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子曰智慧解读: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10日 02:40 27 访客


弟子规每句话的心得感悟

写作思路:扣叙述与描写的内容,力求做到不突兀、不生硬,不长篇大论或肆意抒情,这样也可以使听者有水到渠成之感,有情真意切之感。

正文:

初次接触《第子规》,认为和儿时背的《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听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父亲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对我们的教育是严而宽,用餐时长辈不上桌,晚辈绝不可以动筷子,“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

所以,在我们的人生理念中,长辈就是太阳,我们是星星,永远围绕着太阳转。父亲老家在农村,生活非常贫困,爷爷奶奶生病时,母亲把家中所有的积蓄和每月工资,全部拿出来给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债过日子。父母从没有刻意要求我们姐弟孝顺他们,而我们如今对父母都很孝顺,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早年虽然读过《三字经》、《道德经》,但读而不知其意,听了幸福人生讲座以后,才恍然大悟,《弟子规》是十善的细化,是孔孟之学和大乘佛法的契合点。儒家讲的“仁”与佛家讲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来检验约束自己的言行。

然而五戒十善比较概括,具体运用到生活中有点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

除了前面的两条,自认为还算及格外,其余每一条都有很多的不足,试想,如果时光倒退200年,当我们面对无邪而知礼的孩童,该是怎样的汗颜。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

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

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2018-06-24

学习之道

我们提到过论语里面有很多智慧,其实,智慧在人心里怎么酝酿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学习。但是,每个人都有向学的心愿,可学习质量不同。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概念都是一字之遥,人有雄心是好事,要有野心就不大好了;人有理想没有错,但如果仅只停留在空想的话,那也就是一场空梦而已。怎样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可行之境?那是要去学的,所以,孔子他曾经说过:"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他说:有的时候一帮人在一起,群居终日,大家在一起熙熙攘攘,你看着也挺热闹,大家可能也学点东西,也聊一聊,但是呢你觉得他老说不到点子上,言不及义,然后这些人还逞小聪明,叫 “好行小慧”,就是那些小智慧、小聪明、小技巧,都不是一种大的格局怀抱,如果这样的话,孔子说,这些人就太难教导了,你要想让他们的生命境界再提升,再开阔,再能够有很高的层次,那也真是难了。

所以说不在乎人说,老在一起在那说啊议啊,就一定有大智慧吗?人有的时候,如果不反省,总在那议论的话,可你有时候议论的东西是无用信息的浪费。

所以大家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雄辩家,也是一个哲学家。有人去找他学演讲的技巧。有一个学生说:我的底子很好。从进了苏格拉底的门就开始滔滔不绝。他说,你看我之所以有勇气到你这儿来,就因为我天生就有语言才能,我语言流利,思辨敏捷,我能够知道哪些事情,我的基础有多好。

苏格拉底看看他,说:你得交双份学费了。他说,为什么啊?苏格拉底说,我在教会你怎么使用舌头之前,得先教你怎么管住舌头。所以你以为一个人滔滔不绝就一定意味着智慧吗?

有一个故事说得好:有一位哲人,素来沉默。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飞奔着,满脸神采飞扬的跑过来,跟他说:我要告诉你一个特别大的消息,我现在就告诉你。

他拦住他说:你任何消息说出口之前过三个筛子。第一,你确认你这个消息是真实的吗?那个朋友就打了个愣,说,我没这么想过,不一定。 

这个哲人笑了笑,说:第二个筛子,你确认这个消息是善意的吗?那个人又想了想。

接着,这个哲人又问了他第三个问题:这消息真的那么重要吗?这个人想了想,说,好像也不是太重要。

这个哲人就说:那三个筛子过完了,你这个消息就不说出来,你自己也不会受它的困扰了。

今天提起孔子,大家说他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很多人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说孔子离我们今天这么远的时代,物质那么贫瘠,孔子的思想体系怎么形成的?他从哪儿学的?

这个问题,在他当时的人就曾经问过。不好问他,去问他的学生。“卫公孙朝问于子贡:‘仲尼焉学?’”问问你老师在哪儿学的这么多东西?子贡怎么回答呢?“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贡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文王武王之道,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从治国治世的道理到这些经世致用的学问,未坠于地,并没有到今天就失传了,沦丧了。在哪儿呢?都在人的身上,在人间的传承里。 

也就是说,古往今来的学问不仅是刻在竹简上,写在纸上。文字拿在手里这叫学问,人的行事、价值观、判断、习惯、礼俗,这一切都是知识道统的传承,所以都在人身上,只不过人表现得不一样。

“贤者识其大者”,有生命格局大的,贤达通透的人,他表现出来的就是道理里的大处;那也有格局小,悟性差点的,你说他就不承载道理吗?无非他表现出来是那些小处。那么大处可以学,小处也可以学,所以人家问子贡说,你们老师哪学的?仲尼焉学啊?子贡的回答是说,他焉不学,哪学不了了,一个人如果张开耳目,那处处皆是学问。

所以你说,孔子的思想体系从何而来?他是从人身上学到的。他简单的是学吗?他是综合感悟,最后形成自己的体系。所以,真正这个世界上的道理,法无定法,师也未必有常师。

也就是说,一个人转益多师是吾师,你向不同的人去学道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非是择其善者。好的你就跟他学,那个不善者,你就在心中警诫自己一下,去诫勉了自己的行为,他不也是老师吗?

所以,向书本学,不如向人世学,如果有这样一种学的悟性,那么处处皆可学。

怎么样去学呢?向什么人去学呢?孔子还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叫做不耻下问。其实,什么是下?在今天,有的时候我们换一个逻辑起点,未必要叫高下,不过是换一个思维的角度,换一种思考的方式,我们不去说知识,地位,阶层。简单的高与下,就是年龄,大人一定就有资格,有权力训诫小孩子吗?孩子的视点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另外的座标吗?

1978年的时候,曾经有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70多人,大家聚集在一起,在巴黎有过一次盛大的聚会,因为有这么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一次盛会啊,所以呢,就有很多媒体采访他们一个共同的问题,说你们这些杰出的精英,到底是在哪一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后来大家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个答案是什么呢?他们的回答是幼儿园。有一个科学家说,我是在幼儿园里学到了,凡事要跟他人去分享,人要遵守制度和规则,饭前要洗手,到中午要睡觉,对人要谦逊礼让,如果自己不小心做错了事情,要学会道歉。他说这些道理,都是我在幼儿园学到的。其实我们想一想,在今天这个时代,要学的东西很多,假如让我们回到幼儿园,有很多道理,都会很简单,是最朴那不过是一种最朴素的思维方式。

一个孩子跑回家,兴高采烈地跟他爸爸说:你知道吗,苹果里面藏着星星,你想要多少颗,就能有好多好多颗。他爸爸想这又是童话,就支支吾吾地说,知道了,知道了。孩子说,不,我一定要让你看见。他就顺手拿过一个苹果,拦腰切了一刀,那我们想想,苹果就真的它的横断面是一颗星星。孩子横着就一片一片切下去,他爸爸瞠目结舌,看见他的眼前苹果里跳出一颗又一颗的星星。

而我们成人呢,吃苹果从来都是竖着把它剖开的,我们不习惯于横断面,所以,成人就不会想到苹果里藏着星星,不是一个童话,是一个事实。

什么是不耻下问呢?有的时候,我们法先世,有的时候,我们法后世,有时候,孩子的思维是是成人世界的老师。所以不耻下问呢,不见得一定说我们去向比自己学历浅、地位低的,那些人去请教。很多时候,转换一种思维的方式,也许我们就会学到更多。

如果有着谦虚的学习态度,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知识是无所不在的。‚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曾经说过:‚道在屎溺‛,也就是说,即使最卑微的事物中,也是蕴含着道理的。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学习这些道理呢?有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办法呢? 

那么,可以学到这么多以后,还要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去学?学这个东西是不怕联想的,举一反三,而且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所以,同样的问题在他这儿得到的答案不一样。子路问:闻斯行之乎?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就是子路来问老师:听到一件事,我马上就要去做吗?老师说:有父兄在你就敢贸然行动?你还有家长呢,有父兄在,你不请教请教他们?你不过过脑子?你不商量商量?你上来就做吗?好像不合适。子路就回去了。

这时候,冉有又来了,冉有问:闻斯行之乎?子曰:闻斯行之!说:听到一件事,就要做吗?还是同样问题:闻斯行之乎?老师断然地说:听到了就要做,闻斯行之!

第三个学生公西华听见了,说,这俩人问题一模一样啊,为什么一个人跟他说有父兄在,不能这么做;另外一个说你马上就这么做。说:我自己越听越迷惑,老师,为什么呢?

老师的回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他说,冉有这个人呐,生性就是怯懦的,退缩的,他做什么事呢都犹豫不决,他老往后退着,所以呢他要听见一件事儿,你就要鼓励他,说,就这么做吧,要鼓励他赶快去做。这叫进,给他一种前进的,下决心的力量。他说,子路这个人呐,从来就是勇猛过人,兼人就是什么事儿都过了别人,那这样的人呢,你就老要让他谨慎,思考,凡事掂量掂量再去做,所以要给他一种往下撤的力量。你看,这是孔子的教育。不同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同一个问题,可以获得不同答案,这些因为人主体的不同。

所以我们经常会遭遇一些终极追问,比如说:人生终极价值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什么样的人生叫做成功?怎么样的生活叫做美好?其实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终极的追问,如果不和个人的生命相结合,它永远是伪问题。因为这个世界上,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幸福,每个人的态度都各有不同。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学?有一个秘诀,就是首先把自己的主体亮出来,用自己的主体,去学习自己生命中最匮乏的经验。

我们如果现在去做医学的测量,那医生不会说一瓶维生素开给所有人,因为有人缺少这种元素,有人缺少那种元素,每一个人都是看他自己的缺少,去进行有机地补充,才是生命的平衡。一个人的心智思想,都需要这样的平衡。 先要看到自己是什么人。也许我们没有孔子这样的老师,但是这世界上哪有常师呢?如果我们自己的心里有这样一种斟酌的话,自己就会完成这样的一种平衡。

有一个故事说得好,说有一户人家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一个没边儿地乐观,一个没边儿地悲观。父亲很发愁,就决定用环境改变他们。他把那个没边儿乐观的孩子就自己给关在马厩里,锁上门;然后把这个特别悲观的孩子放在屋子里,买了特别多的新玩具把他团团围住。

半天过去,天擦黑了,爸爸先来看看悲观的孩子,高兴了没有。一看见孩子坐在玩具堆里,哭得满脸是泪,一样玩具都没打开。他爸爸问他:为什么你不玩儿呢?那孩子说:这一下午我越想越伤心,任何一个玩具,只要玩了它就会坏的,所以我都不知道先打开哪个。

然后他爸爸去马厩,一看,那个乐观的孩子满身的马粪,欢天喜地地在马粪堆里还在那刨呢。他爸爸说,你找什么呢?他说,爸爸啊,我一直觉得这马粪堆里会藏着一只小马驹,我都找了一下午了。

你想想,这就是两种态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不一定是他拥有的外在的一切决定了他生活的品质,而是他内心的一种取向。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人,在向世界学习的时候,都在扬长而避短。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没有完全可以被克服的缺点,我们所完成的是长与短的匹配与制衡。

《论语》是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简称为论、语、传、记,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行事,是儒家学派的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

那么就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太多太多,深深浅浅的知识和感悟。为什么要学?人这一生学这么多东西干什么呢?

孔子有一个说法: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话什么意思呢?过去,大家知道《诗经》是拿来做教科书的,因为呢,它可以认识鸟兽草木之名,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以从这里面学到很多的道理,学完了以后,还可以出去应对诸侯。孔子说,如果有一个人,他诵《诗》三百,把整个的《诗经》熟悉的倒背如流、烂熟于心,但你今天给他一个政事,让他去做,授之以政,不达,让他处理点事吧,磕磕绊绊,内心不能做到通达透彻;什么事儿都完不成;而让他去,使于四方‛,出去办个外交谈判的事情,不能专对,不能很流利地跟人家对答,最后把谈判给完成下来。那孔子说,虽多,就算他把《诗经》都背会了,他有那么多的学问,亦奚以为?这有什么用呢?

其实这段话表明了孔子的一个态度,就是“学以致用”。也就是说,我们的世界一直在改变着,知识分子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是什么?就是在这种改变中去承诺一些责任。你能做点儿什么吗?

宋人张载的话说得好,他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说,心在天地之间,要立得辽阔壮大,”为生民立命”,百姓民生给了你一种使命,”为往圣继绝学”,那些绝世之学要传承,你要把他发挥继承下来,然后为”万世开太平”,去铺路,去做事。其实,这就是学以致用的态度。那么,学到的东西真的都能这样用的上吗?《诗经》里有那么多的知识,那只是那个时代的课本,这么多古往今来的知识,在孔子看来,怎么样叫做真正有用呢?就是你能够把他落在实处。

其实现在有很多可能学富五车,可能拿到了很高的文凭,这种莘莘学子,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话,有时候这个学问哪,就不能被激活。

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面,曾经有一个他的助手,这个助手毕业于名牌的大学,拿着很好的文凭学历,来了以后就目中无人,因为他觉得,在一个门第观念很强的时代,拿着名牌大学的文凭,这件事情是很可炫耀的。

然后,爱迪生做实验,忙不过来的时候,顺手拿了一个梨形的一个泡状的小容器,给他,说:你把这个梨形玻璃泡的容积赶快给我计算出来。那么他这个助手就真是犯了大难了。因为他想,这个梨形可怎么算?这下半段是圆的,上半段是长的,也没有圆形的定理符合它,也没有长形的定理符合它,就是找不到一个定理从哪分割它,

爱迪生手里头忙着,做实验,走来走去,看见他还在那儿摆弄,在那儿计算,拿着所有的仪器在那儿计算。爱迪生终于忍不住了,顺手拿过来,在那个梨形泡里面灌满了水,把水倒在一个量杯里,说,这就是它的容积。

其实,什么是学以致用呢?往往在最简单的地方。 

(旁白)如果有满肚子的学问,连一件小事都办不成,那么,要那么多学问还有什么用呢?在当今这个时代,不仅需要学历,更加需要工作的能力,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成为书呆子?怎样才能够让自己学有所用呢? 

真正的致用在今天这个时代,就不光在考核你的智商,还在考察你的情商,你怎么样能够去变通。

  有一个招聘的故事说得很有意思。说一个总经理他要招聘一个助理,有三个应聘的人:一个人有非常高的学历,是博士;另一个人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还有一个人呢,显然不如前两者,学历也不够高,工作经验也不够多,刚毕业不久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说:叫他们都进来吧。秘书说:你让他们坐哪儿?人家前面是空的,他说:就这样吧。

第一个博士进来了,总经理笑着跟他说:请坐。那博士特别尴尬,四处看看没椅子,说:那我就站着吧。总经理又说:请坐。然后他说:我没有地方坐啊。总经理看看他,笑了笑,问答了几个问题,他就走了。

第二个人很有工作经验,进来了,总经理又跟他说,请坐,他就一脸的谄媚,阿谀奉承,很谦卑地说:不用,不用,我都站惯了,哎呀,根本就不用坐,咱们就这么聊吧。总经理聊了几句,他又走了。

  第三个学生进来了,总经理说,请坐,他四下看看说:那您能允许我上外面去搬一把椅子吗?总经理说:可以啊。他就出去搬了把椅子,坐下跟总经理聊起来。这第三个学生就被留下了。

其实,这是什么寓意呢?第一个人可能知识很多,但是他不变通。第二人经验可能很多,但是他又受经验的局限。而这第三个人呢,就介乎知识和经验之间,他知道怎么样做,在当下是合适的。

所以这里就又说到学问的一个概念,就是学以致用的时候,没有说哪一个准确的用法就是对的,这里面要有变通。变通,在孔子看来,是一个很高的层次。他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大家看,这里面讲了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做可与共学,有些人你是可以跟他一起去学习的。这几乎是个零门槛,很多人都想学习,那就一块儿学吧。再往上一个层次,未必可与适道,不一定能够找到最合适的通达道理的那个方法,那条必由之路不一定都能找得到;可与适道,就算找到了这个方法,知道这个思考的方式了,找到路径了,再往上一个层次,未必就可与立,不见得在这个方法学成之后,能立得起来,有所坚持,有所树立。

大家觉得,要能立起来,这个层次已经够高了吧?这已经是第三个层次了吧?孔子说,就算这个人学问能立起来了,道理上都想明白,能做成了,比他再高一个层次,叫未必可与权。哪个权呢?就是权变的权。就是当下一件什么事情,我们说权宜之计,就是变通一下。一个人坚持容易,变通难。坚持之后还能通透,这个层次难,这是学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所以怎么样才能够学到这么一个境界呢?去在变通里面完成你的实现!

曾经有一个故事说,有两个商人,带着一船烧得极其精美的陶瓷罐子,去到一个大城市,一个高消费的市场上去卖他们的手工陶艺。然后这兄弟俩,一路颠簸辛苦,就在船快要靠岸的时候,遇上了大风暴。一场惊涛骇浪之后,两个人精疲力尽,命是保住了。船一靠岸一看,这一船几百个瓷罐子,一个完整的都没有了,全都打碎了。

这个哥哥就坐在船头嚎啕大哭,说,这些罐子每一个都是精心的调制出来,精心的烧制出来的,这上面的纹路、图案都漂亮极了,我们所有的心血都白费了。到一个大城市,高消费的地方,碎罐子可怎么办呢?我们就是修修补补、粘粘贴贴,也卖不出去了啊。

他在大哭的时候,他弟弟就上岸了。他到最近的集市上转了一圈,他发现这个大城市呢,人们的审美艺术口味都很高,那么不管是咖啡馆啊、商场啊,到人的家庭啊,都特别重视装修。所以他就拎着把斧子回来了,回来以后就叮叮咣咣把那些破罐子全给砸得更碎。他哥哥特别错愕,说:你干什么呢?他弟弟笑着说,我们改卖马赛克了。

  所以就把所有的碎片卖到了装修材料店。因为他那个罐子设计特别精美,所以做成碎片以后特别有艺术感。大家一看又不规则,又这么漂亮。结果它作为装修材料卖了一大笔钱。

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权变。也就是说,当完整不复存在的时候,让破碎碎到极致,这不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吗?

也就是说可能买了面大镜子,要拿来装修一个殿堂,但如果镜子不幸破碎了呢?那如果你把它敲的更碎,也许你会换一种钻石碎钻的思路来装饰这个殿堂。

所以有的时候,思路的转换,这是在学问做到极致以后才能够获得的智慧,这就是一种权变。

(旁白)人只有在变通中,才能根据环境的不同,灵活地把知识运用出来,从而适应社会的变化,做一个真正有用的人。然而学习不仅是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智慧,学品德。那么,品德该如何学习呢?他的分寸是什么?如果不好好学的话,又会带来怎样的恶果呢?

孔子还提出一个特别有价值的观点,就是世界上,一些好的品德,也通过学习来进行提升,而且要进行制衡,我们说仁爱好吧?仁爱是无边的吗?智慧好吧?智慧不用学习吗?信义好吧?正直好吧?勇敢好吧?刚强好吧?这六种道德都很好,还需要再学习吗?

孔子就曾经这样问过子路,说有六言六蔽,听说过吗?子路说,没有。孔子说:居!吾语女。你坐下来,听我慢慢跟你说。然后孔子就说,先说仁,好仁而不好学者,其蔽也愚;一个特别仁爱的人,他可以仁达天下,对人好,但他如果不学习,不思考,有一种弊端,就是会愚笨,也就是说容易受人愚弄。比如说,总做这种以德报怨的事情,就会被人愚弄。你能说这人不仁爱吗?但是他没分寸。

智慧好吧?孔子说,好知而不好学,其蔽也荡。他说一个人聪明啊,有智慧啊,但是他要老不学习的话,最后的弊端就是这个人会活得太飘忽不定,没有根基。老在空想中逞他的小聪明,那他就老荡在半空,沉不下来。

信誉好吧?笃诚守信,像尾生抱柱那样,水上来了都不走,这人就未免会愚呆。如果再不好学的话,好信者不好学,其蔽也贼。贼就是被人陷害,我们知道过于诚信而不权变的人有时候是容易被人陷害的。

正直好吧?我们都喜欢正直的人,但正直的人有时候说话不好听,叫做好直而不好学者,其蔽也绞;也就是说,你说出那话啊,就尖刻得直刺人心,有时候就让人家心痛如绞,这个太正直,如果不注意言辞的话,说话伤人。就好像鲁迅先生写的,给一个孩子做满月,有人来说,哎呀,这孩子长大能当官啊,有人说这孩子长大能挣钱啊,有人进来说这孩子到老肯定会死的。这个人说的是真话啊,你能说他不正直吗?但是这话不好听。

再说品德,勇敢好吧?那孔子说,好勇而不好学者,到最后的弊端是什么呢?其蔽也乱。你容易被人利用去作乱。因为他勇敢啊,遇事不经过脑子,不问就里,有时候处在误会之中,直接就采取行动了,一个一个的乱子就起于这种有勇无谋者。

最后说,一个人刚强,刚强不好吗?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这个人就会极端狂妄,因为他刚愎自用,那就难免内心的这种狂妄自大。

所以我们看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过犹不及。人生不是说找到了一个好的基石,就会一成不变地好下去。

我们所有美好的品德,他说六言说的是这六种美好的品德,它为什么会带来六弊?因为在使用环境中,我们要经受社会的挑战、考验,要在人际的交往中去调试,去变通,所以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了解自己,跟世界建立有效的关系,所以即使是"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美好的品德,都得在学习中完成你自己的一种定位和制衡。

学习永远不是一件僵死的事情,既然没有常师,既然无处不学,学到的学问既然不能是那样诵诗三百之后,授之以政不达,出使四方又不能专对,那种学问的境界已经被孔子的时候抛弃了,真正的学,在今天,如果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用自己的心,去完成一种激活,都站在一种通达的大智慧上,那我相信,古往今来所有的知识都会活在我们的经验体系里,所有圣贤的智慧都不过成为点燃我们自己的一枚火把。

禹音:我看中华民族之道德传统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是因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可惜的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亟需我们在中华大地上恢复传承。

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传统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落后,因为智慧、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每日常新,给万物生灵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给人类幸福和美满。

老祖宗怎么教我们的?教我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个东西跟现代科学研究所发现的完全相同。这是什么?性德,这是人的本性,中国人所谓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什么?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就是善。你能够守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开这些,你身心健康,你家庭美满,你幸福快乐;你居住这个地方,社会安定,社会祥和,风调雨顺,什么灾难都没有。为什么?你随顺性德,性德是最美好的。性德,我们一般也称为大自然,大自然是美好的,大自然不会有灾害。

儒教以恢复本性,利国利民(亲民),止于至善而成圣为教化目标。儒教之教义,就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心的和谐相处之道。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圣人说:“我只转述古圣先贤的道理而不创作,深信而且爱好道”。孔圣人集华夏先祖教育之大成,儒教继承和发扬了中华先圣的道德传统,是中华传统教育的核心。

宗圣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圣人之道,可以概况为“忠恕”。

尽己之心谓之忠心上有中,意指不偏不倚,中正无私,尽心尽力,无半点虚心假意,心专诚一。

推己及人谓之恕如下有心,时时处处要从他人的角度去设想,人我一体,仁慈博爱,舍己利民。遇事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化凡心为圣心,化自私为大公,则恕道常在矣。

忠恕,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一个保证,也是为人本具之良心!

忠恕为孔圣人立教之真旨,人伦以忠恕为根本。

人伦就是五伦,五伦大道是人伦之根本,也是做人之基础。人伦道德源自于中华始祖三皇,是治国安天下的纲领,人人当知,人人当行,如此才能圆满人道而达圣道。

人伦道德,就是人道之根本,也是为人最根本的道德。能守人道,则是君子,才堪做人。人伦不缺,就是善人。道德是人之根本,也是人所应行的正道。

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君臣有义:居上位者(君)要以礼对人,下位者(臣)要奉上以忠以敬,君仁而臣忠,则君安而臣乐也。

父子有亲:父母教化子女当仁爱教导;孩子侍奉父母要孝顺恭敬,父慈子孝,则父子有亲也。

夫妇有别:夫敬爱贤妻,妻敬爱夫君,相敬如宾,家有诸事商议而行,家和万事兴,自然白头偕老也。所谓夫妇有别者,即非自己之夫,或非自己之妻,即不可犯*乱,而破坏人伦道德。虽是自己之夫或妻,身为夫者应待其妻如待友,为妻者须事其夫如事宾客。

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年长者,须尽其责务,以教爱幼辈;年幼者,安其身份,以恭敬长辈。长幼各守其道,而不乱纲常,则一团和气,尽享天伦之乐也。

朋友有信:朋友之间,善事助而成之,恶事劝而改之,以信义相往来,不论贫富,一视同仁。君子之交淡如水,但逢有事,则能尽心竭力相顾相助,此即是仁义道德之益友也。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纲者,纲领也。何谓之纲领,即上领导下,而归向光明之善路,于遵奉道德,服从人伦也。

1.君为臣纲:居上位者(长官领导),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无有偏私之情,领导爱护下属,若有疏失过错,则虚心接受部下劝谏。身为下位之人,须顺承上位之领导,有差错则急速改正,才合于君臣之道。

2.父为子纲:长辈做好模范,晚辈自然会明理而知孝敬。若有疏失,也要谦虚听取晚辈之劝解。晚辈之人,须要遵从上辈之教导,若有过错,则听劝改悔。

3.夫为妻纲:丈夫要作道德模范,妻子要助夫成德,夫妻二人要克尽孝道,教养子女,有事商议,家庭自会美满幸福。夫妇要能欢喜接受对方之劝谏,多为对方着想,同时互助互爱,体谅对方,一家人相处必会安乐祥和。

五常: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之德,乃人道之纲领,为圣为贤,全得五常之道,世人若失弃五常之道,则为恶,就无仁、无义、无礼、无智、无信实,已成愚痴之人矣。

仁:孟子曰:“仁者人也,亲亲(敬爱父母)为大。”仁爱之心,天生俱来,仁爱即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正道。仁心就是圣人之心,众生本是一体所化,同是兄弟姐妹,要慈悲为怀,济人之困,利乐有情,救度众生。

义:符合道义,履行义务的意思。知恩则报,见善则行,于心无愧。

礼:表达真诚恭敬之心,卑己而尊人。礼节是天地间自然之顺序,也是人与人相处的规范,重视礼节的人,必能远离一切*乱背德之行为。

智:本性无恶,有过必改,有善必行,学习圣贤,济世救人。

信:人言为信,诚实无欺,为修道之准绳。若人守信,则是正人君子。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人先天至善本性所赋,故称为性德。

孝:父母深恩昊天罔极,行孝尚不能报答于万一。鸟兽尚知孝亲,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人为万物之灵,更应该尽孝道。不孝父母之人,虽有行善之功,亦不能赎其不孝父母之罪。

悌:长辈当关爱晚辈,年幼者要敬顺年长者,这样家庭就不会失和。对于晚辈来说,礼敬长兄是人道之所在。

忠:真诚心就是忠,爱心就是恕,能忠心待人则为君子,恕就是入圣之道,对自己良心无亏就是忠。

信:处世的原则就是真诚之心,诚信便是真心,有信才能受人尊重。

礼:谦卑之心就是礼貌,心谦有礼就可以现出真心。

义:人若有感恩心,就是有义。

廉:没有贪求就是廉。

耻:羞恶改过之心就是耻。

伦理道德,又叫人道,人能遵守人伦,就是走向圣贤的大道。

儒教不立门户,以正心诚意修身为本,五伦八德为归,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用。为了泽及苍生,儒教不限门墙,不拘信仰,志在化天下为大同,育万民成圣贤。只要平时落实先圣教诲,力行忠恕之道,落实三纲五常、五伦八德,在家作孝子贤孙,工作中尽职尽责,心行造作不违反礼教,则不愧为贤人君子。更能乐善好施,立身行道,宣扬圣贤之理,则今生成就完美之人生,将来还可以安享大同之幸福。故可以说儒教乃是先天至善之教育,人人需要此理,教教皆需依此而修。可见儒教乃是根本之教,万世开太平之纲纪也。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