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与挑战解析
重大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
第一节 国内外风险辨识评估技术研究现状
一、国外风险辨识评估技术研究现状
20世纪40年代,随着制造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系统安全理论应运而生,并在军事工业领域得到应用。1962年,美国发布的《空军弹道导弹系统安全工程》说明书标志着系统安全理论首次实际应用。1964年,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开发了“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用于化工生产安全评价。1974年,英国帝国化学公司在此基础上引入毒性概念,提出了“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评价法”。同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发布了《核电站风险报告》。1976年,日本劳动省颁布了“化工厂六阶段安全评价法”,确保化工厂在规划、设计阶段的安全性。风险评价技术逐渐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险评价在减少事故,尤其是重大事故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促使许多国家和企业投入巨额资金。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发布的《核电站风险报告》耗资300万美元,相当于建造一座1000MW核电站投资的1%。目前,风险评价已成为工厂设计和选址、系统设计、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随着信息技术和事故预防技术的进步,新型实用的风险评价软件不断涌现,为风险评价应用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目前,常用的风险辨识方法包括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事故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等。常用的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风险矩阵评价法、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评价法(FMEA)、改进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MES)等,其中风险矩阵评价法应用较多。
二、国内风险辨识评估技术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期,系统安全理论被引入我国,并在机械、冶金、航天、航空等行业得到应用。安全检查表、事故树分析、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等方法已应用于生产班组和操作岗位。石油、化工等行业也应用了陶氏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为推动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我国政府和企业开展了相关科研项目,并颁布了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将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列为重点,完成了“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研究”项目,填补了我国跨行业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的空白。同时,安全风险预评价工作在建设项目中开展,为初步设计提供了安全技术设计和安全管理、监察的主依据。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