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洞庭春尽水如蓝,碧波荡漾画中游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07日 16:10 31 盼灵


洞庭春尽水如蓝,碧波荡漾画中游

译文:

暮春时节,绿叶凋零,残红飘散。在这样的衰败之中,我与弟弟宗一来到越江边,望着滔滔江水,即将带走亲人,悲伤之情油然而生,泪水纵横交错。我独自一人被贬至数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十二年来,不知已面临多少次生死边缘。我所居住的柳州,四周群山环绕,林木茂密,瘴气弥漫,如同泼洒的墨汁;洞庭湖碧波万顷,水天相接,一望无际。今日分别,相思难以寄托。此后,恐怕只能在梦中重逢于荆门郢都,以慰藉离别的深情。

原文:

别舍弟宗一

唐代: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扩展资料:

《别舍弟宗一》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此诗是作者送别堂弟柳宗一而作,既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至南荒的愤懑与愁苦。首联描绘了送别时兄弟俩的悲伤;颔联叙述了作者的政治遭遇,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与激愤;颈联通过景物描写,对比了兄弟二人的境遇;尾联表达了作者与弟弟相隔遥远,只能寄望于梦境中的相聚。全诗情感深沉,对仗工整,将抒情与写景融为一体,受到后世诗评家的广泛赞誉。

百度百科-别舍弟宗一

洞庭春尽水如什么

洞庭春尽水如练。

洞庭湖,作为中国著名的大湖之一,其春天的景色美不胜收。当春天即将结束时,洞庭湖的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丽。以下是关于洞庭春尽水如练的解释:

一、洞庭湖春天的水景

洞庭湖在春天时,湖水碧波荡漾,岸边万物复苏,湖中鱼儿跃动。随着春天的逝去,湖水开始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季节的特点。在春夏之交,洞庭湖的水位相对较高,湖面宽广,水流平缓。此时的水面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出周围的景色。

二、春尽时节的湖水变化

当春天接近尾声时,洞庭湖的水开始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湖水变得更加清澈,水面上的波纹减少,水流逐渐平缓。这时的湖水,就像一条绵长的绸缎,轻柔地铺展在湖面之上。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三、湖水如练的描述

“水如练”是对洞庭春尽时湖水的生动描述。这里的“练”指的是一种质地轻薄、柔软且洁白的丝绸。当洞庭湖的水面被形容为“如练”时,意味着湖水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既宽广又细腻的视觉感受。这种景象不仅展示了洞庭湖独特的自然美景,也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宁静与和谐的向往。

总的来说,洞庭春尽水如练,是对洞庭湖春天结束时水景的生动描绘。这一景象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展示了人们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选一注释和评析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选一)》注释和评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①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五代时吴越王钱俶所建,又名看经楼、先德楼。 苏轼熙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醉中共作绝句五首,这里选第一首。

② 翻墨:比喻乌云像泼翻的墨汁。

  评析

苏轼来到杭州后,面对着西湖秀丽的山水,他的心深深地陶醉了。他的故乡四川眉山是以风景美丽著称的,可是现在看到西湖的美景,他却感叹到:“故乡无此好湖山”!他甚至表示死后也愿葬在这里:“平生所乐在吴会,老死欲葬杭与苏。”每当公余闲暇,他便和同僚们一起游览西湖,徜徉在山水之间,留连忘返,并写下了许多歌咏西湖的优美诗篇。

熙宁五年(1072)的六月二十七日,苏轼乘舟游赏西湖,第一次看到夏日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后至望湖楼畅饮大醉,醉后写下一组绝句,这就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写西湖夏日的骤雨,景物的特点抓得非常准。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写浓云远起。“翻墨”,是比喻大块的乌云像泼翻的墨汁一样黑;“未遮山”,是说乌云未合,不过是陡然飘来几块积雨云,远处的山头并未遮尽。这两个词表现夏天阵雨的乌云非常准确,因为冬春的阴云是灰色的,绝不会有“泼墨”一般的颜色;秋天的阴云虽有深黑时,但却布满天空,如“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而不会出现“未遮山”的情况。只有盛夏之际,才会有这样几块忽然而至、黑如泼墨的雨云。所以全诗的第一句,就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夏天阵雨的特点,而“未遮山”一语,还为后面的“卷地风来忽吹散”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写暴雨骤至。“白雨”一词,用得极新鲜又极贴切。春雨如丝,秋雨如雾,都不会像夏日的暴雨那样,下成“白雨”。作者此次西湖之游,是农历的六月二十七日,正当三伏盛夏,只有在这个季节里,雨才会下成白花花的一片,好象一道白色的雨幕,将远处的山水楼台完全遮住。一个“白”字,确实是抓住了夏日暴雨的特点。

由于“白雨”遮断了作者的视线,所以对于这场雨的具体描写,就只有写眼前的“跳珠乱入船”五个字。夏日的暴雨,不同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也不同于“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秋雨,当骤雨初至时,那雨点是又大又猛的,落在湖面上,犹如溅起千万颗晶莹的珍珠,带着噼里啪啦的响声,跳入船舱中。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图画!有形象,有色泽,有声音,有动态,真是把夏日暴雨的雨景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目前。

然而这毕竟是一场阵雨,它既不会像春雨那样“霏霏”飘洒,也不会像秋雨那样“绵绵”不已。它来得快,去得也快。“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风吹过,这“未遮山”、没有根脚的乌云便荡然飘散,西湖上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是一派晴空丽日了。此诗第一句写云聚,这一句写云散;一个“忽”字,好象是表示意外,实际上把夏日阵雨的骤起骤止、来去倏忽很自然地表现了出来。

第四句:“望湖楼下水如天”,写雨后西湖的景色。雨过天晴,湖面更加平阔,从望湖楼上向西湖望去,只见一碧万顷的湖水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湛蓝深邃。“水如天”三个字,描绘出一幅水天映接、碧波荡漾的图画,与前面的风起云涌、暴雨骤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令人心旷神怡。柳宗元《别宗》诗中有“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的诗句,李贺《贝夫人》诗中亦有“空光帖妥水如天”这样的话,苏轼显然是有所借鉴的。但用“水如天”三字来描写骤雨初晴的西湖,却使人感到更真实、更贴切;而连续三个“动”的画面之后,忽用这样一个“静”的画面作结,又使此诗表现出了悠然不尽的情致。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突出的特点。其中之一,是善于用变换的画面来表现动态的景物。这首诗极短,只有四句,但一句一景,分别写云、雨、风、水,画面迅速地更迭变换,接得快,转得更快,如同风流云散,与夏日暴雨的骤起骤止、忽来忽去正相一致。使读者读此诗如同经此雨,能够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快感。作者在描写这些不同的画面时,砍掉了其间的衔接、转换的部分,使得文字极其精练;而砍掉的部分,又正可以通过读者的想象去补充。这样的处理方法,显示了作者高明的艺术腕力。

此诗的另一个特点,是语言的准确、生动。作者善于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使用既新鲜又贴切的比喻来进行描写,所谓“随手拈出,皆得西湖之神”(王文浩语),所以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如诗中用“翻墨”来形容乌云的颜色,用“白雨”来形容暴雨的密集如注,用“跳珠”来表现水花溅入船舱的动态,用“未遮山”、“忽吹散”写夏日骤雨的忽来忽去,用“水如天”来表现雨后西湖的水满波平,都写得细致传神、生动如画。特别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尤其能够绘形绘声绘色,把画面几乎写“活”了。像这些地方,表面看都似随意挥洒、信手拈来,实际上却是匠心独运、十分精巧,只是不露斧凿的痕迹罢了。这是很能看出作者的深厚功力的。

在写作此诗的十五年之后,哲宗元祐四年(1089),苏轼出知杭州,再一次来到西湖边。当他回忆起十五年前第一次见到西湖夏日骤雨的情景时,仍然记忆犹新,因而深情地写下了“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的诗句。可是那一次,他作为一路帅守,因劳心灾赈、公务缠身,再没能写出歌咏西湖的佳作名篇,但云“不见跳珠十五年”罢了。

别舍弟宗一鉴赏

黄东雷的书法作品《别舍弟宗一》创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春夏之际,当时柳宗元被贬至柳州,他的两位堂弟宗直和宗一随同前往。不幸的是,宗直不久后因病去世,宗一也离开了柳州,柳宗元借此机会写下这首诗以表达深情的离别之情。诗中充满了诗人历经艰辛的生活与政治挫折,兄弟们的离去使他倍感凄凉,全诗情感深沉,雄浑阔远,尤其“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一句,读来令人动容。

诗的第一、三、四联描绘了兄弟间深厚的亲情。首联揭示主题,描述了离别场景,表达了柳宗元和兄弟们在越江边的惜别之泪,情感深沉。第三联运用比兴手法,将柳宗元的贬谪生活与宗一的行程进行对比,“桂岭瘴来云似墨”象征他的艰难处境,而“洞庭春尽水如天”则描绘了宗一去处的开阔,暗示相见之难。

最后一联,诗人表达了对宗一的思念之情,表示只能在梦境中与他在郢地相见,“烟”字描绘出梦境的迷离,更显得情深意浓。后世对此诗评价极高,认为它不仅是兄弟之情的展现,更是柳宗元政治挫折的写照,如“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暗含了他的愤懑与不平。

这首诗被赞誉为伤别与自伤之作,它通过兄弟之情与政治命运的交织,展现了柳宗元深沉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扩展资料

《别舍弟宗一》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诗。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全篇诗情感人,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无间。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译文及注释】

越江,即粤江,此处指柳江。

【赏析】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越江,即粤江,这里是指柳江。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倍黯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边字,肤浅无味。(《秋窗随笔》)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字神远。(《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理。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杜甫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译文:

戌楼响过更鼓,

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

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

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

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

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

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

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

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2、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6、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7、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8、长:一直,老是。

9、不达:收不到。

10、况乃:何况是。

11、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诗意: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

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

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

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

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远怀舍弟颖观等

杜甫 远怀舍弟颖观等

阳翟空知处,

荆南近得书。

积年仍远别,

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

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

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

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

乡党羡吾庐。

洞庭春尽水如天燕山雪花大如席中原北望气如山鸭头春水浓如染春来江水绿如蓝天街小雨润如酥是什么修辞手法

1. 洞庭春水已尽,湖水清澈如天际,燕山雪花纷飞,片片大如席。

2. 站在中原北望,气息如山般雄浑。

3. 春水初生,鸭头般碧绿的水色浓重如染。

4. 春回江上,江水绿得如同蓝天一般。

5. 细雨洒落街面,滋润万物,如同酥油一般细腻。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