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无能之谜:三国蜀汉后主刘禅的传奇命运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蜀汉灭亡是刘禅一个人的责任吗
刘禅(shàn)小名阿斗。昭烈帝刘备之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
三国的后期,经过夷陵之战后,东吴和蜀国结成了联盟,取团保暖,也再无实力和强大的魏国一较高下。而魏国内部争斗也终于告一段落,司马家族分别杀死了大将曹爽,同时废除了皇帝曹芳,完全控制了魏国政权。
公元265年,司马昭终于按耐不住,力争一统三国,于是发动了伐蜀的战争,面对奄奄一息的蜀国,魏国派出了近20万军队,由邓艾、诸葛诸和钟会兵分三路向蜀国浩浩荡荡地进发。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蜀国大将姜维自然不肯未战先降,主动迎击,原本姜维想依靠蜀国剑阁的天然屏障,组织起多股防御势力,以此来抵挡魏国来犯。
但事与愿违,邓艾巧妙地避开了姜维所设置的防御工事,从小路一路杀到了绵竹,突然出现在成都附近。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蜀国的皇帝刘禅举手无措。
在蜀汉光禄大夫谯周的劝导下,刘禅主动臣服,魏国也将其分封为安乐县王,光听这名字,就能想到当时魏国对蜀国的刘禅是多么地不屑一顾。
蜀汉自此从三国的版图上逐渐消失,而后世之人看到的皆是因为这位扶不起的阿斗将蜀汉的江山拱手相让给了魏国,刘禅也成了蜀汉活脱脱的罪人。
三国鼎立,蜀国成了最先一个被灭的国家,刘禅主动投降,究竟是其自身原因还是当时的蜀国压根就没有和魏国相抗衡的能力呢?
君主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国家灭亡,君主自然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蜀国的灭亡,刘禅投降,表面看起来是刘禅的懦弱无能,但事实上,刘禅保全的不仅是自己,同时也是蜀国的百姓。
对于刘禅来说,邓艾所率领的大军就在家门口,只有三种选择,要么战,要么跑,要么降。战,肯定不是首选,因为压根就不是对手,硬着头皮上只能是被屠城的后果。
跑,只能往东吴跑,难道和他父亲刘备一样,投靠东吴,东山再起?这也绝无可能,毕竟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集合了诸葛孔明和周瑜这样的两位天才级的人物才促成的。
而现在的蜀国早已没有这样的实力,而东吴也绝不会接手,毕竟这个烫手的山芋会直接加速东吴自身的灭亡。
降,也许是唯一的可选之路,投降不仅是保命,至少也能让蜀国的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刘禅作为三国鼎立时期首位臣服的君主,魏国必定不会加害于他,毕竟要给东吴做一个榜样,厚待蜀国君主也可以展现魏国的风范。
几经相比,也许刘禅投降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可能有人说如果蜀国力战,可能还有一线的希望,说不定能力挽狂澜。
那我们来看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蜀国在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举国的百姓也就一百万左右,而将士也就十余万,且分布在蜀国的各地。
魏国的人口数量是蜀国的六倍之多,高达六百多万,而单单来伐蜀的将士就达到了20万左右,国内还有40余万的部队,这样的实力悬殊对比,蜀国即使搏命一击,也绝无希望,何况姜维在前线,比他更能打的将领也不复存在,蜀国拿什么打?
但无论如何,不战而降,的确是窝囊,毕竟蜀国的前一辈个个都是骁勇善战。三国后期,蜀国其实已经大势已去,除了在地理位置上占据了优势,其他也毫无可言,要将无将,姜维算是一个吧,要谋臣没有谋臣。
而魏国之所以迟迟不动手,并不是因为吴蜀联盟,而是魏国窝里斗得不可开交,压根顾不上伐蜀而已。
在夷陵之战后,虽然诸葛亮依旧北伐中原,姜维继而九伐中原,但均无大的建树,而且连年征战所消耗的粮草已经将蜀国完全拖累。
老百姓已经是苦不堪言,十分疲惫,就算魏国不伐蜀,其实蜀国自己也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
毕竟诸葛之才再无后人,何况是这扶不起的阿斗呢。蜀国的内部其实也不太平,刘禅重用黄皓,此人无才无德更是无能之辈,为了满足一己私欲,打压朝臣,欺上瞒下。而且当魏军伐蜀之时,朝中的投降派压倒性地占据了上风,刘禅平时沉迷玩乐,也毫无信心与蜀国一战。
刘禅自小丧母,父亲不久后离世,中年又丧妻。虽然刘备从小对他的精心培养从没断过,但无奈的是赵云拼着命救出来的这位君王文武不全,无才无能。要不是有诸葛亮这位旷世之才硬顶着,估计蜀国的命运会更加坎坷。
姜维虽有大将之才,和魏国钟会也曾妄图举兵谋反,但事还未成,就被斩杀了。蜀国灭亡后,刘禅更是留下了“乐不思蜀”的名句,也成了蜀国的千古罪人,即使有诸葛亮这样的相父,烂泥始终还是扶不上墙。
历史上的刘阿斗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历史上的刘阿斗是一个为人温和、命运多舛的人物。
关于刘阿斗的具体描述如下:
一、身份与性格背景
刘阿斗,原名刘禅,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后主。他为人温和,具备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然而,作为一个君主,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能力相对有限。尽管性格温和,但在乱世之中作为一国之君,这种性格有时可能显得过于软弱。
二、政治生涯与命运起伏
刘阿斗在继承蜀汉皇位后,面临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局面。虽然身边有诸葛亮等贤臣辅佐,但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国家的治理并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起伏,多次面临危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蜀汉的政权。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他的无能表现得更加明显,最终导致蜀汉的衰落。
三、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历史上对刘阿斗的评价较为负面,许多人认为他在位期间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来治理国家。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作为一个君主,他的命运多舛,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制约。在后世,刘阿斗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被固化为一个无能之君的代表。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刘阿斗是一个性格温和但政治能力相对有限的人物。他在位期间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得到一些辅佐,但未能充分展现治理国家的能力。后世对他的评价多为负面,但他的形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阿斗真的无能吗 刘禅是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豪杰辈出,群雄逐鹿。刘备建立蜀国后不久,在尚未完成霸业的情况下便离世。刘备临终前向诸葛亮托孤,将太子刘禅交给了诸葛亮教导和照顾。后来蜀国被魏国所灭,刘禅被司马昭俘虏。
司马昭问他想不想回蜀国,刘禅却丝毫没有思念故国的表现,因此刘禅常常被后世称为“扶持不起的阿斗”。那么历史上的刘禅真的是乐不思蜀、宠信宦官、不理朝政、能力欠佳的昏君吗?为何诸葛亮会评价他为“非常聪慧,远超预期”呢?
一、少年时敏而好学,文武兼备。
207年,蜀后主刘禅出生于荆州。刘备建立蜀国后,就开始为刘禅延请名师对其进行启蒙教育。刘禅幼年时期不仅要读书学习,还要练习骑射。不过刘禅年纪虽小却十分刻苦,加上天资聪颖,因此学习表现非常好。
219年,刘备在蜀国自立为汉中王,立刘禅王太子。过了两年,刘备称帝,封刘禅为皇太子。为了让刘禅进一步提升学问、增长见识、熟悉朝政事务,刘备让其潜心学习四书和诸子百家,同时继续勤奋练习骑射本领。在这种密集的教育下,刘禅很快学有所成,文韬武略皆为优秀。
二、成年后登基理政,仁厚大气。
223年,刘备去世,刘禅登基,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兴。刘禅即位之后,按照刘备的临终指示,将国事政务悉数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每当需要下决断的时候,刘禅皆要传召诸葛亮共同商讨。同一年,刘禅册封张飞的女儿为皇后。
刘禅登基后不久,蜀国开始发生内乱反叛,刘禅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派遣使节出使吴国,与孙权建立良好的关系,防止蜀国在内乱迭起的情况下被吴国和魏国趁火打劫。
在后来的几年中,刘禅又遵照诸葛亮的建议,停止了大规模的战争活动,巩固内部安防,与民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生产和农耕,蜀国的内乱因此渐渐终止。
此后诸葛亮先后多次率领蜀军外出征战讨伐,平定了南方四郡。228年到234年期间,诸葛亮多次率军北上讨伐魏国,有胜有负,但从未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在诸葛亮征战在外的时候,刘禅皆坐镇成都,任贤举能,礼贤下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朝政清明,君臣互信,朝局稳定。刘禅虽然并没有做出彪炳后世的贡献,但他在用人方面却十分英明大气,颇有仁君风范。后蜀在其治理下也井井有条。
三、丞相崩逝后独掌蜀国,委曲求全。
234年八月,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渭滨病逝。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在诸葛亮身故后开始争夺统帅之权,最后杨仪杀了魏延,率领各路蜀军撤回成都。刘禅知晓事情原委后并未怪罪将士,反而大赦天下,令军民皆能心安。
诸葛亮离世后,刘禅也并未再设立相位,反而增设尚书令和大司马二职,代替相权然后独自执掌权柄,直接掌控国事朝局,立即停止了劳民伤财的北伐抗魏的战争,让百姓能够获得喘息机会。
263年,姜维上书建议刘禅屯兵抵抗将来曹魏可能的大举进攻,但是很快黄皓告诉刘禅曹魏更有可能的是去攻打东吴,于是刘禅没有采纳姜维的建议。很快司马昭便兵伐蜀。蜀国的军力比不过魏国,很快兵败,刘禅被迫向魏国投降。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蜀汉旧臣们想起了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流泪。
刘禅此时却泰然自若,不见悲伤之意。司马昭问他是否四年故国,刘禅回答在洛阳生活得很快活,没有想念过蜀国。后来司马昭见刘禅看上去老实直率,于是不再怀疑他和为难他。
蜀汉灭亡后,刘禅被俘虏至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平安顺遂地度过了余生。很多人因为乐不思蜀的典故误以为刘禅心无城府,也无才干,才会在敌人面前出丑。其实仔细思量后不难发现这种看法失之偏颇。
刘备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后来又得到诸葛亮的亲自教导,就连诸葛亮都评价刘禅的学识和能力令自己十分惊喜,刘禅并非天生愚笨,也得到了优质的教养,又怎会是毫无才干的昏君呢。至于乐不思蜀的典故,实则是刘禅在蜀汉大势已去的情形下被迫装疯卖傻,做出能够息兵止戈、有利于蜀汉百姓的选择。
三国中刘婵怎么死的
病死的。
蜀汉灭亡。
三月,刘禅被押到洛阳,降封为安乐公。魏国还将他的子孙和旧臣50多人封侯,以笼络人心,稳定蜀汉局势。刘禅却认为这是对他的很大恩典,感激不尽。
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君臣,命乐工吹奏蜀国音乐,歌女演唱蜀国歌舞,在座的蜀国旧臣听了,都为亡国而感到悲伤,只有刘禅咧着嘴,傻笑着,观赏得津津有味。几天后,司马昭问刘禅:“你很想念蜀国吧?”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里很快活,我不想念蜀国了。”站在一旁的旧臣却隙听了,觉得这实在有失体统,在刘禅回府后就对他说:“主公方才的答话不妥。如果以后再问你这类话,主公应该流着眼泪,难过地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国,我怎能不想念呢?”
后来,司马昭又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按照却隙的指教,背出了那几句话,并竭力装作凄伤的样子,只是苦于流不出眼泪来,只好闭上眼,装出一副哭腔。司马昭一见,心中有数,突然说:“你的话怎么象却隙说的一样。”刘禅一惊,睁开眼,直视着司马昭,说:“这正是却隙教我的。”司马昭和左右都忍不住嗤笑起来。刘禅还东看看,西望望,不明白他们笑些什么。
司马昭见刘禅实在是个愚蠢透顶的角色,留着不会有什么危害,就没有杀他,让他闲居于洛阳,直到公元271年病死。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