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以才识贤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和它意思相同的四字词语是哪个?
意思相同的四字词语是: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
意思是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人的品质才能。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白话文:“我以言取人,失去的宰我,以相貌取人,失去的子羽。”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扩展资料
近义词
表里如一:
意思是指表面和内心都一样,形容言行和品质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
《朱子全书·论语》:“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着实,故某集注云:‘以忠,则表里如一。’”
白话文:“行之以忠的人,这件事要切实,所以某集注说:‘因为忠诚,那么里外如一。’”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言行与思想一致。
百度百科-以貌取人
百度百科-表里如一
以貌取人的事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少年时即随姊夫邓当渡江。吕蒙的姊夫邓当为孙策部将,吕蒙年仅十五六岁即随军出征。邓当死后,吕蒙代领其众,随孙权征战各地。与刘表部将黄祖作战时,吕蒙为先锋,阵斩陈就,受任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在赤壁之战中,吕蒙与周瑜、程普击败曹军,围曹仁于南郡,曹仁败走,进据南郡,晋位偏将军,任浔阳县令。
吕蒙初不习文,孙权开导他和另一个勇将蒋钦说:“你们如今都身居要职,掌管国事,应当多读书,使自己不断进步。”吕蒙推托说:“在军营中常常苦于事务繁多,恐怕不容许再读书了。”孙权耐心指出:“我难道要你们去钻研经书做博士吗?只不过叫你们多浏览些书,了解历史往事,增加见识罢了。你们说谁的事务能有我这样多呢?我年轻时就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不读《周易》。自我执政以来,又仔细研究了 ‘三史’ (《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及各家的兵法,自己觉得大有收益。像你们二人,思想气质颖悟,学习一定会有收益,怎么可以不读书呢?应该先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以及‘三史’。孙子曾经说过:‘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空想,没有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东汉光武帝担任着指挥战争的重担,仍是手不释卷。曹操也说自己老而好学。你们为什么偏偏不能勉励自己呢?”吕蒙从此开始学习,专心嘞奋,他所看过的书籍,连那些老儒生也赶不上。
鲁肃继周瑜掌管吴军后,上任途中路过吕蒙驻地,吕蒙摆酒款待他。鲁肃还以老眼光看人,觉得吕蒙有勇无谋,但在酒宴上两人纵论天下事时,吕蒙不乏真知灼见,使鲁肃很受震惊。酒宴过后,鲁肃感叹道:“我一向认为老弟只有武略,时至今日,老弟学识出众,确非吴下阿蒙了。”吕蒙道:“士别三日,但更刮目相看。老兄今日既继任统帅,才识不如周公瑾 (周瑜),又与关羽为邻,确实很难。关羽其人虽已年老却好学不倦,读《左传》朗朗上口,性格耿直有英雄之气,但却颇为自负,老兄既与之相邻,应当有好的计策对付他。”他为鲁肃筹划了三个方案,鲁肃非常感激地接受了。
从典故可以看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四层意思:
第一,三日后能被人刮目相看的必须是“士”,也就是有志气、有志向的人;
第二,士要被人刮目相看必须别“三日”,这里的三日当然不是指三天,而是指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第三,时间可以改变一切,量的积累会导致质的变化;
第四,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用老眼光、老观点看待同一事物。
历史上有哪些“以貌取人”的著名事例
历史上有哪些“以貌取人”的著名事例
“以貌取人”古今同,历史从来未走远。
春秋末期的澹台灭明,比孔子小三十九岁,长得甚是丑陋。他想跟随孔子学习,孔子见他其貌不扬,本想拒绝,但转念一想,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上进的学生,便勉强收其为徒。澹台灭明入学后刻苦学习,最终学有所成,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因差点失掉一个好苗子,孔子后悔地说:“以取貌人,失之子羽。”
三国时,王粲十七岁时,就被皇帝征召为黄门侍郎。他因长安动荡不安,便去荆州投靠刘表。长得很帅的“军阀”刘表,因为王粲相貌丑陋,身体瘦弱,并且不拘小节(喜欢听驴叫),所以不很重用他。刘表死后,王粲归附曹操。曹操任命他做丞相掾,还赐爵“关内侯”。魏国建立以后,王粲因博闻强识,就负责制定典章制度。后人称为“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真是唯才是举,不看其余。
唐朝选拔人才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便是“体貌丰伟”,也就是要身材挺拔,容貌英俊。第二是能言善辩;第三是书法遒劲;第四才是文采斐然。唐代诗人罗隐因其貌不扬而 “十试不第”。明初,朱元璋为显示大明“国威”,换掉相貌平平的原定状元郭冲,而钦点一表人才的吴伯宗。
吴伯宗因为外貌优势被钦点状元,有的则因为帅气而英年早逝!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觉得王敦不是忠臣,就到京城建邺来谋生。京师的人听说他相貌出众,都来一睹他的“花容月貌”,因此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本就体弱多病的他,此时病情加重,去世时年仅二十七岁。
相貌是父母给定的,不能改变;才华是后天修炼的,全凭自己!
三国里面就有两个人因为长的比较丑,而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从而改变了天下的局势,这就是张松和庞统。
张松,本是益州别架,刘璋部下。曹操占领荆州的时候,刘璋担心曹操攻打荆州就派张松前去向曹操谈和。然而张松这个人,人丑才高,有点狂。曹操刚刚接受刘琮的投降,志得意满,看到张松又丑就不愿意搭理他。
张松本有意把西川地图献给曹操,哪知道因为丑不得曹操重视,结果便宜了刘备。刘备在张松回西川的路上等待张松,三天之内只谈风花雪月不谈国事,让张松深受感动,最后主动献上西川地图,为日后刘备入川提供了详细的军队部署,道路行军路线。
张松回到成都更是蛊惑刘璋和曹操绝交,让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如果曹操不以貌取人的话,西川就是曹操的囊中之物了,哪里还有刘备三分天下的机会!
凤雏庞统,鲁肃把他推荐给孙权,孙权因为他丑,不肯重要。庞统投奔刘备,刘备也嫌他丑,让庞统做了一个县令。
庞统当了县令三个月只是喝酒睡觉,张飞听说庞统如此散漫当然愤怒,还好张飞尊敬文人没一刀杀了。庞统立马展现他过人才能一天时间解决了一百天的工作,得到张飞的推荐,要不然可能也要被刘备埋没了。孙权不以貌取人的话,有了凤雏得辅佐,江东何必偏安一隅。刘备不得庞统哪能那么轻松攻占西川!
刘备不以貌取人终能三分天下,曹操,孙权以貌取人错失改变天下的机会!
老话说的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画皮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先人们把这些经验教训都汇编成名言来告诫我们这些后人,不要以貌取人。可历史上以貌取人的事例还是比较多的,列举几个:
1、晏子使楚:齐国大夫晏子受命出使到楚国。楚国人看晏子身材矮小,便想戏弄他一番,于是不开大门让他从小门进入,这不仅是对人的羞辱更是对国家的羞辱。晏子压住内心怒火,笑呵呵的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只得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2、子羽的故事:孔子门徒三千,有七十二贤人,其中一个鲁国弟子叫淡台灭明,字子羽。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拜孔子为师。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3、虽说相由心生,但好的皮囊不一定有好的心肠,大家所熟知的妲己娘娘天生丽质,深得纣王喜爱,可是她心如蛇蝎,谋杀大臣,剜心、炮烙、剖腹验孕、敲骨验髓。。。。。。 最后葬送商汤多年基业!
以貌取人害人不浅,希望我们能够以心取人。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以貌取人,谈谈你的经历吧!
以史为镜,方不荒唐——史镜唐 诚信互粉
我想最著名的“以貌取人”的例子,应该就是“以貌取人”这个词语的来源本身吧。
按照《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说法,澹台灭明长相非常丑陋,孔子认为长相如此,才能自然有限,于是并没有很看重他。最后澹台灭明不但在其他诸侯处名声远播,而且率领三百门人弟子前往楚国,在楚国传播孔子学说,成为儒学南传的重要人物。故此孔子后来感叹,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就是因为宰予这个人比较能说会道,结果却“昼寝”,还参与了齐国的田常之乱,气得孔子想跟他断绝师生关系。对比澹台灭明,孔子自愧自己没有足够的识人之明。
澹台灭明
其实早已经有人把澹台灭明向孔子推荐过。《论语》中记载,孔子弟子子游做武城宰的时候,孔子就曾经问过子游,说你在武城遇到过什么贤人,会跟他一起说点什么私房悄悄话吗?(“汝得人焉耳乎?”)子游说,有位澹台灭明,这个人平时走路都只走大路不走小路,从来没有因为公事以外的事情到我的寝室来过。言下之意,这人行得正,不跟我来套近乎。但是显然孔子见到澹台灭明之后的第一印象不好,所以没有足够重视。
在古代来说,以貌取人是非常普遍乃至正常的事情。《史记·留侯世家》说张良长得像女人一样娇弱,然而却有如此智能,就引用了孔子的以貌取人云云。说白了其实就是张良个子小,今人觉得小个子脑筋灵活,不是傻大个,古人可不这么想。容貌包括身高和体重,具备一副好身材,在先秦两汉人看来,这就是才能的表现,是为古代的“颜值即正义”。
张良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