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靖康之变:北宋覆灭的悲剧与民族耻辱的历史事件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3日 19:37 39 光亮来了


历史上的靖康之耻究竟是怎样的?

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具体情形如下

事件背景与时间

靖康之耻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北宋王朝在宋徽宗时期开始衰落,朝政腐败,农民起义频发,同时东北地区女真族崛起,对北宋构成严重威胁。

事件经过

公元1125年10月,金兵大举进攻北宋。1126年1月,金兵在白河和古北口大败宋军,随后占领燕山府等地。宋徽宗见金兵逼近,宣布退位,传位给太子赵桓。金兵在攻下东京外城后,假称议和退兵,宋钦宗信以为真,派大臣求和。宋钦宗及大臣前往金营求和,被金军俘虏,被迫俯首称臣。

事件结果

金军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押往金国。北宋王朝灭亡,百姓受尽劫难。金人在北宋境内烧杀抢掠,掳掠了大量金银财宝、文物典籍和百姓。

后续影响

宋徽宗在被掳金国八年之后病死在五国城。宋钦宗在被囚禁多年后,于1156年因中风而死。靖康之耻成为南宋名将岳飞等人心中的耻辱,激发了他们的抗金斗志。

历史意义

靖康之耻是北宋王朝灭亡的标志性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它反映了北宋王朝的腐败和衰落,以及女真族的强势崛起。靖康之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

“靖康之耻”到底有多惨?

靖康之耻,这一悲惨历史事件,长久地铭记于人们心中,岳飞的《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深刻烙印。正史对北宋这段屈辱历史记载甚少,仅在野史中有零星提及。

靖康之耻背景:宋徽宗时期,朝廷任用祸国殃民的臣子,导致南宋国势衰落,引发农民起义,虽平叛有功,却未反思原因,继续重用祸首,国内腐败严重。与此同时,北方金国崛起,为共同消灭辽国,金国承诺归还燕云十六州,诱惑宋徽宗,最终与金国结盟,但金国利用联盟,成功攻占辽国,对宋朝造成巨大威胁。

具体过程:1125年,金国以张觉事件为由,开始对宋朝的战争。1126年,金国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俘获徽、钦二帝及大量宫廷成员。徽、钦二帝在长达4个月的艰难迁徙中,被迫脱下龙袍,穿上布衣,忍受饥饿、寒冷、疾病和精神上的屈辱。最终,二帝被囚禁在金国各地,直至客死他乡。

在金国上京举行献俘礼和牵羊礼,徽、钦二帝被迫赤裸上身,披着羊皮,被当作俘虏进行羞辱。金太宗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对二帝进行极尽侮辱。两人最终客死异乡,徽宗死于五国城,钦宗则被金人之马踩踏而死于燕京。

在靖康之耻期间,北宋后妃及女性遭受了极其悲惨的命运,被分批押解到金国都城上京,途中忍饥受冻、遭受身心摧残。她们不仅要面对身体的特殊状况和押解官员的骚扰,还经历了被抢夺、侮辱、死亡的痛苦。最终,多数女性被囚禁在洗衣院等场所,遭受金人帝王的玩弄和侮辱。

靖康之耻对于汉民族而言,是一场深重的灾难,赵宋王朝百年国耻。其影响深远,不仅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痛苦,还促使道学家们强调妇女的贞节观念,影响后世。在金朝灭亡后,南宋联合蒙古灭掉金朝,看似复仇,实则招致蒙古铁骑的南下,最终导致南宋灭亡,汉民族陷入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

靖康之耻提醒我们,国家兴亡在于内部治理与对外政策,同时也警示后世,对于民族尊严与历史耻辱,我们应当铭记,以史为鉴,自省自励。

靖康之耻,究竟耻辱到何种地步?

《永乐大典》记载,靖康之变,我国民族文化一时未能适应竞争,导致宋朝灭亡。吕思勉指出,宋朝的灭亡是我国文化未能迅速转变的后果。游牧民族因掠夺而强盛,文明民族往往被动挨打,如罗马被蛮族征服,中国被五胡、辽、金、元、清征服。宋朝南渡后,军政腐败,人民困苦,士大夫沉溺于享乐。

胡绳提到,金兵南下时,宋兵无力抵抗,金人叹息宋朝无人。靖康之变是中原王朝的皇帝被北方游牧民族俘虏,造成国破家亡的悲剧。"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中的这句话反映了靖康之耻的耻辱程度。靖康之耻被称为中国史上八大耻之一。

靖康之变是宋朝的奇耻大辱,屈辱到何种程度?让我们回顾900年前的那段历史,用史料与数据分析看看,靖康之耻究竟有多耻!

靖康之耻一:北宋赔了多少钱给金国?根据假设,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1672美元,一贯铜钱相当于1149元。靖康二年,金国提出的赔偿要求是一亿两金、十亿两银,按2019年汇率,核算成人民币约为2.2973万亿元人民币。

靖康之耻二:卖妻女还债。靖康元年,金军提出的赔偿要求已经远远超过宋钦宗设立上限的十倍。靖康二年,金军第二次提出赔偿要求,其中包括将皇家女人作价卖给金军,以充金银之数。

靖康之耻三:两位皇帝当了俘虏。金军获得了大量的女人和战争赔偿,开始了大撤离。据《虚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记载,北行的徽、钦二帝逐渐消失在南方人民的视野之外。太上皇宋徽宗表现得大度些,在北迁的路上,他遇到了曾经的辽臣(也是曾经的宋臣)郭药师等人。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最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绍兴二十六年,宋钦宗赵桓和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去比赛马球,耶律延禧被射死,钦宗皇帝从马上摔下,被马乱践而死。赵氏的宗室慢慢融入了金人的血液。原本游牧的金人通过掠夺,完成了向农耕文明的进化。

靖康耻是什么历史事件

靖康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是金朝于北宋宋钦宗靖康二年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

金人在破城之后册张邦昌为帝,建立了傀儡“大楚”。随后金人北撤,掳走徽、钦二帝、赵氏皇族、妃嫔、大臣等三千多人,东京城的公私积蓄也被洗劫一空。靖康之耻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宋王朝的百年国耻,更是汉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

靖康之变导致宋室南迁、北宋灭亡,深沉刺痛汉人的内心。押解至东北的赵宋宗室上千。后来后金满族一大姓伊尔根觉罗氏据《皇朝通志·氏族略·八旗姓》记载又作“宜尔根觉罗”、“民觉罗”或“伊尔根”,满语“民”的意思。其汉姓为“赵”(也有“佟”、“顾”、“伊”、“萨”、“公”、“兆”、“曹”、“包”、“哲”、“席”等)。《黑龙江志稿·氏族》载:“觉罗者,传为宋徽、钦之后。”清代满文创始人噶盖之裔汉姓“赵”,尚书顾八代之裔汉姓“顾”,副都统萨哈岱之裔汉姓“萨”,大学士伊桑阿之裔汉姓“伊”。不排除有满州望族是宋皇室后裔。

中国妇女的节烈论,从“靖康之难”开始被宋代道学家所注重。因为北宋后宫嫔妃、宗室妇女全部被掳往北方为为娼。这个耻辱使道学家们舍弃了北宋时期重生存轻贞节的观念,转而大力提倡妇女舍生命保贞节。由于当时的环境,这种观念也逐渐被士大夫们所接受。到了明清之际,女殉节的贞节牌坊日益增多,在生存与贞节之间,女们只能选择后者。

“靖康耻”之后,中国即耻于议和。明朝的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崇祯帝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卢象升即告诉皇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崇祯只能辨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较后战死沙场,崇祯煤山殉国。明末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

什么叫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耻辱和悲剧事件。它发生在南宋时期,是金国入侵南宋并迫使皇帝赵构禅位,立刘宗敏为帝的历史事件。

公元1127年,金国发动了一场针对宋朝的大规模战争,结果攻克了汴京,迫使南宋的皇帝赵构逃亡至南方,建立了临时政权。金国不断向南扩张,宋朝范围不断缩小,到了公元1129年,金国攻破潭州,并围攻东京(即今日的南京)。在东京面临金国的强大城池攻势下,宋朝官员开始出现不同意见,有些官员希望开城投降,而有些官员则坚决反对。最终,靖康之变爆发,部分宋朝的官员和文化名流发动叛乱,将皇帝赵构软禁,并迫使其自己禅位为太上皇。

在靖康之耻事件中,宋朝不仅失去了大量的领土和人口,而且还受到了持续的压迫和屈辱,直到元朝统治中国后,才恢复过来。这一事件使得中国失去了政治和民族自尊心,直接导致了他们许多后来的历史挑战。靖康之耻成为中国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形象,启示着人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保卫民族独立和生存。

为什么叫“靖康之耻”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靖康元年(1026年)闰十一月三十日黎明,钦宗率大臣多人前往金营,这恰恰中了金人的圈套。钦宗到金营后,金军统帅却不与他相见,只是派人索要降表。钦宗不敢违背,慌忙令人写降表献上。而金人却不满意,并命令须用四六对偶句写降表。

钦宗迫于无奈,说事已至此,其他就不必计较了。大臣孙觌反复斟酌,改易四遍,方才令金人满意。降表大意不过就是向金俯首称臣,乞求宽恕,极尽奴颜婢膝之态。呈上降表后,金人又提出要太上皇前来,钦宗苦苦恳求,金人方才不再坚持。

接着,金人在斋宫里向北设香案,令宋朝君臣面北而拜,以尽臣礼,宣读降表。当时风雪交加,钦宗君臣受此凌辱,皆暗自垂泪。投降仪式进行完毕,金人心满意足,便放钦宗返回。

扩展资料

靖康之变客观上加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随着金军的两次南侵,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家园被毁,广大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出现了历史上又一次南迁的浪潮。靖康之变后,北方的经济重心已然受到很大影响,加之无数难民迁至南方,必然导致经济中心南移。

在经济重心南移的同时,北方少数民族也不断融入汉族的生活区域中,南北方民族的生产技术互相借鉴,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也不断融合。

总之,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迁至南地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增加了南方的军事力量,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百度百科-靖康之耻

靖康耻:记载靖康之变的始末

历史长河中的耻辱印记:靖康之变

公元1127年,金国铁骑的蹄声震撼了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在金太祖的号令下,女真人的雄师攻破防线,徽钦二帝的皇权沦陷,大批子民被无情掳走。这一历史事件,即为深痛的“靖康之变”揭开了序幕。

金国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早在1115年,金太祖已建立金国,与宋朝结盟,共同指向辽朝。然而,宋金联合攻辽的短暂胜利,却以宋朝支付巨额岁币为代价,换取了燕云地区的短暂安宁。然而,外交的混乱与内部的矛盾并未就此消弭,张觉的叛变与宋廷的误判,如火上浇油,使金国的怒火转向了南方。

1126年,完颜宗望和宗翰两位金国将领,以压倒性的兵力两次围攻北宋都城汴京,李纲主战的抵抗虽短暂而英勇,但面对宋廷的软弱无力,最终导致钦宗被俘,金军铁蹄踏破开封的城门,靖康之耻的烙印深深刻在了历史的篇章上。

在第二次围城中,宋军的劣势更为明显,数十万金兵对阵不满七万的疲惫守军,组织的混乱和力量的悬殊,注定了败局。徽宗、钦宗的失陷,标志着北宋的终结,金军一路北撤,带走的不仅是皇室,更是无数无辜百姓的家园。

靖康之后,赵构在南方匆忙建立南宋,但中原已陷,伪齐政权成为金国侵宋的帮凶。北方的农业遭受重创,社会风气的变化也可见一斑,贞节牌坊的兴起,反映出人们在战乱中的道德坚守。靖康之变的悲剧,源于北宋内部的“三冗”问题——冗兵、冗官、冗费,这导致财政危机,政局动荡,王安石变法的尝试虽有起伏,但最终未能扭转乾坤。

宋廷的短视决策,如罢黜李纲,无疑是自掘坟墓,加速了汴京的失守。《永乐大典》和岳飞的《满江红》都以此为背景,记载了这一耻辱,也激发了后人铭记历史,追求复兴的决心。

靖康之耻,不仅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民族的记忆,它警示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离不开内部的治理与外交的明智。而那些试图抹去耻辱、雪耻的决心,更是激励我们永不停歇的前进动力。

靖康之难是怎么一回事

靖康之难,是公元1127年北宋帝国的覆灭与南宋诞生的历史事件,标志着长达十余年的战乱与动荡。起因于1125年金朝分两路南下攻宋,宋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即钦宗。金军在1126年两次攻入汴京(今河南开封),徽钦二帝及大批皇室成员被俘,徽宗被立为楚帝,后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耻”。尽管钦宗曾试图抵抗,但最终因内部矛盾和军事劣势,导致北宋的迅速崩溃。靖康元年因此成为耻辱的象征,而赵构在混乱中逃亡,建立南宋,但直到1141年秦桧和议,南宋才勉强维持了半壁江山,直到1279年最终灭亡。

靖康之难的发生,反映了北宋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无力和内部矛盾。即使在金军第一次进攻时,北宋集结了庞大的军队,但决策混乱和战略失误导致了最终的惨败。历史学家分析,这不仅是徽宗和钦宗的个人责任,也与神宗时期的政治决策,如王安石变法,以及对周边民族如辽、金、夏的长期弱势外交关系有关。靖康之耻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取决于君主的个人能力,更在于整体的战略、军事实力和内部团结。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