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枕头底下藏剪刀:民间传说与神秘寓意揭秘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11日 02:30 27 雨康


大年十二是什么日子

大年十二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藏剪刀,收旧鞋,捏老鼠嘴,搭灯棚等。

大年十二人们要干的事情是过老鼠节。

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也有的说这一天是老鼠的生日,于是人们围绕着老鼠创造出各种各样“节目”,不但表达了老百姓对老鼠的憎恨,还驱赶了父老乡亲们一年的辛苦劳累。

早上敲遍墙角旮旯。“打、打、打旮旯,十个老鼠九个瞎,留下一个拨眼的,眼里长个萝卜花!”正月十二早上太阳还未升起来,徐庄村各家各户的大妈、大婶们就带着孩子们嘴里一边念叨着,一边手拿着木棍敲打着可能藏老鼠的地方,土坑的坑洞里、墙角的老鼠洞里、墙根的砖缝里、木柜底下的布鞋里、牲畜棚里、柴房里、厕所里……凡是屋子里旮旯都要敲打个遍。

藏剪刀。早饭过后,该村各家的媳妇姑娘们都要把平时用的剪刀藏到抽屉里、褥子底下,而且还要用红绳或红绸把剪刀捆包起来。据徐庄的村民们说,老鼠节这一天大人孩子都不能用剪刀,只要听不到剪刀的“咔喳”声,家里一年就听不到“咔喳咔喳”老鼠嗑东西的声音。媳妇姑娘们将剪刀藏起来,就是怕孩子们拿到剪刀玩耍。

收旧鞋。同时,各家各户的孩子们背着筐头挨家挨户收旧鞋,村中的老百姓也乐意把“邪”(鞋)送出去。平时,该村老百姓将穿坏了的旧鞋不当作废品卖掉,而是专门等到老鼠节这天给上门收旧鞋的孩子们。据徐庄村村民韩大为大爷介绍,老鼠除了打洞外,还习惯藏在人们不穿的旧鞋里做窝、生育小老鼠。孩子们被收到的旧鞋再垒成老鼠洞的形状烧掉,象征着将各家各户的老鼠“一窝烩”。

捏老鼠嘴。在中午家里要包饺子,包成的饺子要捏成老鼠模样的,有嘴、有耳朵、有尾巴,还用绿豆当作眼睛,捏成的饺子简直就是一只只老鼠非常逼真,俨然是一件件面塑艺术品。这天,家家户户之所以包饺子,是因为包饺子就是“捏老鼠嘴”,把老鼠嘴捏死,老鼠就不能“咔喳咔喳”嗑东西了,“一年家中没有老鼠”。

烧老鼠洞。正月十二这天,孩子们将从各家各户收来的旧鞋找个宽敞的地方垒成“老鼠洞”。其实垒“老鼠洞”也有一定的学问。据韩大爷介绍,“老鼠洞”要成“口”字状,原来先放上两个土坯(已换成砖)留有通风口,“口”字中间要竖起两三棵芝麻杆,这样“老鼠洞”被点燃后便于燃烧。土坯上面再围着芝麻杆交错着放上旧鞋,用旧鞋垒成的“老鼠洞”有的足有2米高。

天刚黑下来,垒成的一个个“老鼠洞”伴随着震耳的锣鼓声开始被人们点燃,孩子们围着从“老鼠洞”冒出的熊熊火焰手舞足蹈,顽皮的孩子们还不断将手中的一个个小鞭炮投向火焰……“鞋”与“邪”同音,有烧邪、祛邪的寓意。同时,大人们将准备好的爆竹点燃,瞬间爆竹声响成一片,“让没有被烧死的老鼠吓得屁滚尿流!”

“老鼠洞”渐渐被火焰吞没,慢慢地火焰的黑烟也渐渐地散去,大人孩子们不但在火上可以烤手而且纷纷从家中拿来枣花(一种类似花卷的面食,上面带有两个小枣)用铁棍穿上在火焰上烤……等枣花烤好后,顾不上是臭还是香,孩子们便纷纷争抢着吃,一个个吃得不亦乐乎。火光照着孩子们的脸,个个都兴奋异常……

韩大爷告诉记者,孩子们收来的旧鞋中不乏有塑料底子的鞋,垒“老鼠洞”时将这类鞋挑出来垒成“老鼠洞”,因为这样的“老鼠洞”在燃烧时有异味、有毒手肢,烤好的枣花不能吃。韩大爷说,烤枣花要等到浓烟没有时,否则,烤出来的枣花上有许多黑烟灰也不能吃。

韩大爷还告诉记者,用“老鼠洞”的火焰烤好的枣花,人们吃了后不但能治“噎食”(相当于食道癌)还能治疗“倒食”(相当于胃癌),用“老鼠洞”的火烤手不冻手。同时,垒“老鼠洞”用的土坯被不能生育的媳妇拿回到家放在坑头上当枕头用还能治疗不孕不育。“老鼠洞”被烧成的灰也纷纷被人们带回家中,这灰能治牲畜“打了膀子”等外伤。

吵伏稿老鼠耳朵、嚼老鼠眼。正月十二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习惯喝小米面或玉米面粥,意思是“迷老鼠眼”让老鼠看不清东西。而且晚饭后,人们还要炒花生,意思是“炒(吵)聋老鼠的耳朵”。同时,因为花生和老鼠的眼睛很像,吃花生也叫嚼老鼠眼,意思是“让老鼠变瞎”。总之,在老鼠节这天,父老乡亲都针对老鼠想法各种各样的办法,可见老鼠是多么的不受欢迎呀!

其他说法:

十二漏屎。人们自除夕开缺薯孝始,一直到这一天,每天都是吃一些油腻的东西,吃坏了肚子。

十二搭灯棚。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枕头下面放剪刀有什么用

1. 在多种文化传统中,枕头下放置剪刀被认为具有驱邪或防止恶梦的功效,但这并不基于科学事实。

2. 人们相信剪刀拥有特殊的魔力,能够抵御邪灵或噩运,因此,有些人在夜晚尤其会将剪刀放在枕头下,以此作为守护自己的象征。

3. 这种习俗可能源自古代的信仰体系与迷信思想,尽管在现代社会中缺乏实证支持,但在某些地区依旧得以流传。

4. 除了其传统意义上的驱邪作用,枕头下放剪刀也被看作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剪刀的锋利度及其切割能力使其成为力量与决断的象征。

5. 因此,将剪刀放置在枕头下可能象征着个人面对挑战时的坚定意志与勇气,或是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期待。

6.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将尖锐物品如剪刀放在枕头下存在安全风险。不慎接触剪刀可能导致受伤。

7. 鉴于此,为了保障睡眠的安全与舒适,建议不要在枕头下放置任何尖锐物品。

8. 总体而言,枕头下放剪刀的习惯主要来源于民间传说与迷信,尽管缺乏科学验证,但在某些文化中依旧得以流传。

9. 出于安全考虑,建议避免在枕头下放置任何可能带来伤害的物品。

什么是剪刀地狱?揭秘中国神话中的十八层地狱

剪刀地狱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十八层地狱的第二层。以下是关于剪刀地狱的

定义与背景:剪刀地狱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地狱之一,属于十八层地狱体系中的第二层。这一传说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用以警示人们遵守道德规范,不要做出违背伦理的行为。

惩罚方式:在剪刀地狱中,罪人将受到剪断十个手指的惩罚。这种惩罚方式非常残忍,因为手指与心脏相连,剪断手指会带来极大的痛苦。这一惩罚主要针对那些在阳间唆使寡妇再嫁或为其牵线搭桥的人。

刑期与苦难:剪刀地狱的刑期以人间的时间来计算,非常漫长。根据传说,第二狱以人间7500年为一日,罪鬼须于此狱服刑须经两万年。这种漫长的刑期和残酷的惩罚,使得剪刀地狱成为了人们心中恐惧和敬畏的对象。

十八层地狱体系:剪刀地狱只是十八层地狱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整个体系包括了拔舌地狱、铁树地狱、孽镜地狱等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惩罚方式和刑期,用以对应不同的罪行。

这些关于地狱的传说虽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倾向,但它们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道德规范的重视和对于邪恶行为的谴责。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这些传说,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其中蕴含的道德精神。

最常见的民间辟邪物品,你是否知道?

中国的民间传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很多人相信其中关于鬼神的说法,因此民间辟邪物品应运而生。你可能会好奇,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具有辟邪的功能?以下列举的五种辟邪物品,或许就藏在你家的某个角落。

1. 镜子:自古以来,镜子因其能反射影像,被认为具有辟邪的功效。人们常将其挂在门楣或窗户框上,以抵御门前的邪气。不过,夜间睡觉时应避免让镜子正对床铺。

2. 剪刀:在古代,木匠的墨斗、尺子和裁缝的剪刀被认为具有辟邪之力。后来,厨房里的菜刀和剪刀也因接触过血腥而被认为能以煞气对抗邪气。它们常被用来驱除噩梦和鬼魂。

3. 大米:大米辟邪的说法源自五谷辟邪术。在丧葬习俗中,大米常被用作给逝者带去的粮食。后来,五谷杂粮被认为是能镇鬼邪的(尤其是糯米,在港台僵尸片中被赋予了神奇力量)。在闽西客家地区,人们还会将大米、黄豆、黑豆、茶叶和铜钱用红布包在一起制成平安符。大米也常用于帮助易受惊吓的人和小孩子安神。

4. 红纸:红纸传统上用于书写春联和作为礼物的封印。其辟邪的原理来自于古老的血祭仪式,即用牲畜或敌人的血液涂抹重要位置以吓阻邪灵。现代则演变为在门上、床头、牲畜栏前、车辆和风车上贴红纸,以祈求平安。

5. 扫把:扫把因其清扫功能,被视为能驱除不祥之物。在民间,人们认为被扫把打到是不吉利的。因此,扫把常被用来放在床头保护睡眠轻浅的人,或用来拍打可疑的邪物。建议使用竹制扫把,避免使用塑料或拖把。

以上辟邪物品既体现了民间的智慧,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现代生活中,它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我们保护自身和家人的一种方式。

剪纸与中国结的传说与故事

剪纸的简介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蔚县的王老赏大弟子周兆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用一种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而套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这种形式并不常用,但是看起来生动形象。

[编辑本段]剪纸的历史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剪纸的刻法

阳刻法、阴刻法和阴阳刻法。

阳刻:以线为主,把造型的线留住,其他部分剪去,并且线线相连,还要把形留住,开以外的剪去称为正形。

阴刻:以块为主,把图形的线剪去,线线相断,并且把形剪空,称为负形。

阴阳刻:阳刻与阴刻的结合。

[编辑本段]剪纸的创作

一.构图方法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加上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即将物体和景象由三维空间立体形象变为二维空间平面形象,通过对表现素材进行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使画面重点突出、黑白关系虚实相衬,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用平面的眼光表现世界的物象,决定了剪纸表现的平面化特征,即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于一个特定形制的可视平面内。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极度的随心所欲。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为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空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这种借助静态的平面化能表现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并通过动态的思维,连续的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间剪纸就是利用纸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驰骋,变不可能为可能,把三维世界简化成二维空间。无限远的空间,无限复杂的形体都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上,扁平的轮廓成了剪纸的造型基础。因此,民间剪纸的独特表现力就是在彻底的二维空间观念基础上实现的。剪纸创造者发挥了其至真至纯的艺术天性,打破客观世界的束缚,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表现其心中的艺术客体。

民间剪纸的这种构图思维不受生活惯例、题材内容的局限,将若干形象创造性的组织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种平面化取物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剪纸的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求全的心理是所有这些的根本,在民间剪纸中,被剪的物体前景、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物象之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物象,从而呈现出较强的装饰风格。出于质朴的求全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定式,创作者更是打破实现的障碍,运用表里统一的手法,全面地表现物象。对于剪纸而言,现实的物象背面、顶面、底面或内部虽然是看不见的,但是它是存在内心感悟的,看不见的是合理的,但不剪出来却是不合理的。

另外,民间剪纸的构架和表现不是某一固定视点静态视觉形象的模拟或再现,而是把感性和理性充分综合的动态辩证。中国民间美术在透视上不追求纵深感,而有着“看得多、看得全”的审美辨识。民间剪纸同样体现出这种审美观念,在二维的空间内体现事物的全貌。

采用散点透视的剪纸作品

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完全摒弃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概念,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彻底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画面。同时,民间剪纸也具有一种散点式的构图方法,即将不同素材各自独立,互不交叉,甚至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透视点,而作者又能将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这在现实中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纸中也自然的合理起来。

民间剪纸不受自然物象固有形的束缚,不以外表的模拟为满足,把所有的物象在平面上表现。同时为追求造型的完整性、全面性,又将不同空间、时间中的不同景物进行描绘,充分体现了创造者的绝妙匠心以及求全的审美愿望。

二.造型手段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因此夸张和变形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夸张变形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殷商青铜器的图形纹样,还是秦汉的石刻艺术,都是以艺术夸张之美来显示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剪纸作为原始艺术的直接承载体,在夸张变形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民间剪纸的表现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大多反映劳动人民身边的生活、事物,但它并非只是对其作品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简单、直观的模拟,而是超越现实客观表现,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

民间剪纸的创造者把剪纸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古图腾的崇拜,是民间剪纸表达的主要内容。而表现这些充满民俗、信仰、哲学的主题,只能从主观出发去想象,这就使剪纸的形象随心所欲,而描绘内心物象离不开夸张的艺术语言。

民间剪纸造型的夸张,是对繁杂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不是对自然客观的描摹。因此,剪纸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这是由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源于充实丰富的人生生活。同时,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也是民间剪纸造型的基础。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复杂为单纯进行艺术再创造即是民间剪纸的夸张。夸张是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的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在很多民间剪纸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几乎只能看到眼睛,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眼睛最能传神,所以创造者对人的眼睛进行了夸张的处理。

锯齿式剪纸 民间剪纸的夸张,在为体现物象特征的同时,也要求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并在装饰美的效果中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想、愿望等精神追求。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确、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纹饰,以达到完美的装饰性目的。求美的意愿也成为夸张的内容之一。表现人物时,将人物的衣服上缀满花朵;描绘动物时,将动物身上的毛皮夸张成漩涡状,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图案,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变得通透,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锯齿形和月牙形是民间剪纸常用的装饰纹样。

民间剪纸的创作过程,是通过夸张的手法经过现实生活的“真”,向艺术的“美”演化、深化的过程,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心理和对美的追求、体现的过程。处于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再经过长期的实践,创作者深谙剪纸的规律,将平衡、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自由组合,构成美妙的动律和节奏,增添了情趣,丰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三,剪纸的工具及说明: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剪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编辑本段]潮阳剪纸

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不仅有中原文化的古朴,也有南方海洋文化的秀丽灵动。其原生态的传统民间装饰图文、纯手工的制作使其深受赞誉,曾被西安美院教授程征称作在中国剪纸中艺术造诣到达“珠穆朗玛峰水平”。

一、 潮阳剪纸的起源

如果说,北方的剪纸起源是为避邪镇恶,那么潮阳剪纸的起源则是为祈福和美化。因而潮阳剪纸在潮阳民俗活动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潮阳因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世代沿袭相传蔚然为俗,过新年,闹元宵,清明节,端午节,七巧节,中秋节等,这些岁时节日或纪念,或祭祀,或企求,或祝福所形成的民俗蕴义,是潮汕民俗语的一大特色。潮阳位处海滨,这里的人们非常崇尚大自然,因而潮阳一年之中的时年节日,纪念祖先,游神赛会,都热烈而隆重,是一种凝聚民心力量又集中乡土民俗文化的活动,潮阳剪纸则是依附于各种民俗活动的艺术形式。

各种民俗活动中,通常都要用三牲、五畜、五果、斋菜等供品、粿品,而各种供品因其用途及意义,各种剪纸也因内容不同而相应产生。如荤类的有鸡花,鸭花、鸡蛋花、猪肉花、鱼花、猪肝花、猪头花、猪腿花、还有水族类的墨斗花、龙虾花、蜜花等,水族类剪纸是潮阳剪纸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之一;素类的有香蕉花、苹果花、梨花、凤梨花、姜暮花、豆心花等;各种斋菜如香菇、针菜、木耳、腐枝、花生仁等各自有相应内容的斋菜花。各式各样的粿品又各有不同形式的粿花,其它装饰供品上有各种饰花及各种戏剧人物、八仙、传奇性人物的人物剪纸。用得最广泛最普遍的是猪肉花,鸡花,其次是鱼花、鸭花。潮阳剪纸中的鸡花、猪肉花及鱼花在不同的用途上所采用的装饰纹样也因为内容而各自不相同。如用于一般时节,则多用“寿”、“福”等字,如用于婚庆,则多用“喜”或“双喜”等字样,配以双飞蝴蝶,象征双喜双福,喜气祥瑞,或四朵莲花,寓意“喜事连连”,周边配饰各种回形纹、方胜纹、吉祥纹、欢庆纹等纹样。各乡各里、各家各户的图案各自不同,民谷活动中的剪纸又有竞赛方面的意义存在,剪纸质量的档次和精美的程度同时暗示或衡量着潮阳女子的才艺方面的层次及道德品位,这也就成了相互提高和代代相传的主要因素。也因为它们的各自不同,各成风格,又构成潮阳地区总体的一大剪纸风格。潮阳剪纸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人物、动物、团花、饰品四大类。

二、 潮阳剪纸的题材及内容

潮阳地处南隅一疆,山清水秀,人民淳朴善良却不泛心灵手巧。由于潮阳剪纸起源于祭祀、婚娶等民俗活动,因而人们在对生活所寄托的美化愿望也就借助剪纸的形式表达于其中。盼望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子孙连绵、延年益寿等。因而福、寿、喜就成了剪纸艺术经久不衰的主调。潮阳剪纸在题材的表现上比较广泛,表现天地恢宏,上至天上的神仙、瑞龙、祥云、飞鸟等,下至地面的人物、走兽、植物、日常物品等,凡能寄托人们美好愿望和体现人们追求的意象和物象,大多被摄入剪纸艺人的视野而成为“吉祥”化了的剪刀下的艺术品。历代剪纸艺人根据自己灵秀的悟性,用比喻、谐意、隐喻来寓意于剪纸的表达方法,含蓄而优美,可谓一种创造发明,既寄托人们心中来自生活的感受、热爱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欣赏的人们得到一定启示,让人们的理想开阔奔放、丰富、升华,它是一种既情趣又质朴,浪漫而高雅的创作方法。如发音相近。谐音的“福”与“蝠”,“鹿”与“禄”和“六”。“鹤”与“合”,“绶”与“寿”,“鸡”与“吉”,“鱼”与“余”,“蜂”与“封”,“猴”与“侯”,“羊”与“祥”,“蝴蝶”与“福叠”。这些运用谐音、寓意的象征手法使动物和花果组合成图案就有了吉祥的含义。在歌颂生命和繁衍方面,剪纸图案中经常运用石榴,莲花,香橼等图形,每一图案的剪纸作品都包含着深刻的内涵,每件人物作品在夸张变形、概括及提炼里面,都包含着一个优美的民间故事,可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剪纸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呢(中国民间剪纸的象征意义)

剪纸,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

剪纸表现了中华民族淳厚隽永的民情与民风

中国的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故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一带的南北朝时期的古墓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这些剪纸大都采用折剪的方法剪成,在艺术上显得很成熟,如果没有相当的经验积累难以达到如此水平。

南宋时期,便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

剪纸的制作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剪刀剪,一种是用刻刀刻,统称为“剪纸”。剪纸有着非常浓厚的装饰性,由于是在平面上用剪(或刻)刀进行造型,所剪出的花草、虫鱼、鸟禽和人物,均带有一种朴素而夸张的美感。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不仅表现了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了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从这些美丽的剪纸中,人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吉祥图案,看到有趣的动物、植物,看到历史传说中的英雄好汉,看到戏曲和神话故事,看到人们对生命的礼赞,看到劳动者们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之情。

剪纸融入了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与善恶判断

中国民间的吉祥剪纸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贴在窗棂上的“窗花”和贴在门楣上的“门笺”,到祭神祀祖的“供花”和婚嫁喜庆时的“喜花”、“礼花”;从美化环境的“炕围花”、“顶棚花”,到用作刺绣花样的“鞋花”、“荷包花”,寓意吉祥的剪纸,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思想和情感。剪纸中常见的吉祥题材有:福、禄、寿、喜、如意、盘长、方胜、三多、鹤寿双全、五福捧寿、吉庆有余、耄耋长寿、长命富贵、金玉满堂、连年有余、瓜瓞绵绵、事事如意、竹报平安、喜上眉梢、指日高升、岁寒三友、四君子花、六合同春、鲤鱼跳龙门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继续应用这些吉祥图案的剪纸时,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也随之有所升华。

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是中国剪纸中常见的题材。剪纸与看戏是农村妇女乐此不疲的事,她们对戏曲所表现出的特殊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使她们将戏曲中的人物与场景,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创作成不同样式的剪纸作品,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入千家万户,从而使戏曲得以在更大的空间流传。一幅幅戏曲剪纸就如同一出出凝固的戏剧,在农家的村舍、炕头、窗户上继续着永不谢幕的演出,抒发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景仰之情,对善恶美丑的判断。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