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过量致脉搏快:警惕健康隐患十大原因解析
手发麻是什么原因
当我们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或者将手臂长时间按压在身体下面,因为血流不通畅,神经受到压迫而传递麻痹的信息,我们就会感觉到“手麻”,一般来说,只要稍微甩一甩,手麻的情况就能够缓解。
但是,这种“手麻”的表现,却并不会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尤其是高年龄段的老人,经常只是
稍微按压一下手掌,或者稍微提拉了一下重物,
就会
频繁出现这种手麻的情况
,且需要很长时间,麻痹的感觉才会消退。如果总是出现此类情况,朋友们就需要留意可能存在的疾病隐患。
总是“手麻”,身体可能存在3种疾病隐患
1)可能是因为颈椎病
这是病理性手麻情况下,最常见的一种衍生疾病,例如
颈椎退行性病变,颈椎突
出等,颈椎关节的某一处凸起出现增生现象,继而压迫颈椎附近的神经群,错误传导麻痹的信号,频繁手麻的情况也会因此出现。
而造成此颈椎病的原因,除了长期保持错误的坐姿,
频繁使用电脑,手机以外,疏于运动,骨骼质量过低
,同样也是招致颈椎病的常见因素。
通常情况下,颈椎病还会伴随例如
颈部肌肉酸痛,手臂有扩散性疼痛,甚至运动障碍
的情况产生,还请各位准确辨别,及早地前往医院治疗。
2)一过性脑缺血症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
“小中风”
,一过性脑缺血多因
脑血管小型血栓脱落,导致脑动脉狭窄
,继而压迫神经所诱发的疾病。而突然性的手麻,就是脑部神经受到压迫的体现。
根据临床的病例分析,一过性脑缺血症同样存在并发的前兆表现,例如
四肢无力,头晕,头痛
等情况,且会伴随
血压下降,侧边肢体发麻
的情况出现。一旦出现类似的症状表现,积极筛查,治疗脑血管疾病,以免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3)手部神经炎
如果您经常感到手指发麻无力,并且还会伴随疼痛的症状,那就有可能是手部神经炎所诱发的疾病表现。
例如
末梢神经炎,腕管神经炎
等,都属于类似的疾病范畴。除了手麻和疼痛,通常还带有
手指骨节充血,红肿
的情况出现。手部神经炎的症状有轻有重,轻微的神经炎症可以通过日常运动,饮食调理缓解。严重的神经炎症还请及时前往医院接受专业的调理恢复才稳妥。
手麻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相对普遍,针对长期且频繁的手麻现象,存在上述疾病对照,进行相关调理治疗即可。
多数的手麻情况,仍然是因为血液不畅等常规原因所导致
,及时地调整,也能更快地摆脱手麻的状态。
日常生活中,如何尽快摆脱手麻的状态?不妨试试“2揉1梳”
先说“2揉”:
分别指的是
揉胸口和揉颈部
在中医的观念里,人的五脏六腑通过经络连接
,经络中传输着血气和阳气
,而手麻的情况,大多因
血气淤积堵塞
所致,这与中医养穴,理穴的观念是相互符合的。因此,在手麻的时候按揉相应穴位,此类情况也能很快改善。
就比如
胸口的膻中穴和颈部的天突穴,前者位于胸口正中央
,两乳头的中点连接。
后者位于锁骨上方,颈部前正中线上
。每天按摩50次左右,疏通连接四肢的血液循环经络,使其恢复正常的运转,手麻的情况也能有所改善。
其次是“1梳”:
指的是“
梳洗手臂”。
什么叫梳洗手臂?其实就是
用一只手,将另一只手的手臂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捋”一遍,
协助血液在手臂间推动,继而恢复循环,同样是改善手麻症状的有效方法。中医也称这种手法为
“理经祛邪
”,从
手部脉搏的位置开始,到肩膀腋窝的地方结束
,就是
梳洗手臂的一个来回
,每天来回梳洗10次左右,也能对手麻的情况起到不错的预防效果。
手麻的情况虽然常见,但我们仍然可以用简单的推拿方式去缓解和改善,但就频繁且伴随异常症状的手麻情况,仍然不能放松警惕,可能是某些疾病潜在的症状,仍然需要及时前往医院检查治疗,千万不能大意,要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体育对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新陈代谢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脂质代谢过程,使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降低,有利于预防动脉硬化症的发生。体重超重、脂肪超量是心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隐患。节食可以降低脂肪,但这样做有很多弊端,节食破坏了肌肉组织,而肌肉是机体唯一有能力消耗大量脂肪的组织。锻炼能消耗脂肪并避免失去肌肉组织,还能使机体形成更多肌肉,并帮助保持理想的体重和脂肪百分比,有利于保持更健美、更健康的体态。
血脂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酸酯,它们都和心脏疾病有关,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是判断心脏疾病的一个重要参照。胆固醇是类固醇的一种,存在于动物组织中。它不是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因为在肝脏内可
以由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合成。 全胆固醇有两种主要形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LDL是导致冠状动脉阻塞的最危险的胆固醇形式;HDL是一种有益的胆固醇,它可以从动脉中收集胆固醇并把它送到肝脏,然后从身体中排出。体育锻炼能降低LDL,使HDL上升,从而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甘油三酸酯构成了运送和储存脂肪的形式,高水平的甘油三酸酯会引起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血压。休育锻炼是降低甘油三酸酯水平的有效方法,在锻炼后几小时内体内甘油三 酸酯水平就会降低,很明显,定期、适度的锻炼会使机体甘油三酸酯水平明显下降。
体育锻炼可增强输送葡萄糖的能力,这种作用是通过减少体重和脂肪水平,增加胰岛素和葡萄糖的输送而实现的,所有这些都能降低患糖尿病的危险。
二、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骨密度是与健康素质有关的指标之一,健康的骨骼密实而坚韧。当骨骼缺钙时,骨密度会下降,孔隙增多,容易出现骨折。体育锻炼时,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密质增厚使骨变粗,骨小梁的排列更加整齐而有规律,骨骼表面肌肉附着的突起更加明显,这些变化使骨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从而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等方面的能力。
体育锻炼既可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又可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关节稳固性的加大,主要是增强了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结果,同时与关节和韧带的增厚也有密切的关系。关节灵活性的提高,主要是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肌肉伸展性加大的结果。人体的柔韧性提高了,肌肉活动的协调性加强了,就有助于适应各种复杂劳动动作的要求。
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因而肌肉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而有力。正常人的肌肉约占体重的35%-40%,而经常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肌肉可占体重的45%-55%。
体育锻炼可使肌肉组织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如肌肉中的肌糖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红蛋白等含量都有所增加。肌球蛋白、肌动蛋白是肌肉收缩的基本物质,这些物质增多不仅能提高肌肉收缩的能力,而且还使三磷酸腺苷(ATP)酶的活性增强,供给肌肉的能量增多。肌红蛋白具有与氧结合的作用,肌红蛋白含量增加,则肌肉内的氧储备量也增加,有利于肌肉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继续工作。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的耐力。因为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内线粒体的大小和数量成倍增加,同时在锻炼时还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安静时肌肉每平方毫米内开放的毛细血管不过80条左右,剧烈运动时开放数可增加到2000-3000条)从而产生更多的能量。因此,长期坚持锻炼,可使肌肉的毛细血管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出现囊泡状,增加肌肉的血液供应量。
体育锻炼能保持肌肉张力,减小肌萎缩和肌肉退行性变化,保持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使脊柱的外形保持正常,从而能够减少和防止骨骼、肌肉、韧带、关节等器官的损伤和退化。
三、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研究表明,适宜的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的形态结构和机能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对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
心脏的效率:体育锻炼改善了心脏肌肉的收缩能力,心脏每次跳动泵出的血液增多,使心脏能以较低心率来满足锻炼的需要。如血液循环身体一周,一般人需21秒,常运动的人只需10-15秒,剧烈运动时只需6-8秒。体育锻炼还可以使安静时脉搏徐缓和血压降低。通常人安静时脉搏每分钟70-80次,经过长期体育锻炼后,可使安静时脉搏减慢到50-60次。耐力运动员甚至可达到40次/分钟;脉搏频率的减少能使心脏收缩后有较长的休息时间,为心脏功能提供了储备力量,这样当人体进行激烈运动时,心脏就能承受大运动量的负荷。在激烈运动时,经常锻炼的人每分钟脉搏可达200次以上而无明显不适,而一般人在180次就会出现面色苍白、恶心等不适症状。在进行运动时,经常锻炼的人每分钟脉搏次数增加较少,而恢复较快;不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脉搏次数增加较多,恢复也慢。
心脏大小:长期体育锻炼可使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增大,并以左心室增大为多见,而且训练水平越高,这种变化越显著。如19-20岁常运动和不常运动的人,心脏重量和纵横径是不同的:常运动的人心重0.5kg,横径13.5cm,纵径15.3cm;不常运动的人心重0.3kg,横径12.2cm,纵径14.6cm。这样,不但使心脏具有更大的收缩力,而且还能增加心脏的容量,从而使心脏的每次搏动输出量和每分钟输出量增加。如不常运动的人每搏输出量为50-70ml,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每搏输出量可达80-100ml左右。
对血管结构的影响:体育锻炼影响血管的结构,改变血管在器官内的分布。动物试验证明,体育锻炼可使动脉血管壁的中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和弹力纤维增加。动物试验还证明,体育锻炼能使骨骼肌的毛细血管分布数量增加,分支吻合、丰富。这些变化都有利于改善器官供血,增强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研究还证明,体育锻炼能够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扩张,使冠状动脉口径增粗,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心肌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加,心肌中肌红蛋白含量也增高,可以增强心脏在缺氧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对预防冠心病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延缓冠心病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育锻炼可以促使身体大量储备着的毛细血管开放(这些毛细血管安静时常处于关闭状态)。这对于增强人体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过程,特别是脂质代谢,都起着良好的作用。
凝血:当血液中可溶性纤维蛋白被转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时,就会形成凝块。从事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中抗凝血系统的功能,降低血中尿酸含量,预防血小板的聚集,避免发生血管栓塞。
血液成分:正常成人,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450万一550万个,女子含有380万一460万个,红细胞内含大量的血红蛋白,它具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重要作用。正常成人男子每100ml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14克左右,女子含有12.5克左右。在体育锻炼的影响下,血液的成分及生化方面都可发生改变。适量的体育锻炼,首先使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增加,这就增加了血液的容氧量,前苏联学者研究证实,长期锻炼可使机体碱储备增加,因而也增加了血液的缓冲性,在进行强烈的肌肉活动时,虽有大量代谢的酸性产物进人血液,血液也能在比较长时间内保持正常反应,而不致造成酸性产物对各器官组织的刺激。
经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在完成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变化呈现以下特点:
(1)动员快。完成一定工作劳动时,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的机能活动,以适应机体承受负荷的需要。
(2)潜力大。在极度紧张的劳作中,心血管系统可发挥最大的机能潜力,充分调动人体的储血力量。
(3)恢复快。在体力活动之后,虽然心血管机能变化很大,但能很快恢复到安静状态的水平。
四、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运动时要消耗能量,体力活动愈剧烈,氧的消耗就愈多,于是呼吸活动就会通过各种调节方式明显得到加强。运动对呼吸机能的作用是复杂的,除能最大程度地改善人体的吸氧能力,降低呼吸中枢对乳酸与二氧化碳的兴奋性,并增强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外,还能促使呼吸机能出现“节省化”。实验证明,由于运动员呼吸机能的高度发展,呼吸和动作配合的协调完善,进行定时活动时,呼吸系统的各项指标的变化都比一般人要小。
体育锻炼对提高呼吸机能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有效地增加毛细血管的数量和密度,改善生理无效腔,使呼吸肌发达,收缩力增强,最大通气量和肺活量增大,呼吸差加大。如一般人呼吸差为6-8cm,经常锻炼的人为? 9-16cm;安静时,一般人呼吸频率浅而快,每分钟男子为16-20次(女子要比男子快l-2次)而经常锻炼者呼吸深而缓,每分钟8-12次;一般成人男女肺活量为2500-4000ml,而经常锻炼的人可达4500-6500ml;一般人最大通气量为每分钟80升左右,最大吸氧量为2.5-3.5升,只比安静时大10倍,而经常锻炼的人每分钟通气量可达100-120升,最大吸氧量可达4.5-5.5升,比安静时大20倍。
此外,由于长期坚持锻炼,负氧债量大,对缺氧耐受力强,氧的吸收利用率也较高,调节呼吸的节奏和形式的能力也较强。
五、体育锻炼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会增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这就需要更多能量来补充,长此以往使整个机体的代谢增强。另外体育锻炼对消化器官的机能有良好的作用,它能使胃肠的蠕动加强,消化液的分泌增多,改善肝脏、胰腺的功能,因而使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提高,为人的健康和长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证。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不要食后立即进行比较激烈的运动,更不要在比较激烈的运动后立即进食。因为在激烈运动时,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占优势,以致减弱和抑制了其他部位的活动,使消化中枢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减弱了胃肠的蠕动,并减少了消化液的分泌,这样对消化系统有不良影响。
六、体育锻利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运动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进行的,人在进行运动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必须动员人的其他系统和有关器官的参与,如大脑皮层调节心脏及血管系统,加快全身的血液循环,及时供给能量和氧气,及时排出汗液和二氧化碳。与此同时,长期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中枢神经及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深,使得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增强机体适应变化能力和工作能力。如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和运动员灵活性高、反应速度快、反应时间短、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这正是神经系统功能提高的表现。另外,科学研究还证明,有氧代谢运动对促进心理健康有一定作用,锻炼时体内分泌的一种激素--内啡呔具有强烈的镇痛作用,因此经常参加跑步锻炼,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抑制低落情绪,减少痛苦感,使人在运动之后精神状态良好,周身轻松、精力充沛。国外有的学者说:“有氧运动是天然的镇静剂。”此话非常中肯。
七、体育锻炼对提高人体兔疫能力的影响
从预防医学的角度出发,可把体育锻炼看作是一种增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手段。免疫系统对运动的应答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适宜负荷的运动会增强免疫功能。有研究发现,运动训练4-8周的小鼠抗体反应增强,感染细菌后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对接种的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有所增强。人体研究发现,中度肥胖的妇女进行6周的步行运动锻炼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套防御体系,其组成包括免疫器官,如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胞等);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等。适度运动能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良好的作用,这是由于运动直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通过其复杂的识别系统感受运动时机体内环境的变化,从而激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包括产生特异的抗体、增强NK细胞的活性、白细胞和致敏的淋巴细胞增多、免疫调节因子IL--l、IL--2、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释放,维持机体内环境新的稳定。长期反复适宜的运动负荷刺激,可使机体的免疫状态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研究发现一次适宜的有氧运动后,体内的白细胞数量有显著性增加,免疫球蛋白(LGG、A、M)水平也都有显著性增加,这可能与体育锻炼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关。一般来讲,一次运动对免疫系统机能的影响作用是暂时的,只有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对免疫系统产生持久的作用,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八、体育锻炼可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延年益寿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愿望,为了解决衰老问题,专家们对于衰老发生的机理曾经提出许多假说,但迄今为止种种学说没有一个能独立、圆满地阐明衰老发生的根本原因。近年来,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衰老与免疫”正在出现,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除了经典的免疫防御作用外,机体免疫系统还具有监视和杀伤体内出现的癌变细胞及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即所谓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作用。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胸腺是人的“寿命之钟”,假如把只有3-4月龄的小鼠胸腺切除,小鼠马上就会变得老态龙钟,寿命从原来的3年缩短到6个月。由此可见,胸腺与寿命的长短是密切相关的,衰老是免疫能力降低所致。
我们知道,胸腺是具有免疫功能的组织之一,被认为是中枢免疫器官,它是被称作免疫活性细胞之一的T细胞的培训站,这种T细胞越多,免疫功能就越好,人就不易生病和衰老。
体内免疫细胞大家族中的其他一些细胞的变动,也可使机体失去平衡,比如有一类专门杀伤癌细胞的NK细胞,在机体衰老时也往往出现功能的下降和数量的改变。6O岁以下的老人发生肿瘤的机会显著增多,往往就是因为NK细胞变化造成的。近年来还发现免疫细胞具有感觉功能,能感知机体感觉系统所无法感知的诸如病原体的侵入和肿瘤的发生等一些危及生命的有害刺激。免疫细胞的减少势必影响机体对这些有害刺激的感知,从而加速衰老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有些学者提出了免疫衰老假说,即免疫功能的逐渐下降,比如胸腺的萎缩、T细胞和NK细胞的损耗,促进了正常机体老化。
经研究观察表明:运动能够推迟机体免疫系统的衰老。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一组年龄为65-75岁的老年人以50%最大摄氧量的运动强度(大约运动时最高心率为130次/分钟)持续跑步45分钟,即可明显提高外周血中T细胞、NK细胞以及由B细胞分泌产生的抗体水平,并持续到运动后6小时左右。如果能长期坚持这种强度的运动锻炼,锻炼持续到6周左右,安静状态下外周血NK细胞和T细胞分别较锻炼前增加33%和57%;锻炼持续到 15周左右,血清抗体水平也发生了改变,可较锻炼前提高约20%。对动物也进行过类似的观察,让大鼠从18月龄开始进行运动训练,一组是让大鼠做每日一次的温和的低强度跑台训练;另一组是让大鼠做每日二次的大强度疲劳性训练,经过为期一二个月训练后,前者T细胞、NK细胞、血清抗休水平以及T细胞、NK细胞的功能与同龄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免疫器官重量--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也较对照大鼠提高;然而后者的各种免疫指标不但未见改善反而出现相反的变化。仔细分析两个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适宜的运动强度与时间,并能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提高,推迟免疫器官的老化,而过大强度运动量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机能。因此,在运动健身时,如果要想达到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目的,那就要把握住适宜的运动强度和时间,把运动看作是一种娱乐活动,而不能把它当作一种负担。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对人的健康和长寿产生潜在效果。
我的脉搏是90次每秒 怎么样啊
我的脉搏跳动频率大约在90次每秒,这个速度确实较快,但不必过于担忧。在学校进行的常规体检中,我的心跳速度通常是稳定的85次每秒。这让我意识到,对于非运动员而言,心跳速度较快是正常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心跳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情绪波动、运动量以及身体状况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心跳速度超过80次每分钟可能被视为较快。然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健康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不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心跳速度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的人在相同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例如,运动员的心跳速度通常较慢,因为他们的心脏更加强健,能够更有效地泵血。因此,对于非运动员来说,心跳速度较快可能是心脏健康的一个标志。
尽管如此,如果心跳速度持续过快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还是建议及时就医咨询。医生可以通过专业的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的来说,心跳速度较快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健康隐患,但保持关注并及时寻求专业意见是明智之举。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有助于维护心脏健康。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通过持续监测心跳速度和其他健康指标,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综上所述,心跳速度较快可能是心脏健康的一个标志,但也需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有助于维护整体健康。
揭秘!宝宝8大睡相透露健康隐患,快看看吧
宝宝的睡相被很多妈妈忽略了,殊不知他们的一些睡相其实在暗示着某些疾病的到来,那么,揭秘!宝宝8大睡相透露健康隐患,快看看吧,就让倍领安全网的小编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睡相一:睡得不沉稳,翻来覆去,经常翻动身体
健康隐患:消化不良,宝宝身体太热,也很可能是在发烧。
应对措施:晚上睡前不要让宝宝吃太多东西,不要让宝宝穿着厚衣服睡觉:家长应避免给孩子盖过厚被子、睡觉前吃得过饱。
睡相二:睡觉时哭闹不停,还不时蹬被子、摇头抓耳,小脸发红,体温稍高
健康隐患:宝宝可能是患了湿疹或中耳炎。
应对措施:及时检查宝宝的耳道有无红肿现象,皮肤是否出现红点,如果有的话,及时送宝宝去医院诊治。
睡相三:睡觉后不断地咀嚼、磨牙
健康隐患:宝宝可能是得了蛔虫病,或是消化不良。
应对措施: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如果是蛔虫病可用宝宝专用的驱虫药驱除;应该合理安排宝宝的饮食,不要一次给宝宝喂得太多,吃得过饱会增加宝宝的肠胃负担,造成消化不良。
睡相四:睡觉前烦躁,入睡后易惊醒,面红,呼吸急促,脉搏增快,甚至超过110次/分钟。但这样的情况多发生在夜间,白天睡觉则很少发生这样的情况
健康隐患:这很可能预示着宝宝即将要发烧。
应对措施:细心观察宝宝是否有感冒流鼻涕、打喷嚏、腹泻等症状。给宝宝喝大量的纯净温水。如果发现宝宝已经发烧了,可以用消毒棉蘸稀释酒精,为宝宝擦拭身体进行物理降温。
睡相五:睡着后手指或脚趾抽动,且有些许肿胀
健康隐患:蚊虫叮咬,或纤维物缠住。
应对措施:检查一下是否有蚊虫叮咬的痕迹,如有应该立即为宝宝涂上专用药膏,防止感染;如没有,检查一下手指或脚趾是否有小丝线、头发等缠着。
睡相六:睡不踏实,老是醒来,哭一阵才睡
健康隐患:很可能是宝宝肠胃循环紊乱。
应对措施:特别留意宝宝有没有腹泻、呕吐,或进食不规律的现象。如果有,应该尽快带宝宝去医院诊治。
睡相七:经常在睡着后突然大声啼哭
健康隐患:这在医学上称为宝宝“夜间惊恐症”。
应对措施:一般是由于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惊恐等引起的。所以,父母平时不要吓唬宝宝,让宝宝在白天保持情绪平和。
睡相八:睡着时四肢偶尔抖动,好像抽筋了一样
健康隐患:可能宝宝过度疲劳,或受了过强的刺激、惊吓。
应对措施:避免让宝宝在白天长时间玩耍,或是室外活动过多。不要让大人吓唬宝宝,讲恐怖故事,或是突然做一些动作故意吓唬宝宝玩。
以上这些睡相都在向妈妈们提醒,他们的身体不舒服,希望粗心的妈妈们多加注意。如果你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好处等有关儿童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倍领安全网儿童早期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栏目。
老年人正常心率是多少?老年人心率正常值是多少?
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正常人的脉搏与心率一致。尽管测量心率的方法很简单,但其临床意义却不可小视。心率异常是多种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通过测量它,可预知不少心血管病的发生,这样就能尽早开展诊治,以获得更好的疗效。患者若有心律不齐(如早搏等),就不能用脉搏次数来代替心率,最好用听诊器测量心率,或由医生进行操作。
老年人理想心率是多少
心率的正常值在休息时和运动时是不一样的。
1、休息时心率: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心率越快,老年人心跳比年轻人慢,女性的心率比同龄男性快,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安静状态下,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理想心率应为55~70次/分钟(运动员的心率较普通成人偏慢,一般为50次/分钟左右)。
2、运动时心率:一个人的最大心率大约是220减去年龄,运动时达到最大心率的65%~85%效果最好,如40~50岁的中年人,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118~153次/分钟;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104~135次/分钟,但若是心脏病患者,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5%~75%。
心跳与寿命成反比
科学家研究发现,心跳可能与寿命成反比,即心跳越慢,寿命越长;心跳越快,寿命越短。如果成人安静时的心率维持在60次/分钟左右,其寿命可达93岁;反之,如果安静时的心率大于80次/分钟,其寿命明显缩短。
心率变化与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脏疾病密切相关。成人安静时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一般不超过160次/分钟),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兴奋、激动、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或见于感染、发热、休克、贫血、缺氧、甲亢、心力衰竭等病理状态下,或见于应用阿托品、肾上腺素、麻黄素等药物后。
成人安静时心率低于60次/分钟(一般在45次/分钟以上),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健康人和运动员;或见于甲状腺机能低下、颅内压增高、阻塞性黄疸以及洋地黄、奎尼丁或心得安类药物过量。如果心率低于40次/分钟,应考虑有房室传导阻滞;如果脉搏强弱不等、不齐且脉率少于心率,可明确诊断心房纤颤。如果心率超过160次/分钟,或低于40次/分钟,大多见于心脏病患者,且常伴有心悸、胸闷等不适感,应及早进行详细检查,以便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安静时心率偏快的人,发生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明显增加。有资料表明,安静时心率经常偏快(即心率大于80~85次/分钟)的人,发生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猝死等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几率明显超过心率偏慢的人。临床观察认为,安静时心率保持在55~70次/分钟(睡眠中的心率可在38~50次/分钟)是心脏健康的标志。
对于健康人来说,经常出现安静时心率偏快,如果排除了生理因素(如焦虑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失眠等)的影响,就应该去医院进行心血管方面的检查,排除疾病隐患。而对于原本就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安静时的心率水平可预测今后的健康状况。
目前,最常用的减慢心率的药物是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等),在能够耐受的情况下,一般的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心率应控制在55~65次/分钟,严重心绞痛、心肌梗塞患者,心率可控制在50~55次/分钟。
老年人如何保持理想心率
1、适当运动:适当运动时心率加快,可使心功能得到锻炼,心脏对心率的控制能力增强,从而使安静时心率减慢。
2、保持正常体重:肥胖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加快,因此,肥胖者要科学减肥,除健身运动外,还应合理调节饮食。
3、戒烟限酒:吸烟与饮酒均可使安静时心率加快。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