多娇,令无数英雄竞折腰。笔下江山,岂是一般文人能够描摹的?曹操,从宇宙洪荒中看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般的诗人,在秋风萧瑟中,感叹人生易老韶华易逝,无病呻吟无所作为。而心怀天下的政治家,在萧瑟秋风中,看到了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在暗流涌动中,预感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即将开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好像运行于大海怀抱。星辰似乎升腾于大海深处。日、月、星、辰,显得如此渺小,天地宇宙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唯有心怀天下的一代枭雄,才有这样的笔墨这样的襟怀这样的意境!北方统一的愿望即将实现,天下一统的宏愿指日可待。
短歌行?
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历史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记载,没有假设。历史学家对历史,总是希望忠于事实,努力用文字还原真相。而文人不同。文人眼中的历史,总是充满浪漫与理想的色彩。希望具有更多戏剧化的情景与故事性的渲染。
“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三国演义》)
或许,在诗歌史上,还没有哪位诗人的创作过程被如此浓墨重彩地渲染。曹操创作《短歌行》,被罗贯中如椽大笔一抒写,就成为千古咏叹的完美意境。成为诗情与豪情完美结合的艺术。感谢罗贯中,为我们营造着横槊赋诗的佳话,为文坛增添着动人的篇章,为我们设置了朗诵《短歌行》的绝佳场景:
一位功成名就的一代枭雄,一场即将开始的浩大战争,一次畅叙幽怀的群雄酒宴。月洒清辉,江风吹拂,横槊赋诗,对酒当歌,壮怀激烈,此番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是人生之极乐。
想来曹操心中,该是想起了官渡之战一统北方吧?该是希冀着赤壁之战一统天下吧?那气概,气壮山河。那风姿,英姿勃发。那诗情,龙腾虎跃。54岁的曹操,有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
从他的“对酒当歌”中,读出了他的文人气质。
从他的“慨当以慷”中,读出了他的凛然浩气。
从他的“悠悠我心”中,读出了他的忧愁难排。
从他的“沉吟至今”中,读出了他的忧心如焚。
完成官渡之战后的曹操,是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在他准备出征赤壁之战时,可谓是意气风发,大有一扫天下之势。此时的曹操,忧思何来?许多人,人生得意时,想到的是及时行乐,而曹操想到的是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行。他想要一统天下,首先就要令天下人才为己所用。就如同当年的刘邦,当刘邦得到了天下英才,他就必然地得到天下,项羽与他的战争,早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如此深情的告白,如此真诚的哀告,如此深沉的情愫,一位政治家,一个驰骋疆场的风云人物,用这种最为缠绵的方式表达着对人才的追慕与渴求。这样的一世枭雄,怎不令人心生向往?
人生何其短暂,在漫长的征战岁月中,虽然身边也不乏人才,可是,想要完成统一大业,需要有经天纬地的人才,需要有开放的思想与开明的思维,需要不被所谓的忠君思想束缚的有识之士。曹操身边也确实云集着一些才子,可是,他们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或者来自他们狭隘的思想,或者来自他们有限的才能。真正可以帮助他完成夙愿的似乎还没有遇到。于是,在他以为即将胜利的赤壁之战后,面临的是如何最终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这样的人才,似乎还没有出现。他的忧心如焚或许并没有多少人真正能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用他最为直接的方式表达着求贤若渴,表达着对英才的可望不可即。曹操可能认为,若诸葛亮、鲁肃、周瑜可以为己所用,那么,这一场浩大的战争就会在瞬间化为乌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多么率性多么率真!就如同麋鹿有了可以填腹的食物就满足地嗷叫着,我找到了真正的可以助我得天下的英才,也一定会忘乎所以地鼓瑟吹笙,载歌载舞,手舞足蹈,喜不自禁。
曹操心中一定明白,令他朝思暮想的理想英才始终可望而不可即。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如此,怎不忧愁难解,忧思难忘?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来吧,我的英才,让我们一起携手,抛却战争,共同建立美好的家园。让我们克服重重屏障,开怀畅饮,畅叙幽情。让我们再次青梅煮酒,并肩作战,为天下苍生谋福祉,还百姓一个清明时代,让一切战争都烟消云散吧。
来吧,我的英才,不要再犹豫,不要再徘徊,良禽择木而栖。朋友们,你若知道我心比天高,你若知道我心怀天下,你若知道我慷慨悲歌,那么,就启程吧,不要犹豫。那时,我一定会珍惜你的才华如同珍惜我的生命,我一定会如周公一般还你们一个更为光明更为辉煌的未来。
他的青梅煮酒,他的横槊赋诗,他的百万雄师,让我看到了血性男儿的英雄本色,看到了纵横疆场的大将风范,看到了文韬武略的一世枭雄。他的天下归心,让我看到了领袖人物的风云之气。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写作《龟虽寿》的曹操,已是英雄暮年。人生悲凉之叹,在东汉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曹操对人生有着更为冷静更为清醒的认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一世枭雄的曹操,当他统一北方剑指中原之时,当他一切准备就绪,一统天下的愿望指日可待时,却发现老之将至。但是,他没有想要用迷信来迷惑心志,《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诗人明白,即使长寿三千年的神龟,终究不能长生不死。《韩非子·难势》篇说:“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诗人懂得,腾蛇乘云驾雾,一旦云消雾散,终究难免灰飞烟灭!
曹操的伟大在于,他没有沿着这样的路子走向虚无,走向消极遁世的老路,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及时行乐的悲调,唱出了时代的强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如形老体衰屈居枥下的老马,依旧还是千里马,胸中依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这是一代枭雄的英雄本色,是立志结束纷争割据局面的一代政治家军事家的壮志与气魄。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面对有限的人生,他不是告诉人们如何打破自然规律,不是从养生的角度告诉人们如何让自己活得更长久,而是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龟虽寿》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回人生哲理的思辨。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禁锢下,四百年间,汉代文人只会写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诗性诗情几乎消失殆尽。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思想文化禁锢被打破,雅爱诗章的曹操以一首《龟虽寿》,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
一代枭雄曹操,最终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但是,他的努力为历史的前行铺平了道路。他的坚持,为尽早地结束战乱创造了条件。今天,我们喜欢以正统的忠君思想来评说曹操的一生,用他的政治手段来诋毁他的丰功伟绩。试问,一部中国历史,不是充满阴谋与诡计的么?不是充满血腥与杀戮的么?不是充满欺骗与虚伪的么?唯独要求曹操何其多,唯独评价曹操何其苛刻。
曹操的理想,从来就不是一方诸侯,于是,他敢与天下为敌。曹操的胸怀,从来就不是独霸一方,于是,他真乃求贤若渴。辱骂他的,误解他的,排斥他的,他依旧还想让他们与自己一起完成宏图大志。
我不愿用一种既定的思想观念来评定这样一个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在我心中,他精通音律又精通政治游戏,他是枭雄而不是奸雄,他是英主而不是臣子。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