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尺牍之美:古风书信的艺术韵味与传承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07日 04:05 33 芷雪


文言文书信的书写格式文言文,或者说古代人们写信的格式是怎么样啊?

书信的撰写,是一门艺术,更是情感传递的媒介。在撰写时,首先需注意的是称谓的使用。称谓后常附提称语,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这些称呼既体现了对收信人的尊重,也展现了写信人的情感与期待。

启辞,作为信文的开场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是书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旧时尺牍中,启辞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这些套语在现时书信中仍常可见到,它们不仅体现了书信的正式性,也增加了信件的文学韵味。

正文是信的核心部分,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若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则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正文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写法上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而言,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写作顺序,既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也增进了双方的情感交流。

结语是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这些套辞在现时各界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它们不仅是对信文的收尾,更是写信人情感的流露。

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需写上撰信的年月日。这不仅是对时间的记录,也是对写信时心境的留存。此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简述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细节,让收信人更加贴近写信人的内心世界。

纸短情长:尺牍和彩笺

“尺牍”,古时的书信,其名称源于书信的尺寸与材料。在纸张发明之前,竹简和木片是中国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因此书信也只能用这些材料书写。古人书写时,先在木牍上写好内容,然后覆上新木片,用绳子绑扎,再在绳结处挖凹槽,避免突起,以保密。然而,这种方法防君子不防小人,无实际效用。

蔡伦在东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但简牍并未立即退出历史舞台。直至公元404年,桓玄颁布《以纸代简令》,强制使用纸张,竹简才完全绝迹,此时距蔡伦造纸已有200多年。自此,“尺牍”的称呼得以沿用,书信还被称为“尺素”、“雁书”、“鱼书”等。

随着简牍的废除,笺纸流行起来。笺纸是一种尺寸较小、图案精美的纸张,华贵,常用于书写信件、便签、题诗、题画。东晋时,古人开始用加工纸,需施蜡、砑光等工艺,以改善纸张的使用性能。唐代薛涛以芙蓉汁将纸染成桃红至猩红等色,成为“薛涛笺”,深受时人喜爱。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笺纸的制作达到新高度。雕版印刷结合了印章和拓印技术,先在纸上誊写文字,将纸贴在木板上,工人打磨纸张,刻字工人依墨迹刻字,然后用鬃刷上墨,盖上纸张印刷,揭开后即为一叶书。明代是中国版画艺术的高峰时期,书籍中常配以精美插画,其中彩色套版印刷最为出色。

套版印刷要求使用多块木板完成作品的印刷,每次印刷一种颜色,需要精准对位,称为“饾版”。笺谱的制作,即利用套版印刷技术,名曰“笺谱”。现存最早的笺谱为《萝轩变古笺》,南京胡正言印制的《十竹斋笺谱》更是经典之作,集古今名迹、艺苑大成,可供文人案头清玩和初学绘画者临摹。

民国时期,北京琉璃厂出售的彩笺品种丰富,包括清秘阁、荣宝斋、宝晋斋、淳菁阁等。鲁迅先生是狂热的笺谱爱好者,与郑振铎遍求彩笺三百余种,并自己印制笺谱,总结了大量经验,如印笺适合使用棉料宣纸,矿物颜料的配制等。《北平笺谱》为线装,由沈兼士题签,沈尹默引首,鲁迅作序,限量印制,价值不菲。

当代,雕版大师陈义时创作的《绿杨笺谱》广受喜爱,我朋友还曾向他学习套色印刷。吴小如先生的《吴小如录书斋联语》用彩笺书写,吴先生学问深厚,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浑然天成。陆颢的《听水读抄》书前附有名家墨迹,其中孙犁自言不善写字,见到好纸更谨慎,怕糟蹋。

张大千和齐白石的画作被印制成彩笺,增添艺术美感。还有一种“拱花”工艺,能将花纹压出凹凸的立体效果,增添作品的层次感。尽管现代已不再常用笔墨修书,但亲笔书信依然能带来欢愉。佳节之际,收到朋友的亲笔信,亦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古代“书信”的别称

古代书信的典雅别称:穿越时空的信使

在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书信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承载情感的载体,它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别称,如同一首首无声的诗篇。每一种称呼,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韵味。

1、手书与家书

犹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手书,即亲笔信,每字每句都蕴含着写信人的真实情感。家书,更是亲情的纽带,将远方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温暖的信笺中。

2、函的精致与实用

便信的便函,简洁明了;公文的公函,则严谨庄重,它们体现了信件在不同场合中的角色转换。

3、木质与竹片的诗意

札字,源自最初的木片,寓意着书信的原始与质朴,便札、大札、惠札,每一种称呼都透露出古人的雅致与敬意。小简、书简,竹片上的墨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4、笺纸的艺术与情感

笺,是题诗、写信的专用纸张,便笺、华笺、锦笺,名字背后是对情感细腻的表达,每一张都仿佛能听见心灵的低语。

5、尺牍与尺素的古典美

尺牍,一尺长的木简承载着深厚历史,尺素则以丝帛的精致,传递着古代文人的风雅。两者都是信件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象征。

6、鸿雁与鱼书的寓言

鸿雁,源自苏武牧羊的典故,象征着忠诚与思念,成为文学中书信的代名词。而鲤鱼书,以白绢结成鲤鱼形状,寓言千里传信的温情,如《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动人篇章。

这些书信的别称,如同历史的指纹,让我们在文字间感受到古人的情感温度和智慧光芒。每一种称呼,都是一份穿越时空的信使,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递着永恒的人文关怀。

清末民初名人手札内容介绍

手札,古称尺牍,实则是书信的雅称,是历史与艺术交融的载体。在历史研究中,手札以其直接性和真实性,扮演着珍贵的资料角色。它们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时间胶囊,记录着过去人们的交流与情感,为后人研究前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证据。

书法爱好者们则将尺牍视为艺术的瑰宝。一句俗语道:“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通过这些日常书信,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书法的日常生活形态,看到书者笔下的手写体和书写习惯,这是书法艺术在实用中的最直接体现,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追求。

更进一步,尺牍书法的魅力在于它展现的书家个人风格和修养。在不受约束、自由创作的氛围中,书者能充分展现他们的技巧,达到一种“心无挂碍”、“心手双畅”、“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境界。与碑版或大型作品的刻意雕琢相比,手札书法更显自然,蕴含着天籁般的韵律和魅力。

名碑名帖完全大观:王羲之尺牍内容简介

书法,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深远历史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熠熠生辉。《名碑名帖完全大观(4):王羲之尺牍》一书,为我们揭示了这位古代书法巨匠的瑰宝。王羲之,作为东晋时期的杰出书法家,他的尺牍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

在这本作品集中,读者可以深入领略王羲之的笔墨神韵,他的字迹流畅,气韵生动,每一笔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他的尺牍,不仅是书信往来,更是艺术与思想的交融,展现了他卓越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王羲之的尺牍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哲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华民族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名碑名帖完全大观》系列旨在全面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华,通过王羲之尺牍这一部分,我们得以窥见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痕迹,更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向世界展示了东方艺术的独特韵味。这本书,无论是对书法爱好者,还是对历史文化研究者,都是一份不容错过的珍贵资料。

宋陆游致仲躬侍郎尺牍作品赏析

宋代文人宋陆游的尺牍作品,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们揭示了他的忧国忧民情怀。在这些书信与诗词中,他的情感如同疾风骤雨,时而澎湃,时而细腻,字迹的丰腴与瘦瘠,行列的倾斜与起伏,都仿佛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笔触的疾速与缓和,如同他人生的起伏不定,透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内心的躁动不安。

陆游的书法,不刻意求工,却自然流露出深深的情感。这种不经意间的艺术表达,需要深厚的功底和真挚的情感交织。他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展现了他作为文人志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无意间流露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令人叹为观止,体现了陆游作为一个文化巨匠的独特魅力。

王羲之作品有哪些

王羲之作品有以下系列:

一、书法手迹作品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最负盛名的作品莫过于他的书法手迹。其中包括《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等。这些作品以其圆润、流畅、自然见长,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书法艺术之美。尤其是《兰亭集序》,被誉为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其字迹潇洒飘逸,笔画之间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雅致。

二、尺牍作品

王羲之的尺牍作品是其书信集,这些作品记录了王羲之生活中的点滴,同时也展现了他的书法艺术。如《快雪时晴帖》等,这些尺牍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研究王羲之生活与思想的重要资料。

三、临摹作品及碑刻

除了原创作品,王羲之还有一些临摹作品及碑刻流传下来。这些作品虽非王羲之原创,但以其精湛的书法技艺,成为了后世学习的范本。如《奉橘帖》等,这些作品也体现了王羲之深厚的书法功底。

总的来说,王羲之的作品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展现出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个人风格,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王羲之尺牍目录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王羲之的墨宝流传千古,深受书法爱好者的珍视。以下是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的尺牍作品目录,展现了他们卓越的书法才华:

曹全碑——以其流畅的线条和深厚的笔力,体现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乙瑛碑——王羲之早期的代表作之一,碑文清晰,字形秀美,展示了他独特的书法技艺。

唐怀仁集字圣教序——这是王羲之书法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书法史上的瑰宝。

王羲之尺牍——王羲之的日常书信,以其自然洒脱的风格,展示了书法的日常美感。

王献之尺牍——王羲之之子的书法作品,继承了父亲的风范,又带有独特的创新。

其他碑刻如:

九成宫醴泉铭(李祺本)——王羲之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其书法严谨而精致。

多宝塔碑——以其结构严谨和韵味无穷,展现了书法的韵律美。

颜勤礼碑——王羲之与颜真卿的书法对比,展示了两位大家的不同风格。

玄秘塔碑——以其稳健的笔画和深沉的意蕴,深受书法爱好者推崇。

雁塔圣教序——王羲之的又一代表作,书法线条流畅,意蕴丰富。

还有龙门四品、神策军碑、兴福寺断碑等,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王氏家族对书法艺术的贡献和历史的印记。这些碑刻不仅是书法史上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中国古代文官书信的方式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因而要借助于各种礼仪来体现之。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缺,字里行间,揖让进退之态不仅依然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而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书信文化。

第一部分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

一、书信格式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书信格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

由于收信人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所使用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等也都有相应的区别,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就是失礼。这套语言相当复杂,后文再略述。

二、敬称

首先我们要谈到书信中必须使用的敬称和谦称,这是中国书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识,它所要体现的,则是君子"自谦而敬人"的理念。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诗-大雅-假乐》" 宜君宜王",此处的君就是指诸侯。后来,"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时至今日,君作为尊称的用法在日语中依然保留着。

古代天子有三公、九卿,公、卿,也都被用作敬称。如果对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后加"公"字,称为"某公",当今中国的知识界还有这种用法。"卿 "用作尊称,先秦就已出现,如荀况(荀子),时人尊称"荀卿",就是大家最熟知的例子。此外,"侯"字原本是指诸侯,《梁书-吉翂传》"主上知尊侯无罪 ",此处的"尊侯"是指对方的父亲,这一用法在书信语言中还时有所见。

称呼对方配偶也有相似的做法。古代天子的妃子称"后",诸侯的配偶称"夫人",大夫的配偶称"孺人",士的配偶称"妇人",庶人的配偶称"妻"。时下,人们常常把对方的配偶称为"夫人",也是从古代沿袭而来的敬称。此外,"公子",原本指诸侯的庶子,后也用于尊称对方的儿子,而将对方的女儿称为"女公子"。

称呼他人的亲戚,一般在称谓前加"令"字,如令尊大人、令堂大人、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等。对于他人的孩子也是如此,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或令息,女儿为令爱或令媛。也可以在称谓前加"贤"字,如贤伉俪(夫妇)、贤乔梓(父子)、贤弟等。

旧式书信还往往用"台"字来表示尊敬,如台启、台端、台甫、台安等。书信中的台,是三台的简称,三台是天上的三颗星,古人用来指三公,故也用来当作尊称。古代台与台是两个字,后来将台简化成台,致使许多人误以为是一个字,其实不然。所以,给港台等通行繁体字的地区的友人写信,千万不能将台甫写成台甫,那样就会贻笑大方。

古人行冠礼之后都要取表字,或者还要取雅号。名只有父亲和国君才能叫,所以《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直呼其名被视为不礼貌的表现。目前,进入近代以来,一般人已经很少再取表字或雅号,但在文人圈中依然有之,因此,在与他们通信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以免唐突。

此外,与敬称相呼应,书信中凡涉及对方的事物都要用敬语,如对方的住宅,要称府、邸,或者称潭府,潭是深的意思,潭府,意犹深宅大府,是对对方住宅的美称,故信末又往往用"潭安"来表示阖府皆安的祝愿。如果对方有所馈赠,感谢时可称厚赐、厚赠、厚贶等,以表示看重这份情谊。对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美称,如果是对方来信,可以称大函、大翰、惠示、大示、手示、大教;如果是诗文著述,则可称华章,瑶章;如果是宴请,则要称盛宴、赐宴等。

书信中一般不要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这也是简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现,凡是遇到类似的地方,应该酌情处理。如提及对方时,可以用阁下、仁兄、先生等代替;提及自己时,可以用在下、小弟、晚等代替;提及第三方时,一般可以用"彼"或者"渠"表示,渠当第三人称用,始见于《三国志-吴志-赵达传》:"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谦称

谦称是与敬称相对的称谓,一般用于自己或者自己一方。对他人用敬称,对自己用谦称,是中国人的传统。从先秦文献可以知道,当时的贵族都有特定的谦称,如《老子》说:"王侯自称孤、寡、不谷。""孤"和"寡"都是少的意思,王侯称孤道寡,是谦称自己德行浅少;"谷"是善的意思,不谷犹言不善。《礼记-曲礼》说,诸侯的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称"老妇",在别国诸侯面前自称"寡小君",在丈夫面前自称"小童"。

古人每每用"臣妾"作为谦称。古代有"男曰臣,女曰妾"之语,"臣妾"的本义,犹后世言奴才。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自称"仆"、"牛马走"。仆也是奴仆的意思,日本人至今还"仆"作为第一人称的谦称。"牛马走",意思是象牛马一样供驱使奔走的人。与此相类似的用法,是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贱息等。

对自己的父母固然要敬重,但在与他人提及自己的家人时,就不能用敬称,而要用谦称,一般是在称谓之前加一"家"字,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或者家君、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或者家慈。如果父母已经去世,则对人要称"先父"、"先大人"、"先母"。同样,对他人称呼自家的其他亲戚,也都要加一"家" 字,如家伯、家伯母;家叔、家叔母;家兄、家嫂;对比自己年龄小的,则可以称"舍弟"、"舍妹"等。自称或者用"愚"字,如愚弟。

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一定要用谦称,如"内人"、"内子"、"拙荆";或者用平称"爱人"、"太太"。常常听到有人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妻子时说:"这是我夫人。"这是非常失礼的说法,如前所说,诸侯的元配才能称为"夫人"。普通人相交,称对方配偶为夫人,略有恭维的意思。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就显得自大,或者是无知。

如果向对方有所馈赠,则要用谦语,如菲仪、芹献、寸志等,意识是说自己的东西微雹不值钱,不过是借以表示小小的心意。希望对方收下礼物,则要说恳请笑纳、敬请哂纳等,意思是让对方见笑了。

四、书信中的平和阙

我们先来看一封儿子致父母的家信:

父母亲大人膝下,谨禀者:男离家后,一路顺利,平安抵达学校,可纾廑念。惟思双亲年齿渐高,男在千里之外,有缺孺子之职。伏望训令弟妹,俾知料理家务,或有以补乃兄之过。王阿姨家已去看望过,家中老幼平安,嘱笔问好。专此谨禀,恭请福安。

男某某谨禀某月某日

信的开头"父母亲大人膝下"顶格书写,下文大多没有写到头就另起一行再写,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人但凡在书信正文中提及自己的父母祖先,以及他们的行为时,在书写方式上一定要有所变化,以表示尊敬。书信的第一行要顶格,高出下面所有的文字一格,称为"双抬"。正文中凡是提及高祖、曾祖、祖、双亲等字样,或者慈颜、尊体、起居、桑梓、坟垄等与之相关的字样时,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叫"平台",就是另起一行,与上一行的开头齐平着再书写;另一种叫"挪抬",就是空两格或一格书写。在上面所例举的这封信件中,凡涉及父母亲的词语如廑念(犹言挂念)、双亲、训令、福安等,都采取平抬的方式。

这种方式至迟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敦煌文书中将"平抬"称为"平","挪抬"称为"阙"。近代以后,传统书信中"平抬"的方式逐渐减少,"挪抬"则依然普遍使用,今日港台、韩国、日本文人写信时还常常用"抬"的方式表示敬意。

五、祝愿语及署名敬词

两人见面后,即将分别之时,应该互道珍重。这一礼节表现在书信中,就是祝愿语和署名启禀词。

由于辈份、性别、职业的差别,祝愿词也有比较严格的区别,比较常用的有:

用于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敬叩○禔安。

用于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

用于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诲安。

用于平辈:顺祝○时绥。即问○近安。敬祝○春祺。

用于同学:即颂○文祺。顺颂○台安。恭候○刻安。

用于女性:敬颂○绣安。即祝○壼安。恭请○懿安。

祝愿词的主题,是希望对方幸福、平安。上面列举的祝愿词中,禔、祉、祺等都是福的同义词;绥也是平安的意思。明白于此,就可以视需要选择、搭配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使用祝愿词切不可混淆对方的身份,如绣安、壼安、懿安是专用于女性的祝愿词,如果用到男性身上,就令人忍俊不禁了。此外,祝愿词中的某些字比较古奥,要弄清楚字义之后再使用,例如"壼(kun)"字的本义是指宫中的道路,后引申为后妃居住的地方,故借用为对女性的尊称。壼字的字形与茶壶的壶字很相像,有人不察于此,将壼安写成壶安,就成笑柄了。

旧式书信在落款之后,一般还要根据彼此关系写敬词(或称启禀词),例如:

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

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

对晚辈:字、示、白、谕。

叩是叩首,即磕头,这是礼仪书面化的表现。磕头礼节早已废止,但在书信中也还见使用,不过是借以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罢了,不必过于拘泥字义。

六、信封用语

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用帛或竹简、木板作为书写材料,故书信又称书简、尺牍。在今天的书信用语中,还残留着某些早期书简的专门用语,需要先作一些介绍。

所谓"牍",就是将树木锯成段后剖成的薄片。在牍上写信后,为了保密,用另一块木板覆盖在上面,称为"检";在检上书写收件人的姓名、地址,称为"署 "。用绳子将牍和检一并捆扎、再打上结,称为"缄",缄是封的意思(我们今天还用这个字)。如果是用竹简写信,简数较多,就盛在囊中,用绳子扎口。为了保密,在绳结处用泥封住,上面加盖印章作为凭记。

信封的书写,也有很多讲究,要体现出自谦而敬人的原则。书写收信人的称谓,除了一定要用尊称之外,至少还有两种表示尊敬的用法,其一,在收信人姓名、称谓之后用"俯启"、"赐启"等用语,表示请求对方开启信封。俯启,有显示对方高大,必须俯下身子来接信的意思。赐启,是请对方赏光、恩赐启封。

其二,使用"某某先生将命"之类的用语。古人每每用陛下、殿下之类的词语来表示不敢与对方平起平坐,而只能与对方站在丹陛、大殿之下的执事者对话,请他们传话。类似的意思表现在信封上,就有了"将命"、"将命考"等用语。将命,是指古代士大夫家中为主人传话的人。在信封上写收信人的将命者收,是表示不敢让对方直接收信,而只能将信交由传命者转呈,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将命考"是传命者的副手,让将命考转呈,则是谦中尤谦的表示了。

与上述表达方法相似的还有,"某某先生茶童收"、"某某先生书童收"等等,意思都一样,写信者明知对方并没有将命者、茶童、书童之类的仆人,如此书写,一则是借此表示敬意,二则也可以为书信增添一些雅趣。

顺便说一句,明信片没有信封,所以不能再用"缄"和"启"等字样。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