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穹庐之美:探寻古代蒙古族的独特居住艺术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3日 19:38 38 恨琴


蒙古族的房屋有哪些特点?

1. 蒙古族的建筑艺术闻名遐迩,其特色鲜明的建筑如个旧市的宝华山云庙、开远市的弥勒寺和回民清真寺,以及蒙自市的四阁楼,尤其是通海县的聚奎阁,都展现了蒙古族建筑的独特魅力。聚奎阁的结构巧妙,装饰精细,反映了蒙古族精湛的建筑工艺。

2. 蒙古包,作为蒙古族牧民的传统住房,是一种圆形的可折叠的住所。它的大小不一,大型的蒙古包可以容纳20多人,小型则可容纳10多人。蒙古包的优点在于其易于拆装和搬迁,搭建时展开“哈纳”形成围墙,拆卸时则将“哈纳”折叠,体积减小,便于运输。

3. 蒙古包的内部构造独特,古时候称为穹庐,也称作毡帐、帐幕或毡包。蒙古语中称为“格儿”,满语则称之为蒙古包或蒙古博。它由数块侧壁组成,每块侧壁大约高130至160厘米,长230厘米,用条木编织成网状结构,再将几块侧壁连接起来,形成圆形的围墙和锥形的圆顶。帐顶和四壁覆盖着毛毡,并通过绳索固定。

4. 蒙古包的西南壁上设有木框,用于安装门板。帐顶中央留有圆形天窗,既方便采光和通风,也用于排放炊烟。夜间或恶劣天气时,天窗会被毡子覆盖。

5. 蒙古包分为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其周围会砌上土墙,顶部用苇草覆盖。而在游牧区,则多为游动式蒙古包,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可拆卸的由牲畜运输,不可拆卸的则由牛车或马车运输。

蒙古民居蒙古民居的艺术特色

蒙古民居,亦称“格日”、“百盛”等,是蒙古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逐渐形成的独特建筑。起源于洞穴住所,随着狩猎和畜牧业的发展,蒙古先民的住宅不断改进,从窝棚发展至蒙古包,后者成为四季游牧搬迁的理想选择,能有效抵御北方的寒冷气候。

蒙古包的主要建材是木和毡,以白色为主,具有易拆卸搬运的特性,体现了环保和实用的居住理念。早期蒙古包分为车上蒙古包和草地蒙古包,前者虽富有创新,但未能流传。现代蒙古包主要以草地搭建,由陶脑、乌尼、哈那和乌德四部分构成,如天窗陶脑由木环和木梁组成,乌尼连接天窗与哈那,哈那是用柳条编成的菱形网片,大小依据哈那数量决定蒙古包的大小。

蒙古包的内部陈设与习俗富有象征意义,火撑是家庭的核心,遵循特定的禁忌。蒙古包的装饰图案主要集中在天窗、门帘和围毡上,展现出民族的审美和信仰。色调以白色为主,形状圆润,象征着日月、圆、白的崇尚。包内布局遵循尚右尚西的习俗,如神像、男用工具在西北,床桌在北,竖柜在东,炊具在东南。

现代蒙古包结构上虽有变化,但传统习惯仍在,如包门朝南,内部位置遵循长幼有序的礼节。如今,许多牧民已拥有两座蒙古包,分别用于居住和存储,部分人已转向砖瓦房,实现了定居游牧。蒙古包后方的木杆,据传是纪念苏武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这位英雄的敬仰。

扩展资料

      蒙古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穹庐指的是什么

穹庐指的是蒙古包或毡帐

穹庐一词源于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是其传统居住设施的称呼。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一、穹庐的起源

穹庐是蒙古族牧民为应对游牧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居住形式。它起源于蒙古高原,是牧民们根据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设计的一种可移动式住所。

二、穹庐的结构与功能

穹庐通常由木架和毡布组成,形状类似帐篷或包子的形状。它具有很好的防风、防雨和保暖功能,能够适应草原上的气候变化。内部空间足够满足牧民的生活需求,包括休息、烹饪和储存物品等。

三、穹庐的文化意义

穹庐不仅是蒙古族的居住设施,也是其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体现了蒙古族牧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展现了游牧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中,穹庐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草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穹庐是蒙古族传统居住设施的称呼,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不仅是牧民们生活的必需,也是草原文化的重要象征。

穹庐是什么意思?

穹庐,一个生动描绘了蒙古族传统居住特色的词汇。它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实践,是一种独特的居住方式。这种毡帐,以其独特的构造而闻名,它并非简单的帐篷,而是一种具有浓郁文化色彩的建筑艺术。穹庐的设计灵感源自蒙古大地的天空,其主体部分中央隆起,象征着天空中的圆月或云朵,四周则下垂如同天幕,形成一个封闭而舒适的居住空间。因此,穹庐又被形象地称为“蒙古包”,它不仅是实用的住所,更是游牧生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融的象征。每当提起穹庐,人们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片广阔草原上,那一顶顶似天穹般的蒙古包,静静地诉说着草原民族的生活故事。

这种传统的穹庐,不仅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承载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家的热爱。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了解和欣赏的独特文化符号。每当夜幕降临,穹庐中的灯火温暖而明亮,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那一份坚韧与和谐的生活态度。

蒙古包介绍

蒙古包,这一独特的居住形式,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象征着“家”或“屋”的温馨。古时,它还有“穹庐”、“毡帐”和“毡房”等多种别称。蒙古包以其圆形设计闻名,大小各异,大的可容纳二十多人,小的也能轻松容下十几人。其搭建简易,只需在适宜的地方画圆圈,然后用柳条编成的“哈纳”围成框架,再搭上顶部的“乌尼”,将两者紧密连接并固定,最后覆盖上毛毡,用绳索加固,便完成了搭建过程,牧民们就在草原上安顿下来。

蒙古包内部装饰丰富,地毡铺设,家具陈设,镜框和招贴花装饰,现代的家具电器也逐渐融入,使得生活设施齐全,舒适愉快。蒙古包的最大亮点在于其便捷的拆装特性,只需拉开哈纳形成围墙,收起时体积大大缩小,还能作为牛车的车板,运输简单。一顶蒙古包仅需两峰骆驼或一辆牛车即可搬运,搭建时间只需两三个小时,充分体现了其灵活性和适应性。

尽管蒙古包外观看似小巧,但内部空间利用率极高。包内空气流通,采光良好,冬暖夏凉,能有效抵御风雨,对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来说,是理想的居住选择。总的来说,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体现,是他们游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包简介

蒙古包,古代又称穹庐、毡包或毡帐,早在匈奴时代就已出现,是蒙古族的传统民居。根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燕京和草地两种形式,前者可卷舒,后者固定,逐渐被蒙古包所取代。蒙古包的特点是圆形尖顶,顶部和四周覆盖一至两层厚毡,普通包顶高约10-15尺,围墙长约50尺,包门朝南或东南,内部结构包括哈那、天窗、椽子和门。哈那数量决定蒙古包大小,12个哈那的大包可达600平方米,如同城堡。

蒙古包是游牧生活的象征,游牧民族如哈萨克和塔吉克会采用可拆卸或不可拆卸的方式运输。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蒙古包抵御风寒,是牧民的移动住所。它们的搭建和拆卸都很方便,只需少量骆驼或牛车即可运输和搭建。蒙古包的居住条件随着时代发展有所改变,从最初的窝棚过渡到帐篷,最终形成了现代的蒙古包形式,结合树木支架和毛毡天窗。

古代贵族使用的蒙古包,如翰儿朵,更为奢华,不仅容量大,且用金线装饰,富丽堂皇,有"金殿"之称。其造型独特,宫帐的架子像人的脖子,顶部呈葫芦形,象征吉祥,底部模仿天宫。成吉思汗陵寝地保存的宫帐造型,展示了蒙古民族建筑艺术的特色。

扩展资料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中国建筑构造系列——蒙古包

蒙古包,蒙古族牧民的传统住所。

古称穹庐、毡包或毡帐,是蒙古族独特的居住方式。

其结构呈圆形尖顶,顶面及四周覆盖一至两层厚毡,顶高约10-15尺,围墙高约50尺,门朝南或东南。

蒙古包由架木、苫毡、绳带构成,内部分为哈那、天窗、椽子和门等四大结构。

右侧为主成员座位和宿处,左侧为次成员座位和宿处,蒙古族住房以西侧为大,长者居右。

虽外形小巧,但内部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采光好,冬暖夏凉。

通常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

蒙古包是亚洲游牧民族的创举,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闻名于世。

围绕蒙古包的语言和氛围,传承了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征,成为沟通古今的桥梁。

蒙古包是蒙古族物质文化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应互尊互爱,共建和谐社会。

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

一、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特色房子,它易于建造和搬迁,非常适合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方式。这种房子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黑鞑事略》记载了两种穹庐样式:一种是用柳木为骨架,形似南方的罘思,可折叠,前面有门,顶端有天窗,用毡子覆盖,便于马上携带;另一种是用柳木组成的硬圈,用毡挞固定,不可折叠,适合车上携带。

二、毡房

毡房,又称“博仔宇”(柯尔克孜语)或“克依仔宇”(哈萨克语),是一种携带方便、坚固耐用的住所。它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室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因此深受游牧民的喜爱。由于其内部装饰讲究,被誉为白色宫殿。毡房是游牧民的重要创造,牧区人民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蒙在木架上做成。

三、康巴民居

康巴民居是康巴人根据当地材料建造的账房,使得房屋与土地相得益彰。夏天,他们使用白布或帆布制作帐房,而冬季则使用牦牛毛织成的帐房以挡风御寒。在海拔较低的农区,建筑材料丰富,许多房子采用土墙、石墙和木墙的结合构造,并精心描绘墙壁、梁檐和门窗。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和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藏族先民的古建筑遗址。

四、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又称干栏巢居,是远古时代,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区。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用于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用于居住。这种建筑不仅能防震,还有其他多种功能。

五、千脚落地房

千脚落地房流行于云南怒江、贡山等地。这种房屋通常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上铺木板或竹篾笆,双斜面屋顶上盖木板或茅草。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使用圆木作为墙体,屋顶覆盖薄石板。而福贡和泸水地区的怒族则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