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状元风采:揭秘殿试第一名的传奇姓名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09日 05:48 29 访客


历史上具有传奇特色的九位状元

科举考试,是古代中国大多数读书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现给大家介绍其中九位比较具有特色的状元。

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颢

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脸皮最厚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廉,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说:“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相扑扑出的状元——王嗣宗

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亲临讲武殿举行殿试。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试卷均为上乘之作。谁为第一太祖实在犯难。最后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让二人角力,胜者为状元。王嗣宗便与陈识在大殿上扑斗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

身份最高的状元——赵楷

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偷偷地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由于他文采的确非凡,竟一路披靡,进入了殿试。在殿试中发挥更是出色,夺得了头名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王昂提为状元。据传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参加科举,并获得第三名,但毕竟不是状元。所以赵楷便成了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

最悲惨的状元——陈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巧的是,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张信、陈安等12人复查。这时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本来是“莫须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下场极为悲惨。

最受人推崇的状元——康海

明孝宗时,28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他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还是被鲁铎夺去了,他仅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气,对众人说:“会试时让了鲁铎,殿试时决不再让他人!”殿试时,康海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

当初会试时康海不服鲁铎的气,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气,第二名孙清便是一个。他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十分叹服。跑到康海家里,对着他拜了半天,称自己甘愿为徒。皇上、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康海名扬天下,朝野景慕,争相一睹其风采。能与康海家沾上点边的,都引以为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过官,南京人便声称:“康状元乃南京风水所出。”康海的文章如此令人推崇,可惜的是,我们无法看到那篇变今绝古的奇文了。

富有传奇色彩的状元——史大成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状元,在他中状元之前,浙江民间便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浙江的状元在清朝是“始于史,终于钟”。殿试时,他的试卷被主考官拟为第三,皇上御览时,十分推崇他的书法,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钦定他为状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后一个状元叫钟骏声,惊人地验证了“始于史,终于钟”的说法。

最能吃的状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与他同榜的探花作诗一首调戏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自此,“饽饽状元”之名传遍士林。

科举考试第一名叫什么

会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1、解元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名称为经魁。乡试由各地州、府主持,参与考试的考生为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榜上有名者称为举人,又称孝廉,可以参加下一级会试的考试。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

放榜

2、会元

会试第一名称会元,第二、三名并无特定称谓,考中者均称贡士。会试后贡士再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择优取为进士。清朝规定,每逢辰、戌、丑、未年,即乡试的次年举行,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

古代科考试卷

3、状元

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

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人数应是18位。

连中三元

唐代三名,分别是崔元翰、武翊黄、张又新。崔元翰是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宋朝六名,分别是孙何、王曾、宋庠、杨寊、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三名,分别为黄观、商辂、王名世;清朝四名,分别为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王玉璧。

孙中国历史上第一状元的传奇经历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举行,与高考状元相关的话题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

然而,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谈论状元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谁。

那么,我国历史上的第一秀才是谁呢?

众所周知,中国的科举制度形成于隋朝,完善于唐代。

科举制度虽然诞生于隋朝,但只有进士榜,没有状元、没有状元、没有状元、没有寻花。

直到唐朝的武德年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学者孙才诞生。

学识渊博的青年学者孙,早在隋朝时就是地方小官吏,后升任万年县法曹。

唐朝建立后,孙顺应时代潮流,归顺唐朝。

在这次科举考试中,孙不仅获得了笔试的第一名,而且还获得了殿试的第一名。

因此,他被唐高祖李渊钦点为——A班的状元,即状元。

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据可查的状元,因此他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之后,孙上书提出了自己对皇帝治国的三点意见:

首先,敞开你的心扉接受可训练的事物;

第二,下大力气,不要贪图享乐;

第三,防止身边小人的中伤。

玄门事变前后,孙一直在身边。后来由于他的工作,被封为男爵,美食城,有了自己的封地。

除了爵位,唐太宗在位第一年,就提拔孙为大理寺。

经过五年的观察,因冤假错案被孙罢官。

不久后,他被李世民任命为刑部郎中,后担任大理寺邵青,并调任民部侍郎。

观察十四年,升任大理寺秘书。

此后,孙成为陕州刺史。

永辉五年,孙辞官为老。

四年后,孙病逝于吴城家中。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