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神秘穹窿:揭秘宇宙中的神秘结构
急求“大气磅礴”的诗句
大气磅礴的诗句
1. 天苍苍兮临下土,胡穹窿兮镇乾坤。
此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阔景象,天空高远辽阔,气势恢宏。
诗句解释:
一、诗句直译
这句诗描述的是天空的景象,用“天苍苍”形容天空的颜色深沉而辽阔,如同降临人间。“胡穹窿”则描绘了天空高远、空旷的景象,象征着宇宙的无限与神秘。“镇乾坤”则表达了天地之间稳固而宏大的气势。
二、诗句的意境
“大气磅礴”用于形容自然界或人工制造的宏伟景象,这首诗句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它所描绘的天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背景,而是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的存在。它代表了自然的伟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三、诗句的风格
此句采用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夸张手法,通过对天空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宏伟景象的赞叹和敬畏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诗句的启示
面对如此大气磅礴的自然景象,人们往往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宇宙的浩渺。这种体验可以激发人们探索未知、珍惜当下、热爱生活。同时,也能让人们更加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以上诗句充分展现了大气磅礴的壮观景象,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穹的组词有哪些
穹庐,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圆形帐篷,象征着广阔天地。
穹苍,形容天空的高远与广阔,如同穹庐覆盖大地。
穹宇,指天空或宇宙,象征着无限广阔的空间。
穹昊,表示天空的广大,寓意着无尽的宇宙。
穹顶,建筑物的顶部,如同穹庐般圆拱,给人以庄重感。
穹峻,形容山势高峻,如同天空般深远。
穹窿,指高大的拱形结构,犹如天空穹苍般壮丽。
穹爵,古代的一种酒器,形状如同穹顶,象征着尊贵。
穹枝,形容树木枝干繁茂,如同天空中的树枝。
穹厚,形容事物厚重,如同天空般深厚。
穹穷,形容事物穷尽,如同天空的尽头。
穹壑,形容山谷的深邃,如同天空的深邃。
穹秩,指事物的秩序和等级,如同天空的层次分明。
穹岫,形容山峰的高峻,如同天空中的山峰。
穹谷,形容山谷的深邃,如同天空中的深谷。
穹闾,古代指宫殿的大门,象征着天空中的门。
穹穹,形容天空的高远,如同天空般无边无际。
穹碧,形容天空的碧蓝,如同碧蓝的天空。
穹显,形容事物显著,如同天空中的光辉。
穹仪,形容礼仪的庄重,如同天空中的秩序。
穹质,形容事物的本质,如同天空的纯净。
穹岭,形容山岭的高峻,如同天空中的山岭。
穹窒,形容事物的深邃,如同天空的深邃。
穹冥,形容事物的深邃,如同天空的深邃。
穹嶐,形容山势的险峻,如同天空中的险峻。
穹隆,形容高大的拱形结构,如同天空中的穹顶。
穹形,形容物体的圆形,如同天空中的圆形。
穹丽,形容景色的美丽,如同天空中的景色。
穹石,形容岩石的高大,如同天空中的岩石。
穹玄,形容事物的神秘,如同天空中的玄奥。
穹笼,形容笼子的高大,如同天空中的笼子。
穹龟,形容乌龟的高大,如同天空中的乌龟。
穹阊,古代指宫门,象征着天空中的门。
穹圆,形容物体的圆形,如同天空中的圆形。
穹旻,形容天空的广阔,如同天空中的广阔。
穹林,形容树林的茂密,如同天空中的树林。
穹壤,形容大地的广阔,如同天空中的广阔。
穹汉,形容银河的广阔,如同天空中的银河。
穹阶,形容台阶的高大,如同天空中的台阶。
穹环,形容环形结构,如同天空中的环形。
穹宫,形容宫殿的壮丽,如同天空中的宫殿。
穹极,形容事物的尽头,如同天空中的尽头。
穹祇,形容神祇的高大,如同天空中的神祇。
穹崇,形容事物的崇高,如同天空中的崇高。
穹碑,形容石碑的高大,如同天空中的石碑。
穹古,形容古代的悠久,如同天空中的悠久。
穹墉,形容城墙的高大,如同天空中的城墙。
穹仓,形容仓库的高大,如同天空中的仓库。
穹门,形容大门的高大,如同天空中的大门。
穹庭,形容庭院的壮丽,如同天空中的庭院。
穹桑,形容桑树的高大,如同天空中的桑树。
穹帐,形容帐篷的高大,如同天空中的帐篷。
穹天,形容天空的广阔,如同天空中的广阔。
穹嵌,形容嵌入的物体,如同天空中的嵌入物。
穹官,形容官员的崇高,如同天空中的崇高。
穹灵,形容灵性的高大,如同天空中的灵性。
穹元,形容元气的广阔,如同天空中的广阔。
穹居,形容居住的广阔,如同天空中的广阔。
穹鞠,形容鞠躬的崇高,如同天空中的崇高。
穹窿顶,形容穹顶的高大,如同天空中的穹顶。
穹天说,形容关于天空的理论,如同天空中的理论。
穹窿处是什么位置
穹窿处,位于天空的正中心,是天球上的一个概念点,而非物理位置。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天空被想象成一个无限延伸的球形空间,而穹窿处正是我们所见的这个球面的正中点。这一概念源于人类的视线限制,而非实际存在的天体。
在古代文化中,穹窿处被认为是一个神圣之地,是天神居住之所,承载着神秘与崇高的象征意义。古人仰望星空,想象着天神居住在穹窿处,那里充满了未知和敬畏。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天文学家赋予了穹窿处新的意义。他们认为,穹窿处是进行天文观测和星空摄影的理想位置,可以避免地面上的光线干扰,提供一个更加清晰的观测视角。
穹窿处的概念不仅在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现代天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还是现代的科学探索,穹窿处都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神话与现实的桥梁。在星空的广阔画卷中,穹窿处不仅是视觉上的中心,更是心灵上的归宿。
在星空观测中,选择穹窿处作为观测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大气干扰,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观测结果。现代天文学家利用先进的观测设备,从穹窿处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揭开一个又一个天体的面纱。无论是遥远的星系,还是近在咫尺的行星,都在穹窿处这个理想位置下,展现出它们独特的魅力。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学探索,穹窿处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它不仅仅是一个天空中的点,更是一种文化和科学的象征。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穹窿处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但其神秘与崇高的意义依然历久弥新。
弓上可以写什么字
弓上加上一个字,可以是“穹”,这个字象征着天空的广阔与深邃,仿佛能够包容一切。它不仅是一个字,更是一种哲学的表达,代表着人类对天空无尽的向往与敬畏。
“穹”字可以组成许多富有诗意的词语,如“穹顶”、“苍穹”、“穹窿”和“穹庐”。其中,“穹顶”常用于描述建筑物的顶部,如教堂或古建筑的天花板,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界定,更是精神和信仰的象征。在文学作品中,穹顶往往被赋予了神秘和神圣的色彩,能够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苍穹”则是对天空的更深层次的描绘,它不仅仅指代蓝蓝的天空,更包含了宇宙的浩渺与深邃。在不同的语境下,“苍穹”可以用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也可以用来描绘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向往。比如,当人们仰望苍穹时,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同时也激发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穹窿”则指的是顶部呈圆拱形的空间,常用于描述自然界的洞穴或人造建筑中的拱顶。它不仅是一个物理上的结构,更是一种美学上的追求,象征着力量与稳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穹窿承载着不同的意义,有的象征着庇护与安全,有的则象征着神圣与庄严。
“穹庐”则是对蒙古包等圆形帐篷的称呼,它不仅是一种居住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穹庐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了游牧民族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他们对自由和自然的热爱。
通过这些词语的运用,我们可以感受到“穹”字所承载的丰富意象和深远意义,它不仅描绘了天空的广阔与深邃,更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宇宙和自我认知的不断探索。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什么意识
是道家创使人老子提出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的法则,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所谓“法”,可作为动词,是效法、学习的意思。如何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从古至今,有多少人都作过阐述和解释,但所站角度各有不同,理解也可有所说,但真正从人体生命科学研究和修真实践学方面来说,还没有人对它进行解析过。从修真的角度去理解,玄灵修真理法学认为,这四句话所阐述的真义,是修炼的四大复返先天的过程和阶段,直接言明了人如何回归自然,如何天人合一,以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后天复返先天自然大道的修证法则。这个先天大法理论体系可贯通为:“我法母,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这五大阶段。如果从功内解析,也可以把它称为:“我法于母,人法于地,神法于天,仙法于道,圣法于自然。”这就更详细、更准确地说明了修炼的层次和等级的差异,更完整地描述了由后天返先天、由低层向高层的人天合一境界迈进的过程。
在没有进入“人法地”阶段之前,必须有一个“我法于母”的过程。人体是由父母精血而成的后天之躯,从父母身上获得先天真一之炁,全息性地继承了父母系中隐显生理组织结构遗传的基因信息,经过母亲十月怀胎,降生落地,来到人世间。得到母乳的哺育,完成了由婴儿、孩童、少年至青年的发育成长过程。可以说人身的一切都是父母所给,由父母之情所生,由父母养育而成长。正如空净师所云:“父母一念人成形,菩提原是觉有情。悟彻人根证大道,宏志方能登云城。”人降生之后,已由先天转为后天,尘世的繁劳,欲心妄念的损耗,使婴幼时期的先天状况逐渐消失。中年之后,先天真炁已变得残缺不全。人体生命要复还先天,只有通过修炼,夺取先天真一之炁,使生命质量逐渐复返到娘未生前的婴儿先天状态。
修炼“我法于母”,要在修心养性、摄身养生等方面,效法母性的仁善慈爱之心。母爱是伟大的善德,要像母***护子女一样去爱护天下众生,爱一切万物,做一个真正的善人、仁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修炼者本应继承父母仁善之心,不断克服人心之私,完成后天主观意识的改造,在三元回归和三源再造领域,完成“法于母”的过程。同时在命体方面,经过修爻补漏,逐步完成生命再造,达到在母腹中的先天乾健状态。
“人法地”,是修真的第二步工程。人如何效法地母呢?大地驮载万物,替我们承担了一切,提供了一切,人体生命的生存,全赖大地来维持。吃的是大地长的,穿的是大地生的,衣食住行所需,无不是得之于大地母亲。可是人类回报给大地的是什么?只不过是污水粪便之类的东西,死后又把又脏又臭的腐烂了的脓血和败坏了的朽骨,埋在它的身上,破坏污染她的躯体。人如此对待大地,而大地毫无怨言,不但生生不息地长养万物,而且还承担了一切万物的罪过。人难道不应该效法大地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吗?
《易经》“坤”卦形容大地的伟大为“直”、为“方”、为“大”。大地永远顺道而行、直道而行,包容一切,不改其德。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大方广佛”。人类效法大地,还要学习地母勤奋不息的精神。地球一刻不停地在运转,只消一分一秒停止运动,人类与万物都将完结。人类效法地球,就应该像《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永远是健在地前进,所以人要效法它的勇往直前的“德行”,像地球母亲那样博大的胸怀,以宽厚的仁爱,赐予人类与万物以生存的环境和养命的条件。人类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地球母亲的恩德大无边。但人类对大地母亲多有不恭,不感地母之恩,破坏地球生态平衡,疯狂掠夺地球资源,残酷地害其生命,这等于挖地母的心。
地道之德,安静而柔和,广博而宽厚,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负载万物,养育群生,劳而不怨。有功而不恃,慈养万物而不图报,地母之德大矣哉。人顶天立地,得天之恩赐而立命,受地母灵气的滋养而立身,人须臾不能离开地母的怀抱。故应效法地母安静之德,修心养性,心无妄念,身不妄动,意不妄思,事不妄为。遵循地道的法则,得地母真静的本体,修身而复命,返归到至柔至静的状态,完成复返先天的第二步功夫。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有山川大海万物,还有肉眼不可见的地脉、南北极中轴脉和地球核心等许多结构,这些结构在人体一一都有对应。因此,人体要复还先天,就必须使体内生理组织结构效法于地球母亲,将经络系统、经脉系统、轴心系统都要修证出来,与地母同质同频,与玄源质性系统同频共振,这样才能超越地球引力的制约,像地球母亲那样,源源不断地从宇宙获取能量。
“人法于地”是一个科学的修炼层次。比如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这与地球情况完全相符。地球以水养育着群生和万物,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内的体液就是一种水的特性,是人体生命的重要质元物资。由此可知,修炼“人法地”的科学性是非常完整的。如何法于地?首先要修“十二经络”,其次要修“八脉道”,这样就可以从生理组织结构上,完成“人法地”这个层次的先天变化过程。
地法天,在完成“人法于地”层次后,如何使体内之气上升到光?如何在信号源、能量源上得到玄源系统的帮助?这是修真进入另一个层次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功法的修炼者,无论其体内之光有多高,也很难超越地球引力的制约,只有达到“人法于天”(神法于天)的层次后,通过自己的性体才能实现这种超越。通过性体的正修,心的正修,不离正道正法之轨,方可进入天(仙)道层次修证,最终取得正果,登上大成彼岸。
“人法天”(神法于天)、“人法道(仙法于道)”、“人法自然”(圣法于自然),这三个层次都是先天中之先天,是人体生命中三元返归和三源再造,复返高级层次的先天,通过性命双修,实现形神俱妙,达到人体小宇宙内环境与大宇宙外环境的相应相合,进而达到更高的佛道圣层次,终而达到人与自然大道完全相融相合的佳境。当修证者完成“人法天”阶段的修证任务,以天为母,实现“人法天”也就是“我道法天”。
“天”有两重含义。对内指人体这一先天小宇宙,对外指天体大宇宙空间不同层次的天。这个天是指真先天,高层次的先天。对修真者而言,是指通过各层次的后天复返先天的修证,各层次修真生理组织,已经实现了第一层次的回复先天。十二经络通畅无阻,八大脉道皆流注无滞,七丹脉线成功了四脉。在第二层次返归先天中,已经内成外就,可以进入“我道法天”,天人合一育仙胎的修证。内外先天已经同频共率,已经摸到了天的脉博。我心合天心,脉律同运行。
“人法天”是法于宇宙的第二层先天阶段。天的范畴,有可见的太阳系与银河系这一时空空间,还有不可见的更大范畴的星系天系统。修真者在完成修心炼己、断魔归本,达到无尘无浊,识意与神意基本合一成“圭”字,心性清静,就必须进入“法天”这一层次,修证太阳系之天心,使内道场的太阳系之心与外空间太阳系的太阳、月亮的场性三元相合,使人身的显隐生理组织结构与太阳系相合相应。
完成这一层次的天心修证后,还要上升到更大范畴天的核心层次,即通过初级天盘法的修炼,使内道场的五行发生根本性转变,继而又进入“混沌道盘”的中心上,三五合一,三心合一,归中一体,整体修证,进行我道法天心层次的修证,继而进入我道法自然层次的修证,内外合一,内外圆融,全息性、整体性地修证“全息轴心”、“全息体心”,使人体小宇宙中慧观与智观的宇心、系心、天心、轴心、形体心、器官核心、细胞核心等等先天后天各层次的心,都能与大宇宙相合相应,同频共振,达到自由王国的圣境。
运用一元四素全息论的象数理气来分析,这一阶段逆修程序的“数”,是由十二至八,再至四,至此已回到三窍中的第一窍。从几何学看,是由体、面、线、点再归于无。返修到此,已经回到了“点”(即窍)上。但从新的层次看,它又是一个新的整“体”。此种“体”的生理组织结构和物质质量,已非经脉层次上的水平,而是进入性命双修、生命再造工程的丹“体”的修炼阶段。但它还只是一个全息性的胚胎,非常稚嫩,尚需置入“天母”的“子宫”中孕育这个天之娇子,这就是“归窍”。这个阶段,修真者以天为慈母,孕育于胞宫,人天合一,得天母日、月、星(含地球)精华的滋养,直至胎圆炁足,瓜熟蒂落,真体成就,与天同体,天人合一。人即是天,天即是人,完成一个全新的天脉窍。
天道浩瀚无际,湛泊不动,施於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天之德轻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虚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时顺序。地法天德,玄黄相抱,阴阳交泰。所以能成就万物之形,实万物之质,都是地道顺乎天道的变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故曰“地法天”。
天法道, 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至虚至妙。天地人万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天若不法道,阴阳便不能升降,变化也不能感应。所以大道流行於三才,变化於阖辟,立万物之性,复万物之命,终万物、始万物者,都是天法道的妙处。故曰“天法道”。
“天法道”阶段,主要是修“理脉窍”。因为道不可言,而言于理。圣人行不言之教,也是以大道之理教化天下。“理”在此处意为先天大道的意思。修证理脉窍,就是一个“天法道”的修证阶段,是在完成“人天合一”修证以后,才能进入的“天人合一”的全真修证过程。
天以道为母,从道中获能而生存。修真者若能像“天母”一样,独立于道境之中,再以道为母,实现“我道法道”的实践,进入第三层次返先天的修证。以道为母,胎儿在道母腹中已为先天,再以道脉线为脐带,从道母体中获能,发育成长。道脉是道胎的脐带,分为脐静脉和脐动脉,组成“道胎”体内的胎血循环系统。内外皆备,道母的“血”便会源源不断的注入胎内,“道子”自可育成。
修道脉是人体小宇宙与天体大宇宙相互连结、沟通的纽带与桥梁,是人体培育大还丹、孕育道胎的第三个层次的返先天过程。内道脉与外道脉,都是这个阶段的生理组织结构。这种道脉,有脉亦无脉,无脉实有脉。这两重脉的修证,并非人力所能为,全凭玄德三千,师助神修,泯识慧智,无为大定,才能修证成功。修理脉窍,就是修真者德志同天性,定慧入仙妙,修为精进,性命双修,两者相辅相成,形与质同步地向逆返先天方向变化,而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先天境界。理脉窍之理言于天道,其实也是身中之道,己身之形与性已进入道境,身道一体,同质同频。
这个阶段的修证是天人合一成真的修持阶段。以数分析,理脉窍是仙道层次的“真一”,道是“一”,“窍”是一;道是点,窍也是点。进入这个阶段修证,身、心、法于道而合道,孕于天而生于道。至此我就是“真一”,我就是圆融之“点”。育于道母之仙胞,生于真道之境,长于大道环境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均在此一之中。越接近大自然运动的核心,越好像静止一样。譬如一个旋转中的圆形,越接近圆周的地方,运动的幅度越大,而接近圆心的地方,运动的路线越小,而圆心在旋转的时候,完全不离原地,看起来不动,其实它是整个圆转动的核心,是力量的源泉,是一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更为雄浑无迹的运动境界,实是一种自然法则的功能。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道的力量,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生天生地,鬼神帝圣,都是由道的自然功能所分化,没有任何人为的因素。道就是一种自然力量的运化,它既没有为什么,也不是为了什么,本来就是这样,原本未动,无元无终,无前无后,无生无灭;而由这个无生无灭中,本然创造了宇宙天地和万有生命,形成了生生灭灭的自然现象,产生了时间、空间前前后后的无意识的意识。
“自然”这个名词,佛家称它为“法尔如是”,也就是宇宙之本源,就是无假运用,无假作为,无一法可增,无一法可减。道之性本自然。道生男女,而男女有人伦自然之妙。道生万物,而万物有自然群分之妙。道生五行,五行有曲直从革自然之妙。月有自然之明,日有自然之照。大道运化天地万物,无不是遵行自然法则的规律,无不是得自然本源之功,又无不是返归于本根。故曰“道法自然”。
修证“道法自然”的过程,就是一个法自然的清静无为,无论修证炼功,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只须让一切自然地运变流行,自然的静,不假造作,自由自在,那就对了,又何必头上安头,作茧自缚呢?东汉魏伯阳真人名著、被称为千古丹经王的《参同契》,所论述的修道原理和过程,虽然复杂而奥妙,但仍不外乎“道法自然”的大法则。
“道法自然”就是一个大解脱、大自在,破零壁,真无极,碎虚空的修证层次。从前师尊们在言到这一层次法于自然的修证时,都是以“不可名状”而结束,谓之“道不可言”而无言矣。修者若不能直识本来,看透自然本源的“法尔如是”,即是坐破蒲团,也还是有家归不得的游子。
道法自然的修证,主要是混沌窍的修证,是“道中修道”,是道的更高层次的继续修证。前一个道字可名为“真道”,后一个道字可名为“混沌道”。前面所言的天脉窍已进入道的范畴,而理脉窍和混沌窍已处在道中,向更高道境的迈进。这三窍基本上是一窍。就数理而言,向上还有更多的层次。“天地本无根”,故只能“言尽于此”。
道是以自然为慈母,从自然中获能而存在。当修者进入道境后,也就具备了与道母相似的功能,实现第四个返先天“我道法自然”层次的修证。自然就是心,是核心,道法于心,“象由心生”,自然之道能化生万物,万物皆有道,这个道即由“心”而生。以自然为母,法于自然,也必须修证相应的修真生理组织,才能获能而成长。这种获能方法,由于已经返归在道中,复归于一中,所以以理窍、混沌窍为核心,唯心是道。在核心中获能是全息性的,这种“全息裂映式”的物质能量极高,故有碎虚空、破零壁,破零同光,混沌一片,复归自然之说。《玄机心镜注》中说:“……成高真之时,功用既至,必先光含影藏,是骨肉都融,神凝形中,名曰天光内烛,此即纯阳神气含身,自然无影……”
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前,已经通过自身修证,在内观、微观中认识了“生物原子核”,实践了人体核生理学,并且取得了大量成功的经验。这些实践远远超越于现代核物理学。其中生理原子核、中子核的分解和生理核聚合,是现代科学所望尘莫及的。同时先辈们在慧观、宏观、宇观中,认识了宇宙的本“源”,实践了不用“飞船”的宇宙星际旅行,并且进入宇宙核心进行研究。道家认为“象由心生”,唯心生万象。这个心就是“一”,就是“道”,就是自然本源。万物如能得此“一”,归于本源,形性合一,则会宇宙升平,世界大同矣。
道家学说自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由内至外,由根到末,由隐至显,由核心到万象,象数理气,整体包容于一真。修真者以此理逆修,归一返心,回归自然真境,既完整又科学,只可惜现代科学暂时尚未全部揭示而已。质心为万物之本,万物产生的条件,是以质心的确立为前提的,自然界的物质都是以质心为轴,以心的凝聚力为基础,这个心就是自然的核心。比如几何学中的画圆,是以中间圆心为依托。如果没有这个轴心的吸引运动,圆规就会作无序运动或直线运动,难以划出圆来。所以道家特别强调核心对万物的决定意义和主宰作用。
又如道家学说中的古河图和洛书,它们的核心都是“五”,这个“五”有多层含义,但它的根本点,就在中心那一点,那就是核心。修真学将此“五”称为“吾”,也就是“我”的意思,也就是真意之“心”。此心是一切形物的本体来源,离开此“五”这个核心,一切物质就无从谈起,所以说“五”这个核心是无中生有的本源。这个五以外的圆形分布,都是这个心与形体的和谐统一体,心形合一,才构成了这个万象万类的物质世界。
修真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后天复返于先天这一点中,层层先天的返修复归,最终归于混沌,归于一中,并且在一中、在混沌中极化、核化、心化,继续逆化由太始至太素,由太素至太初,由太初至太易,由太易而归于太虚。最后达成浑圆一体,聚散自然,聚则成形,散则成炁的最高自然之境。
后穹窿是什么意思?
穹窿一词比较陈旧,现在一般用天穹、天幕等词来代替。天穹是指蓝色天空形成的穹顶,天幕是指浩瀚无垠的星空形成的幕布。二者形成了一个辽阔的天空世界,给人一种壮丽而神秘的感觉。
在古代画家的作品中,穹窿常常出现在仙境、神话和宫殿等场景里。这种场景常常有美丽的宫殿、灿烂的星空、神仙和天使居住在其中,形象典雅、寓意深刻。穹窿成为了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代表着理想化的美好世界。
今天,我们已经对天穹和天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通过天文观测知道了空气的厚度和组成,了解了天体的运动规律和互相影响。我们也破除了一些神秘浪漫的幻想,但天穹和天幕依然是令人感到震撼和神秘的宇宙壮观景象,也让我们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探索之心。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