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巾失念之谜:探寻古代失传的神秘面纱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14日 05:11 29 孔一硕


中国十大未解之迷

一,千古遗恨《兰亭序》

《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是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失传千年,让人怀念!史书记载,在唐太宗遗诏中,明确要求《兰亭序》陪葬。换句话说,这件宝贝应在昭陵。五代温

韬灭绝人性,已将昭陵挖掘一空,发现钟繇和王羲之书法真迹,让其流传于世,并未提到《兰亭序》,致使成为无头公案。有人说,《兰亭序》还在昭陵,可能藏在

更为隐秘之处,温韬形迹匆匆,并未发现真迹;有人说,《兰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酷爱字画,更何况,民间早有《兰亭序》陪葬乾陵一说。乾陵尚未被

盗,一切只能成为雾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开启,必将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二,战国和氏璧流向何方?

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归

赵”更传为千古佳话!和氏璧流向何方?众说纷纭,唯一肯定的是,这块宝玉尚在人间,因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一般火无法焚化。秦灭六国,嬴政终获至宝。

有人说,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传世玉玺,历经刘邦、王莽、司马炎之手,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

从此下落不明。按理说,真金不怕火炼,石敬瑭应是得到宝物,极有可能与石敬瑭陪葬;有人说,和氏璧被作为陪葬品埋在秦陵,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于世。如

果真是这样,将来发觉秦陵地宫,和氏璧必将重见天日,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宝物风采。

三,明朝《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

《永乐大典》,算得上千古奇书!据说有三千人参与

编纂,历时三年,全书两万两千卷,明成祖甚是满意,亲自作序赐名。令人遗憾的是,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为公案。一种说法认为,明

英宗将此书殉葬于永陵,明朝有殉葬书籍传统,从明英宗酷爱大典来看,极有可能“生死相连”;另一种说法认为,正本毁于明亡之际,文渊阁失火,正本可能毁于

一旦。由于史籍没有记载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来只能借助考古发现。

四,西周“九鼎”遗失古今憾

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相传夏启收集珍

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

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

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

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五,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

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么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

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有人说,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

并未销毁,十二铜人是秦始皇最爱之物,在陵墓营造好后,随同其它珠宝一起陪葬。由于一些技术因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铜人下落,至今无人能说

清楚。

六,青铜剑千年不锈之谜

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二十世

纪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同兵马俑一道,同时出土一批青铜剑,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地下沉睡两千多年,光亮如新,锋利无比。无独有偶,考古队在挖

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一把越王勾践剑,做工精细,削铁如泥,两大考古发现立即传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迹还在后面,经过科研人员检测,宝剑锋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此为千年不锈之故。这一发现轰动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众所周

知,铬是一种稀有金属,熔点高达4000摄氏度,提取甚为不易。现代科学发明,竟然出现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前?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手中之剑,竟然是现代科

学结晶?层层谜团,孰是孰非,只能成为千古之谜。

七,古墓“长明灯”不熄之谜

古墓“长明灯”,最早见于神话传说,据说不熄之火

是天宫之火,是普罗木修斯把它偷偷带回人间。在世界各地,盗墓者费尽心机,到古墓窃取珠宝,古墓往往与世隔绝,宝物历经千年,依然完好如初。按照常理,古墓终年不见天日,本应伸手不见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顶挂着“长明灯”,阴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神奇之灯,为何长明千年不灭?为何无氧依然燃烧?

能量从何而来?若是油灯,千年不灭,燃料如何供给?显然不是人力所为;若是电灯,灯碗液体可能是用来导电之汞,问题是电能如何产生?难道某个角落有发电装

置?要做到如此一劳永逸发电,必须太阳能发电方可。凡此种种,只是凭空臆测,真相到底如何?还需科学验证。

八,《洛神赋》到底为谁而作?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采见长,除七步诗之外,

首推《洛神赋》有名。在《洛神赋》中,曹植所写洛水女神到底是谁?成为历史难以破解之谜!一种推测是甄后,曹丕之妃。作为小叔子,竟然爱上亲嫂,就兄弟而言,为其不义;就君臣而言,为其不忠,成何体统?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公然就指甄后,李商隐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诗句,乱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来,招来文人骂声一片;另一种推测是,曹植塑造一个洛神形象,美丽痴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无力回天之境。如果不是感甄所作,那么曹植为何要写《洛神赋》?如果说是寄托君臣之道,作为政治上屡次受兄迫害,怎么会产生洛神女子那般真情?似乎亦不可能,所有一切,只能成为历史悬疑。

九,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

树碑立传,自古就是惯例,但武则天是一例外!武则

天为何要立无字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为了夸耀自己,显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达;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有自知之明,是聪明

举动,“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左右为难,想到死后与高宗合葬,不论自称皇帝还是皇后,都是很难落笔,所以干脆“一字不名”,让

后人盖棺定论。武则天立“无字碑”为后世出了难解之谜,有碑无文,不如说无文胜有文,成为趣谈。

十,太平天国宝藏在哪里?

太平天国失败令人叹息,太平天国巨额珠宝失踪同样令人遗憾。天京失陷,全军覆没,大批珠宝从人间蒸发。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更多财物被藏地下。李秀成被擒后,曾国藩威逼利诱,多次追问金银所在,这也是忠王被

处死较晚之故。威武不能屈,忠王倒也忠诚,始终未曾吐露珠宝下落。有人甚至将天王府后花园湖水放干,掘地三尺,结果一无所获。如此窖藏珠宝,甚吊世人胃

口,对于宝藏追踪,始终没个消停!下落如何?各种版本,各执一词,依然一团迷雾。秦始皇身后留下的9大谜案公元前259年中国农历正月,一个长相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邯郸降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创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里他是中国的拿破仑。他13岁就继承了秦国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开始了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他,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最后一个诸侯国,俘虏了齐王建,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接着他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他50岁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境),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家喻户哓的秦始皇,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万世皇帝梦也就破灭了。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不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过引人注目,连座落在骊山脚下的始皇陵也因众多未解谜团而倍受关注。

一、巨大陵寝神秘莫测

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160个字的记录。《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本测量的高度为43米。笔者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55.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园工程也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候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赵世家》)。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园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还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这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经过数10万人9年多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工作。尽管陵墓工程历时三十七八年之久,整个工程最后仍然没有竣工。当年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千米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秦二世这位未经风雨考验的新皇帝惊惶失措,情急之下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了“为之奈何”的哀求。一阵沉寂之后,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惊魂未定的二世皇帝当即迎合,拍板决定由章邯直接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设计者不仅精心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

秦始皇陵园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尤其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壮观。

几千年过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当年那长达10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陵寝建筑群遗址,规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侧、内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一处地面建筑群。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基址来看似为饲官建筑。饲官建筑遗址的南北两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当年无论是打井的农民还是参与勘探试掘的考古人员谁也想不到兵马俑坑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当一号俑坑全面勘探试掘不久,又在一号坑北侧20米处发现二号兵马俑坑、三号兵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单就兵马俑陪葬坑而言,它占地达20,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马8,000余件,青铜兵器数十万件。这件规模宏大的陪葬坑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陵寝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后20余年来秦始皇陵园考古发现接连不断,陵园东侧发现了百余座马厩陪葬坑,17座陪葬墓。陵园西侧发现了31座珍禽异兽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马厩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10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木车马则位于地宫之西,原封土之下。近年来又在始皇陵北发现了一座较大的动物陪葬坑,在东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了铠甲坑、百戏俑坑……

陵园地上地下精心设计、安置的这一切不正是一个理想的地下王国吗?

二、幽深地宫谜团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作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路胖玫摹V邢勖趴赡苁呛嵯蛳馇对诹奖诘募胁壑校

且坏牢薹 舻拇笫 拧D谙勖趴赡苡胫邢勖畔嗨啤H 老勖藕芸赡茉谝惶踔毕呱稀?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六: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谜团七: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

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八:自动发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谜团九:秦始皇遗体完好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

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这样,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九月,尸骨终于运回咸阳发丧。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之冰山一角。随着我国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测技术的实际运用,秦陵地宫终有一天将再次震惊全世界。

参考链接: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_s1R2DbyfBlR7XveLlwTXe69Teg6vn0_8zkPK_MoRFCJzlRkrufZcp_HWB6xGjIcVjVei6sP9_h6Iso8BivKIq

关于中国考古的书籍

一,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古墓、珠宝、古尸、陪葬 ,神秘的面纱背后是璀璨的古代文明。。。。。。

1、《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个兵马俑发现,发

掘的详细经过。。。。。。

2、《寻找北京人:“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掘出来的“中国北京猿人”轰动了当时的世界,被誉为“整个地球人类的震撼!”然而。。。。。。

3、《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本书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叙述了南越王墓发现、发掘那曲折而动人的经过,也充分展现了南越王国风起云涌、大喜大悲的历史画面。

4、《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

1928年7月,流氓军阀孙殿英率部,以剿匪及军事演习为名,荷枪实弹进入东陵,用七天七夜的时间,打开乾隆、慈禧两座地宫,劈棺抛尸,将价值连城的旷世珍宝洗劫一空,酿成了中外文明史上惊天动地的大案。 。。。。。。

5、《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

这是一部全景式、多侧面反映新中国以科学考古手段发掘第一座帝王墓葬--明定陵的长篇纪实文学。

6、《万世法门:法门寺地宫佛骨再世之谜(修订本)》

位于陕西扶风县的千年古刹法门寺宝塔,在一个风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员无意间在塔下发现了秘密玄宫,这便是埋葬着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国无数珍宝并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门寺地宫。本书从不同侧面,披露这座迷宫的发现、发掘经过,以及佛祖真身舍利东来中国的秘密过程,为中国历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

二,《天国的灵光:佛像》

本书是走进珍宝世界系列图中的一册,全书以大量精美的照片介绍了汉、十六国时期至元、明、清代2000多年间的丰富多彩,造型各异的佛像,每件佛像均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及多篇局部放大照片,便对读者的欣赏。全书印刷精美,图文并茂,既具收藏性又具有知识性及鉴欣赏性,是文物爱好者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三,《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精)》

本书是关于李宪夫妇葬墓的发掘报告。本书记录了该墓的墓葬形制、葬具、墓内装饰壁画以及种类繁多的随葬品,其中有陶瓷器、铜、银、玉、玻璃料器等妈妈,这些都为唐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四,《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序 我们的心愿引子壹 汉兵马俑坑的发现贰 发掘清理兵马俑叁 寻找兵马俑陪葬坑的主墓肆 陵墓的初探、试掘到正式批准发掘伍 内外墓道发掘告捷陆 会战主墓室柒 清理的珍贵文物捌 解答楚王陵墓的两个问题后记

五,《中国(世界)历史未解之谜》&《中国(世界)考古未解之谜》

六,《帝国的辉煌》

本书是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及秦文化的考古科普图书。秦始皇陵与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了秦国历史以及秦所创造的

七,《定格历史(隐藏于古墓中的奥秘)》

八,《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九,《走进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记》

继发现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之后本书纪之初,在成都平原又传来了令人再次震惊的考古大发现: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国邑遗址,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骇然现世……考古工作者将此遗址命名为“金沙村遗址”。

本书作者亲自参与了金沙村遗址的发掘工作,他们以如花的妙笔,将田野考古和丰富的知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融为一体,撰写了这本书。 作者将带你一起穿越数千年时光隧道,走进古蜀都金沙村,去体会古蜀人的社会生活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

本书集中展示了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问世3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

十一,《西藏考古与艺术》

找寻失落的文化——西部西藏前佛教时期重要考古遗迹调查报告(1992-2002)札达盆地岩画的发现及对西藏岩画的几点认识丁冬:西藏西部一处前佛教时期居住遗址的发? 西藏西部陶器制作工艺的观察和初步研究 De-ga g.yu-tshal(榆林窟)之会盟寺的比定图像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松赞干布塑像的再观察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

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俗称“北京人”)遗址发掘与研究,是世界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重大事件之一。此遗址被列入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中国境内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眼前的这本小册子,作者尽力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这一段牵涉众多学科和专业性很强的历史,融会了国内外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写成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十三,《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

这是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的随笔集,收录其80及90年代所写书序、讲演稿、报刊文字及访谈记录。内容涉及考古人类学研究理论与发展,学者介绍,学界轶闻掌故、考古时事及对学术的前瞻。以随笔的形式,读者不仅可了解张光直学术上的直知灼见,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诙谐、宽容、乐观、热富有社会使命感的尊长。这是“张光直作品系列”中的一本。

十四,《秦公帝王陵》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秦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专著。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获取了充足、完备、翔实的一手资料,详细介绍了秦陵四大陵区即西垂陵区、雍城陵区、栎阳陵区和咸阳陵区的陵墓、陵园、陵寝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情况。特别是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陵,其规模之大在世界帝王陵中也属罕见。秦始皇皇陵的考古发现,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十五,《趣味考古》

本书包括趣探事源,趣谈考古,趣觅古迹,趣话文物几个篇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考古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探究了考古中的来龙去脉之谜。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国卷·彩图版》

本书作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丛书的一种,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考古。编者在参考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考古者、考古过程、考古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考古探索过程中难以言表的身心体验。

红山玉器图鉴

·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

·走进汉画

·宜德彝器图谱

·清代地方私帖图录-甲种本之二十

·戴志强钱币学文集-甲种本之十七

·中国传统漆器/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

·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纪念广西考古七十周年专集

·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三卷)

·中国考古学(第5卷)=Chinese Archaeology

·古墓--雅俗中国丛书

·走进考古现场

·南宋官窑与哥窑(杭州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宋元青白瓷鉴藏

·国宝

·中国寻宝地图

·国宝沉浮录

·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三编)上下

·考古探险·古代王朝的历史踪迹

·考古探险·绝境之地的神奇故事

·考古探险·记录神秘的历史碎片

·考古探险·再现历史的神秘辉煌

·考古探险·医病史中的生死轮回

·再现昔日的文明:东方大港宁波考古研究

·鉴识古印

·唐代墓室壁画研究

·明清床榻

·盈握珍玩

·木样年华(中国古代家具)

·皇室文玩珍藏

·让你价值连城(收藏家发迹的秘密)

·洛阳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

·洛阳考古集成(夏商周卷)

·簠斋金文化

·音乐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簠斋金文题识

·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

·昭陵唐墓壁画

·龙山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胡汉之间:“丝周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

·文物鉴定与研究

·科技考古(第一辑)

·西汉孤魂:马王堆汉墓发掘之谜

·古玩谈旧闻--文玩鉴赏丛书

·龙骨坡(200万年前的山寨(彩色版))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

·东方考古(第1集)

·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

·翡翠首饰价值考成(上、下册)

·中国陶瓷史

·中国文物年鉴.2005

·巴东罗坪

·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中国民间人物

·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中国民间人物

·冶山存稿(南京文物考古论丛)

·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究-原匈奴、匈奴

·古今神秘现象全纪录--考古篇

·中国考古学通论(修订本)

·最新田野报告:考古(《纽约时报》科学版)

·大考古(考古·文明·思想)

·中国考古未解之迷

·世界考古未解之谜:彩图版

·中国考古地图

·世界考古大探索(世界悬疑与文明大探索)珍藏版(4)

·火坛与祭司鸟神--中国古代祆教美术考古手记(紫禁书系)

·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中国考古学(走向与推进文明的历程)

·古代玉器通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天文考古通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沙漠考古通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古代铜鼓通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世界考古奇案(探索未知世界系列丛书)

·考古学、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百科系列)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考古学论文集(上,下)

·龙骨坡----200万年前的山寨[双色版]

·新石器时代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上、下册)

·探索· 考古发现

·考古的历史--彩色人文历史

·世界著名考古发现探秘(少年的文化之旅)/少年博览丛书

·青桐王都-----殷墟考古大发现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上、下册)

·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

·考古学:追寻人类遗失的过去(插图本)

·中国考古未解之谜--彩色未解之谜系列

·考古的故事 (世界卷)

·沉舰--3000年海战史的考古之旅

·吴城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吴城文化研究(考古新视野丛书)

·古代漆器(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宋元明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帛画(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屈家岭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红山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马王堆汉墓(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石窟(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服饰(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裴李岗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秦兵马俑坑(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城市(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隋唐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玺印(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秦汉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曾侯乙墓(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农业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夏商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第一辑(8本套装)

·古代岩画(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滇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秦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旧石器时代考古(二十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楚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广州南越王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中国重大考古发掘手记--秦兵马俑

·(正背翻)中国 世界考古未解之谜

·语石 语石与同评-考古学专刊丙种第四号

·青藏铁路西藏段田野考古报告(西藏高原田野考古系列丛书)

·揭阳考古(2003-2005)

·郑州宋金壁画墓(中国·郑州考古)

·中国郑州考古四郑州大师姑2002--2003

·清江考古(长阳地区考古发掘报告)(精)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精)--中国文库

·中国考古学----走进历史真实之道(中国文库)

·中国化石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1901--2000(东北地区卷)

·2003年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原考古大发现3楚墓疑云

·中原考古大发现1叩醒商城

·中原考古大发现2殷墟之谜

·中原考古大发现4龙门佛光

·中国考古探秘-风雪定陵(插图版)

·中国考古(英文)

·美术考古学导论(刘凤君)

·中国考古学史 (插图珍藏本)

·考古学读本

·考古学读本

·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考古学读本

·中国名砚揽胜

·考古探险·古代王朝的历史踪迹

·考古探险·绝境之地的神奇故事

·考古探险·记录神秘的历史碎片

·考古探险·再现历史的神秘辉煌

·考古探险·医病史中的生死轮回

·金沙:21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

·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

·民国交通联运图印花税票(附数据库光盘)

·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考古学理论导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译丛

·理论考古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译丛

·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

·华南考古(1)

·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二卷)

·吴城--1973~2002年考古发掘报告

·中国名窑地图

·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

·东方考古(第1集)

·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

·枣林岗与堆金台(荆江大堤荆州马山段考古发掘报告)

·西拉姆讲述考古的故事(上下)

·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

·高句丽遗迹(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渤海遗迹(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魏晋南北朝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敦煌吐鲁番文献(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石刻(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简牍/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青铜王都(殷墟考古大发现)/古代文明探索之旅丛书

·2002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考古新视野丛书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张宏彦著)

·闽宁村西夏墓地(精)/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丛刊

·闽侯昙石山遗址第八次发掘报告(精)/福建文物考古报告

·文字考古(1)(精)

·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张昌倬主编)专升本)

·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古代文明探索之旅丛书

·美术与考古(上下册)--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13

·许昌漯河钱币发现与研究

·临海文物志

·上海文博论丛·第13辑

·汉长安城武库

·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1)

·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

·中国考古未解之谜世界考古未解之谜/彩色未解之谜丛书

·中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00年卷)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

·白玉鉴赏

·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

·中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0年卷)

·中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00年卷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卷)

·潜江龙湾:1987-2001年龙湾遗址发掘报告 上下

·文物学

·明清青花瓷画鉴赏

·古玩指南:铜器

·古玩指南:玉器·镶嵌

·马王堆汉墓探秘

·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河南卷

·隋代虞弘墓

·北齐徐显秀墓

·面向大地的求索(20世纪的中国考古学)

·敦煌考古漫记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

·大地湾考古研究文集

·厦门考古与文物(第二辑)--厦门文化丛书

·真如集:浙江考古学会学术论文集

·揭阳考古 (2003-2005)

·名家收藏趣谈

·枣林岗与堆金台--荆江大堤荆州马山段考古

·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

·陶瓷器玩藏文图--精致生活丛书

·枣林岗与堆金台--荆江大提马山段考古发掘报告

·神木新华

·清代御窑瓷器

·旅游文物鉴赏

·铢积寸累:广州考古十年出土文物选萃

·清三代青花盖罐

·西湖名人墓葬(西湖全书)

·钧台窑发现与探索

·中国考古学(英文版 全四册)

·来自地下的声音:中国历史考古大发现

·沙漠考古

·华夏神都:全方位揭迷三星堆文明

·守望砚田

·故宫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集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共二册

·陶白捐赠文物选集

·原州古墓集成

·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八卷

·文博丛谈

·捐献铭记

·汉英文物考古词汇

·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文物精品集

·中国陶瓷简史:英文

·Pediatric Anesthesia Handbook

·揭阳考古(2003-2005)

·河南旧石器考古与第四纪研究论文集

·文物精华

·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

·考古大悬疑

·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 全三册)

·美洲考古大发现:被征服者扼杀的文明

·中国历史考古大发现:来自地下的声音

·西亚北非考古大发现:打开历史之门

·古希腊罗马考古大发现:欧洲文明之源

·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文明的曙光

·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

·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彩塑保护

·安阳殷墟出土玉器

·考古大悬疑(发现·探索丛书(经典版))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社科文献精品译库

·长清西汉济北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宋元明考古(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两周考古(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帛书(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灿烂佛宫(敦煌莫高窟考古大发现)(古代文明探索之旅)

·屈家岭文化(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大汶口文化(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马王堆汉墓(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美术与考古(上下)(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

·晚清民国瓷器

·西域考古图记

·南通博物苑文物精华

·昙石山文化研究

·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

·希腊艺术与考古学

·夏商周历史与考古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

·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

·中日两国考古学·古代史论文集

·古钱币

·太原隋虞弘墓

·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

·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4辑

·邢台粮库遗址

·襄阳王坡东周秦汉墓

·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

·砚谈/把玩之旅丛书

·西亚考古史(1842--1939)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第七卷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

·中国考古未解之迷:图文版

·昆虫羊甫头墓地

·触摸尘封的历史

·官窑内造款作品集/古玩与收藏丛书

·洛阳王湾--田野考古发掘报告

·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考古卷)

·甲骨文拓片精选:书体分类及临摹指要

·收藏杂学

·考古中国4D

·考古中国3D

·考古中国2D

·考古中国1D

·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巴蜀考古论集

·大家小书·野人献曝

·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

·古代青铜器/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四川历史考古文集

·中国古玉鉴藏

·考古学论文集(外一种)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上.下

·龙泉青瓷赏析

·中国考古学要论

·淘宝上海

·锦灰三堆

·旧都文物略

·古陶珍宝:唐三彩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第十卷 考古论集

·2003成都考古发现

·东方考古(第1集)

·成都考古发现(2002)

·中国史前考古研究论集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第八卷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二)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 第四卷 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语石;语石异同评(考古学专刊)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上)

·人类的十大考古发现

·潜山薛家岗

·中国化石古人类和就石器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1901-2000)·东北地区卷

·探索·考古发现

·湖南考古2002(上下册)

·夏商周文明研究·五 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大彩文库:古砚

·大彩文库:漆器

·大彩文库:清代玉器

·大彩文库:古茶器

·耶稣最后的法老:提示西方文明的真实历史

·天下第一剑:兖州镇水剑纵横谈

·乾陵文化研究(一)

·唐惠庄太子李�墓发掘报告

·闽侯县石山遗址第八次发掘报告

·七星河:三江平原古代遣址调查与勘测报告

·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

·考古学研究(五):庆祝邹衡先生七十五寿辰暨从事考古研究五十年论文集

·郑州文物考古与研究一(上下)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 第二卷 卜辞通纂)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 第五卷 金文丛考)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 第三卷殷契粹编)

·秭归苗评(含光盘)

·郑州大河村(全两册)

·青海岩画:史前艺术中二元对立思维及其观众的研究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10卷

·中国西部考古记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金银器卷

·银器

·新中国股票证图录

·中国粮票目录 2003-2004年版

·中国债券目录 2003-2004年版

·中国旧纸币目录(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 2003-2004年版

·昨日盛宴: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支想衣裳:中国服饰的考古文物研究

·神秘瑰丽:中国古代青铜文化

·混沌初开:中国史前时代文化

·旅游文物艺术/旅游学新视野丛书

·文物鉴定与研究(2)

·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二卷

·曾侯乙墓文物艺术

·安阳文物精华

·雕刻艺术.印钮

·收藏与投资 毛泽东像章目录

·大彩文库:象牙雕刻

·珠宝

·郭店楚墓竹简

·任式楠文集

·2004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大彩文库:青花瓷

·大彩文库:古代铜镜

·考古之谜

·明代磁州窑瓷器

·火坛与祭司鸟神(中国古代袄教美术考古手记)

·任家咀秦墓(精)

·古玩

·历代印学论文选

·红山古玉藏珍

·中国古代器物大词典(兵器、刑具卷)

·观赏石·盆景石·石砚及印章石鉴赏

·先秦两汉考古学论丛

·简牍帛书发现与研究

·慧眼识宝(二)

·慧眼识宝(一)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楚地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二)

·鉴藏如意(保值收藏)

·鉴藏铜墨盒

·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日记考释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学术文库)

·西拉姆讲述考古的故事

·探寻黄河文明

·古蜀王国的艺术星空

·秭归柳林溪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考古学论文集(外一种)上下

·中国音乐考古学

·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

·戏剧与考古

·宋元明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中国考古大发现(上下)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3辑配合国家基本建设专集)(精)

·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玉石之路(遗失在古墓中的历史)

·走进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记

·苏州考古

·考古学研究(五 上下)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第四卷 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商周古文字类纂

·洛阳皂角树--1992~1993年洛阳皂角树二里头文化聚落遗址发掘报告

·隋唐考古

·胶东考古研究文集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7)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8)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6)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5)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10)

·屈家岭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9)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3)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2)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