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探寻虫豸奥秘:自然界中的奇妙昆虫世界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09日 07:31 27 访客


虫能组什么词

在语言的海洋中,虫字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词语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含义与故事。虫胶,一种从昆虫分泌物提取的天然树脂,用于制作胶水。虫豸,通常指体型较小的昆虫,这些微小的生命在自然界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虫书,一种用虫子形状创作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

虫草,一种寄生在真菌上的虫子,被用来制作药材,帮助治疗各种疾病。虫罗,古代的一种纺织工具,通过编织技巧创造出精美的图案。虫网,昆虫们编织的复杂结构,不仅用于捕捉食物,也展示了它们的智慧与创造力。虫蠹,蛀虫,它们对木材的破坏给人类带来了不少麻烦。

虫儿,童年记忆中的可爱生物,它们在花丛间飞舞,带来无尽的欢笑。虫气,一种神秘的气息,让人联想到自然界的微妙变化。虫蠁,一种古老的汉字,记录着虫子与人类之间悠久的历史。虫化,昆虫的蜕变过程,象征着生命的奇迹与转变。

虫瘿,植物因昆虫侵害而形成的肿块,反映了自然界生物之间复杂的关系。虫流,一种描述虫子移动方式的词语,体现了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自由与灵动。虫眼,虫子的眼睛,虽然简单却充满智慧。虫蚁,成群的昆虫,展现了团结合作的力量。

虫响,昆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给寂静的夜晚带来了生机。虫蛇,虽然名字相似,但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虫牙,虫子蛀牙,提醒人们关注口腔健康。虫鸟,虫与鸟之间的互动,展示了自然界生态链的复杂性。

虫锼,古代的一种雕刻技艺,通过精细的刀工展现虫子的形态。虫珠,昆虫的卵或幼虫,象征着生命的新开始。虫丝,昆虫吐出的细长丝线,编织出美丽的网。虫使,古代传递信息的使者,通过昆虫完成任务。虫鱼,水中的昆虫,展现出水下世界的奇妙。

虫蛆,昆虫的幼虫阶段,展示了生命的循环与再生。虫落,昆虫聚集的场景,体现了自然界中的群居现象。虫篆,一种特殊的篆书风格,描绘出虫子的形象。虫虺,一种毒蛇的名字,隐含着危险的警告。虫蝗,大规模迁徙的蝗虫,给农作物带来灾难。

虫娘,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女性形象,代表温柔与美丽。虫彩,昆虫身上斑斓的色彩,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美。虫蛾,夜行动物,展示了昆虫世界的昼夜差异。虫牢,古代囚禁昆虫的地方,体现了人类对昆虫的利用。

虫螟,一种常见的害虫,对农作物造成威胁。虫虎,一种假想中的生物,融合了虫与虎的特点。虫虾,水中昆虫与虾的结合,展现出水生昆虫的多样性。虫鹥,古代文献中的一种鸟类,与昆虫有关。

虫凋,昆虫的衰老过程,展示了生命的终章。虫沙,沙漠中昆虫的生存状态,展示了极端环境中的生命力。虫鰕,一种水生昆虫,展现了水中的微观世界。虫虫,重复使用虫字,强调昆虫的普遍性。虫霜,昆虫在寒冷天气中的生存状态。

虫雕,用昆虫制作的艺术品,展示了人类对昆虫的独特理解。虫蚀,昆虫对物体的破坏,展示了自然力量的威力。虫人,人类与昆虫之间的互动,展示了文化中的想象。虫蝎,昆虫与蝎子的结合,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虫出,昆虫的出生过程,展示了生命的奇迹。

虫妖,神话传说中的妖精,展示了昆虫与魔法的结合。虫孼,一种古老的汉字,记录着虫子与人类之间的故事。虫文,用虫子形象创作的文学作品,展示了文字的艺术性。虫邪,昆虫与邪恶的结合,展示了自然界的复杂性。虫臂,昆虫的腿,展示了昆虫的结构。

虫鹤,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鸟类,与昆虫有关。虫虱,昆虫的寄生虫,展示了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虫情,昆虫之间的感情,展示了自然界的复杂情感。虫镂,一种雕刻技艺,通过精细的刀工展现虫子的形态。虫蠧,昆虫对物体的破坏,展示了自然力量的威力。

虫王,昆虫中的领袖,展示了自然界的等级制度。虫象,昆虫的形象,展示了自然界的多样性。虫籀,一种古老的汉字,记录着昆虫的历史。虫漏,昆虫的排泄过程,展示了生命的循环。虫天,昆虫与天空的互动,展示了自然界的奇妙。

虫秽,昆虫的污秽,展示了自然界的复杂性。虫孽,昆虫的孽障,展示了自然界的复杂情感。虫旋,昆虫的旋转,展示了自然界的动态。虫尾,昆虫的尾巴,展示了昆虫的结构。虫鸡,昆虫与鸡的结合,展示了自然界的多样性。虫二,一种古老的汉字,象征着生命与自然。

虫灾,昆虫造成的灾害,展示了自然界的威胁。虫害,昆虫对农作物的破坏,展示了自然界的威胁。虫蚋,一种小型昆虫,展示了自然界的多样性。虫室,昆虫的巢穴,展示了自然界的智慧。虫螘,一种小型昆虫,展示了自然界的多样性。

虫白蜡,一种昆虫分泌的白色物质,展示了自然界的多样性。虫媒花,昆虫传递花粉,展示了自然界的奇妙。虫鱼学,研究昆虫与鱼类的学科,展示了自然界的复杂性。虫串串,一种昆虫的种类,展示了自然界的多样性。虫蚀字,昆虫对文字的破坏,展示了自然界的威胁。虫鱼篆,一种特殊的篆书风格,描绘出虫子的形象。

昆虫记中的好词好句

好句

1、从外边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里面有一个已经发育完全的蜂螨在挣扎着,好像极其渴望自由,希望能早日从里面解放出来。

2、那么,这个很奇特的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看起来,它并不太像某一种甲虫的壳。这个寄生者,是怎样来到这个蜂巢里面的呢?

3、它们要在这种土穴上伏上一两天之后,也同样命归九泉了。

4、 我曾经一再绞尽脑汁,具思苦想着一个问题,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因素,使得这些幼小的蛴螬决定要居住在这里呢?

5、当这个柔弱的小动物,在它冒着危险去周游大干世界的时候,竟然能够利用如此多的器具,防止它从蜜蜂的身上跌落下来,是多么的奇妙啊!

6、就在我正用缭乱的眼光观察它们的动作时,忽然在狂乱的蜂群中间响起了一种单调而可伯的喧哗声。

7、这时,有一些乡下人经过这个地方,看见我居然很安静地坐在蜂群之中。于是,他们便问我是不是对它们施加了什么魔法。

8、 现在,让我们抛开这个实际上有些苦恼的母亲,不管它在做着怎样无结果的工作,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一下,转到这些用聪明的方法最终得到膳宿的蜂螨的幼虫身上,看看它对我们的试验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9、利用了这种巧妙的方法,幼虫便可以在它寄生的蜂巢的小房间中为所欲为,毫无顾及了。

动物世界图书目录

在《动物世界图书目录》中,我们深入探索了各类奇妙生物的世界。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水中生物:鲨鱼,被誉为海岸的"杀手",它们游弋在海洋深处;海胆,作为钢钎勇士,以锐利的棘刺保护自己;盲鳗是大食害,拥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海蜇,如同海中的降落伞,轻盈自在;电鳗则是水中隐藏的"高压线",释放电流震慑敌人。腔棘鱼,象征着生物进化的里程碑;泥鳅的多种呼吸方式使其如"土行孙"般灵活;七鲤鳗的恐怖口漏斗,令人望而生畏。海马则是哺乳动物中的奇特,它们作为爸爸负责孕育和养育后代;肺鱼,是能呼吸的鱼类"活化石",令人惊叹其生存智慧。乌贼,犹如"超级火箭"在海中穿梭;章鱼,是海洋中的霸王,展现出强大的统治力。

在缤纷虫豸部分,斑蝥是病毒的克星,白蚁则是古老的昆虫,与蟑螂相似;螳螂的新娘角色令人惊讶,而臭虫则是吸血的猥琐角色。昆虫世界中,蜜蜂勤劳采蜜,蚊子则以"红包"为代价。竹节虫是伪装大师,而苍蝇则以独特的飞行技巧在厨房中生存。台湾凤蝶是大自然的舞者,蚯蚓则是疏松土壤的能手。

两栖爬行动物中,变色龙展现"兽变"能力,蟾蜍是出色的捕虫者,海龟是长寿的象征。眼镜王蛇和海蛇以其剧毒闻名,壁虎在房屋中悄然漫步。蝾螈和蜥蜴拥有各自的个性,陆龟则是素食者的代表。两栖生物的大鲵和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物种。

鸟类王国中,军舰鸟如同海盗,海燕在文学作品中备受赞誉,喜鹊是捕虫能手。企鹅则是南极绅士,而鸟类之王鹰以其锐利目光独步。森林中的歌唱家和舞蹈家,如琴鸟和蜂鸟,各有其独特的魅力。

哺乳动物篇章,蝙蝠是夜行侠,袋鼠是跳跃的妈妈,海象则是慵懒的大王。北极熊在极地称霸,而藏羚羊则是高原的隐士。大象以其长鼻子展现力量,松鼠则是森林的能手。长颈鹿则像斑点的了望塔,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扩展资料

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栏目从1981年12月31日开播。主旨在于向电视观众介绍大自然中的种种动植物,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和认识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命,认识自然对人类的影响。1994年,中央电视台的编委会提议,在《动物世界》的基础上,衍生出一个更符合世界环境与发展理念的杂志性专题的栏目——《人与自然》。

《昆虫记》好句赏析

看看

《昆虫记》读后感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

于是,我接着往下看《昆虫记》。

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 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着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 “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理解问题的深度也将超越以往。我觉得 《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 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 《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昆虫记精彩段落》

蝉"为饥饿所驱"/"为口渴所苦"

当我考察它们的储藏室时,我是用手斧来"开掘"的。这个开掘用在这里很生动.

"其实,它的"举措"简直像矿工或是铁路工程师一样。矿工用支柱支持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这个句子比喻用得很贴切.

然后,它会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身体腾起在空中,只有一点固着在旧皮上,翻转身体,使头向下,花纹满布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这个竭力开窍得很贴切.

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表达出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这样几下抖动便去掉了舍腰蜂刚刚初具规模的窠巢,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它的蜂巢居然已经有一个橡树果子那样大了,真让人始料不及。它们可真是一些让人惊奇的小动物。"充分表现舍腰蜂的能力.

"临近沟渠的时候,它当然就会注意到这件可喜的事情,于是就匆匆忙忙地跑过来取水边这一点点十分宝贵的泥土。它们不肯轻意放过这没有湿气的时节极为珍稀的发现。"

蝉古诗的意思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文学作品中吟咏赞叹,尤其是在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从《诗经》到魏晋以来,“咏蝉文学”迅速发展。本文试以寄托的角度去窥探蝉意象在诗词中的流变过程。

一 意象与寄托

纵观诗词理论,不难看出意象是诗词的重要特征,尤其在古诗词中。诗歌评论家鲜明的提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麟《诗薮》)。意象从某种意思上说是作者渗透其中的思想感情,更是由客观事物触发的人类意识活动的表现。黑格尔认为它是“艺术家的主体性与表现性的真正的客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我们可以得知客观物象与主观的心意一旦组合起来,各种意象就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越鸟巢南,昆鸡悲鸣,景非一时,物非一地,而且本来不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象,由于作者带上特定的思想感情把两个层面加以组合,便产生了崭新的意义。蝉在诗词中的意象存在便有了合理的依据。钱钟书提出“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此,意在彼’即可谓之有寄托”。寄托在诗词理论上是举足轻重的,前人认为咏物诗词以寄托为上乘。南宋词家出现了寄托一派。宋四家词选序论云:“咏物最争寄托意,以意贯串,深化无痕。”张炎也在《词源》中提出了“所咏撩然在目,目不滞留于物。”的创作规范。因此,我们可以说咏物诗词奇妙之处在于有寓意,而寓意的绝妙之处不能指实,它所寄托的是某种情感,心态和人生感悟。咏蝉诗词作为咏物佳品势必渗透了恰到好处的意象和寄托。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在诗词中有无寄托,观看其意象流变之美。

二 没有寄托的蝉诗

作为微小的生物而被诗人关照进入诗词中,就其初始阶段而言,仅仅是一种客观自然物,这主要体现在先唐诗歌中。蝉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七月》:“五月鸣蜩”,蜩即蝉。蝉儿叫是以季候带出农事的真实写照。另外一首是《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朱熹评注说“蜩,螗,皆蝉也。如蝉鸣,如沸羹,皆乱人意”。可见,蝉鸣这一生活特征已经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诗歌表现了昆虫鸣叫的原始生活习性。“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礼记*月令》),蝉与蟋蟀等小昆虫一样,是单纯的一种物候。随着诗歌的进一步发展,以蝉作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大量出现了,但作者并非有意赋物,还没有寄托之意。梁代范云《咏早蝉诗》“生随春冰薄,质与秋尘轻。端绥挹霄清,飞音承露清。”此诗写出了蝉的形体、声音及活动时间等诸多面特点,对其生活方式进行了细腻贴切的描述。另如梁代沈君攸《同陆廷尉惊早蝉诗》“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地幽吟不断,叶动噪群惊。”又如隋代的王由礼《赋得高鸣蝉诗》“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露下绥恒湿。风高翅转轻,叶疏飞更迥。”等等这些诗,要么写在秋风暮晚中的鸣叫,要么写生命活动的情况,但大体上都描写了蝉生活环境以及特定环境下的存在空间,不能不说是咏物的优秀作品。尽管这类咏蝉诗没有寄托这一体例的巧妙运用,但仍保持其固有的风格。一直沿袭下去也出现了不少好的句子,为诗词增添了亮色。显示出独特的情致。但真正使蝉在诗坛名气大噪的,则是有寄托的作品。

三 寄托赋予蝉的意象美

蝉,能在诗坛上博得美名,有赖于寄托在唐诗中的发展。众所周知,唐是诗歌的时代,寄托一法到了唐人笔下,开始摆脱生硬稚嫩的手法,进入到一个运用自如,兴寄无端的境界,托物寓意传情超过了前朝。许多理论源发于此。沈祥龙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这在唐代不少咏蝉诗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此时诗中蝉充当的意象,既是寄托的有意安排,又是性灵的流露。“别愁逢夏果,归与入秋蝉”(李端《晚游东田寄司空曙》)之类的富有寄托而又体现特定意象的诗比比皆是。文人寄寓于蝉而形成一种悲剧美,构造起点缀诗坛的鲜明意象,它掩映出文人对政治、社会、人生的心理感受,充分反映了诗人的主体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

(一)、以显示出时间变化意象在文化天道的循环的时间直线性体现出来。引出好一种自我的时间意识,这是诗人运用寄托手法赋予蝉的最基本的意象。化成成虫的蝉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庄子说它“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蝉的这一习性与诗人的情感巧妙的引起了共鸣。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自怜,使历代作家普遍产生了生命短暂而宇宙永恒的伤逝之感,其实质乃是一种强烈的时间意识。“这种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与人的生命本身紧密相关联,它的核心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在心中引起的深刻顿悟,其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生命的惊恐、悲叹,把握和执着。”诗人刻意写蝉,看似对小昆虫的怜惜,而实质上寄托了一种“夕阳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惜时之感,这是一种砭人股骨的力量。初唐诗人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该诗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情,实质上是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无疑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我们可以说,诗中蝉即是陈子昂自己。另有“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诗》)“红树”、“蝉”、“夕阳”、“白头”自然融为一体,落日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蝉的这一寄托,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步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意象,蝉的这种意象,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二)、寄托所映射出羁旅、别离意象。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氛围,形成孤冷意象融入到别离远游之中。唐*许棠《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默守”、“欲行”语义双关,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的离愁别恨寄寓于蝉身上,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后来朱熹《宿寺闻蝉作》:“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夕阳之蝉,凄恻哀惋。夕阳西下,蝉不得不离白昼而去,在凄寒的夜晚哀鸣。一种所喜之物的孤独,令人感到悲怆,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蝉”、“客”在一个“惊”字中合二为一,同在夕时发叹,在读者的艺术想象究竟,两者可以换位,物我感应、融为一体。

(三)、寄托赋予蝉的失意、患难、高格意象。中国古代文人历尽沧桑,诸如宦海浮沉,名利追逐,市朝倾轧,世态炎凉,难免滋生出往事如梦,命运坎坷的迷惘和感伤。例如唐*贾岛《病蝉》的“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就充分体现了文人的这一心态。通过蝉的描写反映了自己失意之情。“岛久不第,吟病蝉之句逐之”(《全唐诗卷三》),诗人正是这样把劲切峻急的情感寄寓于婉转曲折的物象描写中,反复咏叹,茹而不吐,隐而不宣,使读者透过物象描写,体味诗中真意。秋蝉在凛冽寒风中,双翅难展,加之“螳螂捕蝉”所投下的阴影,无疑成了绝好的寄情之物。又如初唐四杰的骆宾王,其自身修养极高,然而那种孤傲清高的态度,在封建时代终将四面碰壁,官场失意,并陷于患难之中。公元678年,骆宾王在长安任侍御史,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宾王愤懑之极,在狱中写下一系列诗文,最有名的便是《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借蝉自喻,寄托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之情,郁郁不得志的身世之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蝉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为一体,寄托遥深。诗论者对此评价很高,“大家语;大略意象深而物态浅”(陆时雍《唐诗境》)“诗有寄托故不等以咏物善长”(范大士《历代诗发》)在那个时代解脱世俗纷争的最好方法就是表明自己的品格。唐代的虞世南受到明主李世民的重用,便借蝉表明自己的高峻价格。在他的蝉诗中“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乃咏物诗的佼佼者,最后两句,蝉完全人格化了,蝉蜕于污秽与作者品格有机地联系起来。清人沈德潜评此诗云:“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品格。”同时代的施补华也在《岘佣说诗》中说“三百篇比兴最多,唐人独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托咏蝉以寓意的名作,工于比兴寄托,成为“咏蝉三绝”。蝉因此名声大噪。

蝉意象这一流线性变化全赖于寄托的手法。它的意象也逐渐鲜明,后来形成了较稳定的象征符号,为后人所赏鉴。意思与百度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