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揭秘:探寻胃病元凶的真相
认识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
消化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明显地增加了发生十二指肠和胃溃疡的危险性。大约1/6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能发生消化性溃疡病。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加速溃疡的愈合和大大降低溃疡的复发率。不用抑酸剂,单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表明也能有效地治愈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已经与一些引起溃疡病的原因找到了联系。例如:胃酸增加、十二指肠胃化生、粘膜屏障性质的改变、胃窦粘膜产生炎症代谢产物等。这些患者中的发现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初步证明。实际上消化性溃疡涉及几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机制。
如细菌的毒力因素(vaca和caga等),宿主的反应性(例:如易感性的遗传、十二指肠上皮的胃化生、粘膜屏障和炎症的相互作用、泌酸反应、神经调节作用)和环境因素(例如饮食、获得感染的年龄)的综合作用导致溃疡的最后结果。过去临床上对溃疡的发生有一句谚语,叫“no acid,no ulcer”。现在,从现代理论来看,“no hp,no ulcer”应得到更多地强调。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因,长期以来认为与遗传、胃酸过多、胆汁返流、吸烟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尤以胃酸被认为是发病的主要因素。近80年来,胃酸一直被认为是胃溃疡形成的原因,所以,有了“无酸无溃疡”的传统说法。
消化性溃疡的传统治疗方法是中和胃酸或抑制胃酸分泌。过去沿用碱性药物,目前常用Hz受体抑制剂或其他胃酸分泌抑制剂。应用这些抗酸抑酸药物,确实有利于溃疡的愈合,但是这些药物有一共同缺点,一旦停药,不久溃疡便又复发。因此,有些病人要间断性服药,有的则需长期服用维持剂量。还有不少病人溃疡病却屡愈屡发。
通过胃液分析发现,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酸分泌过高;而胃溃疡病人中胃酸分泌增加者仅16,而许多病人胃酸分泌正常,有的甚至低于正常。由此可见胃酸分泌的多少,并非是胃溃疡发病的重要因素,而胃粘膜防御能力降低,使胃酸等攻击作用相对增加,可能是形成胃溃疡的主要原因。
胃部肿瘤
从近年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大量研究中提出了许多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可能机制:
(1)细菌的代谢产物直接转化粘膜;
(2)类同于病毒的致病机制,hp dna的某些片段转移入宿主细胞,引起转化;
(3)幽门螺杆菌引起炎症反应,其本身具有基因毒性作用。在这些机制中,后者似乎与最广泛的资料是一致的。
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由此二人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慢性胃病
慢性胃病是指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和溃疡病(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胃镜普查证实,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溃疡病的发病率为10左右。
慢性胃病的发病原因一直不很清楚,故长期无理想的防治方法。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马歇尔观察到胃粘膜中有一种叫幽门螺杆菌(简称HP)的细菌与慢性胃病发病有关。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菌作了大量研究后发现:
(1)胃粘膜正常的志愿者,口服HP混悬液可引起胃炎症状和病理改变。
(2)患慢性胃炎时HP检出率很高,而胃粘膜正常者则不能检出此菌。
(3)慢性胃炎患者血清中HP抗体明显增高。
(4)针对HP进行治疗,可使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明显改善。
(5)60-80的胃溃疡和70-10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窦部可检出HP,血清学检查证实,这些人血清HP抗体滴度较高。
(6)采用抗HP药物治愈的溃疡病复发率明显降低。
(7)用HP感染恒河猴,能使之发生慢性胃炎,胃粘膜的病理改变与人类感染。
现在医学界有以下共识:HP肯定是慢性胃炎的致病菌,与溃疡病和胃癌关系也极为密切。即是说,HP是引发慢性胃病的元凶和罪魁祸首。
因此,对慢性胃病的治疗,除使用传统的药物外,还应给予抗HP药物。现认为治疗此菌疗效较好的药物有:胶态次枸橼酸铋(亦名德诺)、阿莫西林、痢特灵和甲硝唑等。
荨麻疹
1998年加斯巴里尼医生先后发现,慢性顽固性荨麻疹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率可高达55,经抗菌治疗消除幽门螺杆菌后,有81患者荨麻疹不再发生。据此分析,与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有关的幽门螺杆菌,有可能成为过敏原而引发过敏反应,出现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
因此,患有久治不愈的慢性顽固性荨麻疹的患者,应去医院检查胃内是否有幽门螺杆菌寄生。如有,可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甲基红霉素等。当然,对青霉素过敏者不能用阿莫西林。经除菌治疗后,慢性顽固性荨麻疹患者或许能意外痊愈。
其他疾病
深居胃黏膜兴风作浪的幽门螺杆菌(简称Hp),近年发现幽门螺杆菌并不那么老实,不仅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有关,还可引起其它器官和组织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贫血以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只要消灭Hp,这些疾病可意外改善或恢复。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我国感染率最高的一种慢性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它启动了一系列致病事件,导致萎缩性胃炎、化生、异型增生和最终胃癌的发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预防胃粘膜癌前变化(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发生和发展。清除胃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使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风险大大降低。幽门螺旋杆菌非常顽固,一旦感染,除非用正规的治疗方案,否则自愈率接近于零。
螺旋幽门杆菌
幽门螺杆菌又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这种病菌一般存在于我们的胃部或者是12指肠,此病菌容易导致我们的胃黏膜出现炎症,还容易导致12指肠溃疡,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应当注意,有相当一部分幽门螺杆菌携带者并不会出现病症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途径很多,下面来简单说一下。
正常情况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与可溶性粘液层的保护作用,有规律的运动等),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自从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后,才认识到幽门螺杆菌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
目前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途径的研究能归入这一学说的资料最多。主要包括:使幽门螺杆菌穿透粘液层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的因素;对胃上皮细胞等起破坏作用的毒素因子;各种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免疫反应物质等。
由于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粘膜,致使胃的体抗力低下,从而容易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入侵。所以刺激性食物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抗体的感染,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不可忽视。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病的高发因素,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频繁途径之一就是生吃膳食。西餐中牛排七分熟甚至三分熟的习惯使然,或者打火锅时肉都还没烫熟,却早已吃得不亦乐乎,这些都有可能存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安全隐患。
应当注意这样一个现实,在全世范围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体内或多或少都有幽门螺杆菌携带。在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菌的携带人数更高。上面绍的只是幽门螺杆菌的大致传染途径,这种病菌的具体传染途径目前都还没有被明确掌握。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导致疾病
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与多种胃部疾病密切相关的细菌,它的存在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
首先,HP是胃炎和胃溃疡的主要元凶。研究表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往往与HP的感染密切相关,它的存在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功能。(①通过根除HP,可以有效防止胃黏膜萎缩的发展,从而降低胃炎和溃疡的风险。)
其次,HP感染与胃癌的风险增加有直接关联。流行病学数据指出,HP感染者的胃癌发病率相对较高。更具体来说,根除HP不仅能阻止胃黏膜萎缩,还有助于降低早期胃癌患者手术后的复发率。(②单纯HP感染在动物模型如蒙古沙土鼠中甚至可以引发胃癌,这强调了其致病性不容忽视。)
此外,HP也被认为是胃粘膜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素,这表明其对胃部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可能引发多种恶性肿瘤。
最后,HP的感染还可能导致口臭问题,特别是顽固性口臭。尽管这可能不是最直接的健康影响,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却有着显著的影响。
总的来说,幽门螺旋杆菌的阳性检测应引起高度警惕,积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维护胃部健康至关重要。
幽门螺杆菌危害是什么?
幽门螺杆菌,深藏于胃黏膜内,近年来的研究揭示出其不仅仅是胃病的元凶。它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有着密切关联,甚至能够引发心血管疾病、贫血以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其他器官和组织的疾病。消除幽门螺杆菌,往往能意外地改善或恢复多种疾病。
作为我国感染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之一,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它引发了一系列病理过程,包括萎缩性胃炎、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可能导致胃癌的发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能够预防胃黏膜癌前变化,降低胃癌的风险。
幽门螺杆菌的顽固性不容小觑。一旦感染,自愈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只有通过正规的治疗方案才能有效清除。尽管与人类共生共存了千百万年,不同种族之间的幽门螺杆菌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许可以作为部族迁移的证据之一。然而,幽门螺杆菌的大量出现,往往是因为消化系统的内部平衡被打破,导致其过度生长,引发溃疡等疾病。因此,恢复消化系统的稳定才是关键,单纯的追求消灭幽门螺杆菌可能会导致本末倒置,难以彻底解决问题。
扩展资料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首先由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二人发现,此二人因此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CHEMTRON)幽门螺杆菌检测试剂为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幽门螺杆菌检测工具。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有哪些危害?
说起“幽门螺杆菌”,很多人听说过,有胃病的人更是对其恨之入骨。在很多人心里,幽门螺杆菌既神秘,又可怕。目前,中国约有60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下面我们通过六个问题的解答,逐一解开它的神秘面纱。
问题一:幽门螺杆菌有什么特点?
1、幽门螺杆菌是人类至今唯一一种已知的胃部细菌;
2、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
3、幽门螺旋杆菌非常顽固,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若不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感染中。
问题二:感染幽门螺杆菌有什么症状?
1、口臭: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口臭的最直接病菌之一。
2、胃痛、反酸烧心:幽门螺旋杆菌诱发胃泌素疯狂分泌,而发生胃痛、返酸烧心,甚至恶心呕吐。
3、腹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多会出现饭后嗳气、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而且这些症状随时都会出现。
4、无症状:有些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到医院做相对的检查才能发现。
问题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有哪些危害?
1、消化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明显地增加了发生十二指肠和胃溃疡的危险性。此外,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加速溃疡的愈合和大大降低溃疡的复发。
2、胃炎:许多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是引发慢性胃病的元凶和罪魁祸首。
3、胃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能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2.7至12倍。
4、荨麻疹:慢性顽固性荨麻疹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率可高达55,经抗菌治疗消除幽门螺杆菌后,有81患者荨麻疹不再发生。
5、其他疾病:幽门螺杆菌并不那么老实,不仅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有关,还可引起其它器官和组织疾病,尤其是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问题四:染幽门螺旋杆菌后为何久治不愈?
1、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在复治者比初治者明显下降。
2、患者的依从性:患者未按要求完成疗程、不定时服药、减少量等均可导致治疗失败。
3、再次感染:多由于不注意预防及不良生活方式引起。
知己知彼后我们发现,幽门螺杆菌既不神秘也不可怕,生活中注意细节,治疗时做到彻底,就能让它有多远走多远!那就迈开第一步,查下幽门螺旋杆菌吧。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在1983年由澳大利亚的两个医生,即病理科医生Warren和消化科医生Marshall最早发现的。当时并不被主流的医学界所认可,因为过去认为由于胃酸的作用,胃部是不可能有细菌寄生的。但是这两位医生却发现胃里边确实有细菌,颠覆了传统医学界的认识。通过20年的验证和研究,发现胃部不但有细菌,而且这类细菌和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甚至胃癌都密切相关。所以鉴于他们的发现,在2005年的时候,被授予了医学诺贝尔奖。这种细菌的发现,改变了医学界对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胃疾病的认识,颠覆了过去很多传统的观念。溃疡病过去被认为是无酸无溃疡,后来发现胃的黏膜正常,即使有胃酸,也并不会得溃疡,就如正常人并不都是所有人都得胃溃疡,但是都有胃酸。经发现溃疡病患者多半和细菌感染有关,即胃黏膜细菌感染后,形成损伤,再加上胃酸的作用才会形成溃疡。元凶实际上是胃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细菌通常可以通过唾液传染,最常见的就是密切接触的人,通过口水传染,尤其是中国人吃饭不分餐,大家一个盘子里去夹菜,经唾液会发生传染。故密切接触者都应到医院检查是否有细菌感染,确认后应根除细菌,而减少患胃病、胃癌的风险,且越早发现、越早根除,获益越大。晚年70-80岁才发现,即使根除后,带来的好处也不大,因为胃的损伤已经存在。所以越早发现、越早根除细菌,不仅自身受益,周边的人也会受益,避免了细菌传播。所以在有细菌时,要将其根除。
幽门螺杆菌是什么,经常说的病从口入跟它有关系吗?
幽门螺杆菌是螺旋形的,经常说的病从口入和它有关系。它对生长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只生存在人的胃中,是一种微生物的种类,幽门螺杆菌也是一种致癌物质,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细菌的病症。世界中多半人口都患有幽门螺杆菌,有些国家几乎90%都感染过这种细菌,人们经常都会在小时候就受到感染了,五岁以下就已经到达了50%线,是引起慢性胃炎并引起胃溃疡,严重会发生成胃癌。据统计第一次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发生胃癌的几率是很高的,幽门螺杆菌与胃癌是呈平行的关系的,早点发现幽门螺杆菌及早治疗,对预防和控制胃癌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螺杆菌是胃病的元凶,一般人这在口腔中不容易发现这种细菌的,但是在这几年口腔科在牙缝中和口腔中发现了很多,这种细菌的存在,它只躲在胃黏液下生存的,离开这个环境是很难生存的。医学上还没有找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人,也没有在其他生物中发现这种细菌。人类中的细菌有没有转机现在还不知道,只知道它的数量太多的话会引起胃溃疡,数量太少的话会使食道胃逆流的。只能是控制,目前医学还没有很先进,人体中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关于这个胃的问题。幽门螺杆菌就是一例幽门螺杆菌的,是通过口口、粪口传播的,日常我们要注意几点就可以抑制它的传播,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刺激性的食物会导致它的入侵,我们在和家人、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要用专用的公筷防止它的传染,我们生吃食物也是会引起幽门螺杆菌的,现在在西餐中牛排五分熟就可以吃了,但是会引起我们胃的疾病的,如果火锅肉还没有熟就吃的话,会引起这个症状,而且会导致食物中毒的。它的传播力是非常强的,可以通过手不干净的食物、不干净的餐具、粪便传播的。平常吃的时候要清淡一些,尽量对胃刺激小一点,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可以定期吃益生菌,有很好的抗胃酸的功效,可以达到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伤害。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