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表演技艺,一语双关成语巧运用
相声表演形式有哪些
相声的表演方式,最初有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相声称“暗春”,公开表演的相声称“明春”。到了清宣统三年(1911)后只有“明春”一种在继续发展。相声的形式共分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三种。单口相声,是一个演员表演的长短笑话。对口相声,是两个演员表演的,叙述人甲称“逗哏”,辅助对话的乙称“捧哏”,表演时,依甲乙二人说表内容的轻重与 相声《我的骄傲》
语言风格之不同,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活”三类。群口相声,是三个以上演员共同表演的,甲称“逗哏”,乙称“捧哏”,丙等称“腻缝”。 一段相声一般由“垫话儿”——即兴的开场白;“瓢把儿”——转入正文的过渡性引子;“正活儿”——正文;“底”——掀起高潮后的结尾四部分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创作的相声也常有省略“瓢把儿”的。相声用艺术手法组成“包袱儿”,表演当中通过说表而“抖响”使人们发笑。其手法计有:三番(翻)四抖、先褒后贬、阴错阳差、一语双关、自相矛盾、表里不一、歪讲曲解、违反常规等数十种。每一段相声里一般含有四五个以上风趣幽默的“包袱儿”。
具体的可以参考百度百科
详解:相声是什么样的艺术表演形式
相声一直都是人们心中的喜剧。在戏曲大全中,相声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两个人的对话来的多一些。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表演形式呢?你知道吗,接下来小编就带你一起来揭晓这种表演是属于什么形式的。
相声,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
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
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一段相声一般由”垫话儿“——即兴的开场白;”瓢把儿“——转入正文的过渡性引子;”正活儿“——正文;”底“——掀起高潮后的结尾四部分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创作的相声也常有省略”瓢把儿“的。
相声用艺术手法组成”包袱儿“,表演当中通过说表而”抖响“使人们发笑。其手法计有:三番(翻)四抖、先褒后贬、阴错阳差、一语双关、自相矛盾、表里不一、歪讲曲解、违反常规等数十种。每一段相声里一般含有四五个以上风趣幽默的”包袱儿“。
相声是一种历史较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尽管相声艺人供奉的祖师是汉代的东方朔,但这个曲种的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却是在清同光年间。早年北京有穷不怕(朱绍文)、万人迷、李德锡等人在天桥鬻艺,为相声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在演出实践中创作出不少新段子,大大地丰富了相声的内容。
相声虽兴起于北京,但作为码头城市的天津,却是相声兴起繁盛的地方。京津近在咫尺,天津相声演员必到之地,并逐渐形成一个新段子必先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才能进京演出的局面。许多着名的相声演员都是在天津演出过多年,成名后才走向全国的。侯宝林、张寿臣、郭荣起莫不如此。
旧时天津的演出场所并不多,除在茶馆、杂耍园子演唱外,主要还是在街头和庙会”撂地“卖艺。”围坐团团密复疏,开场午正到申初。风高万丈红尘里,偏有闲人听说书。“用艺人自己的话说:”俩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有块地就能演。“三不管是杂耍艺人”撂地“卖艺的重要场所,相声”撂地“的发祥地就在南市三不管。1900年以后,三不管出现雏形,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渐繁荣。
”撂地“卖艺的地场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只有一块空地。相声艺人用白沙子在地上画个大圈就开始表演,行话叫做”画锅“,无非靠它吃饭的意思。自嘲是”刮风减半,下雨全无“,过的是”雨来散“的生活。
相声就在人群之中,以”说“、”学“、”逗“、”唱“求得生存。然而挣钱并不容易,有时说完一段要钱,观众却一哄而散。艺人出于无奈,不得不耍”生意口“,甚至说些损话:”小哥儿几个侍候您一场不容易,玩艺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带着零钱,您费心掏点儿。带多了多给,带少了少给。“”您若身上不方便,没带钱,许您白瞧白看,请您站脚助威。“有时为了凑够整钱,加演小段,凑足以后,再接着演。直到相声进入茶园、剧场后,相声演员的生活才逐渐有了保障,演出内容也开始去粗取精,变得更加文明起来。
结束语相声是一种民间的说唱曲艺,这种口头上表达的表演已经不多了。现在的人都随着科技化也不怎么去了解最传统的东西。但小编还是希望能够将它传承下来。
相声口技表达手法
在相声艺术中,为了设计出吸引人的“包袱”,演员们需要借鉴传统的表演技巧,并不断创新,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实现“包袱”的手法多样,主要包含重复、否定、反常、错觉、双关、夸张、打岔、曲解、谐音和争辩等十种。
首先,重复法通过连续三次强调矛盾的假象,然后在第四次时巧妙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例如,在《友谊颂》中,演员通过重复翻译相声的过程,最后通过对话揭示了相声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本质。
其次,否定法展示了表里不一的特性,即说一套做一套,常伴有自我否定。《买佛龛》通过角色间的对话,展现了年轻人对老太太的言辞不当,通过这种手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反常法则利用违反常规的元素,按照常规方式解释。《爱优点》中通过反常的爱情观,展现了人们通常只关注对方的优点,但也有喜欢对方缺点的情况,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视角。
错觉法利用错觉创造误解,如《女队长》中,角色在远处看见戴红边草帽的人时,误认为是自己的爱人,最终发现是留着胡子的老人,引发笑料。
双关法运用一语双关,产生幽默效果。《老站长》中,角色关于住址的回答,利用了河北和上海的发音相似,导致误解,增加了幽默感。
夸张法通过放大事物的特点或效果,对事物发展规律进行夸张分析,如《哭笑论》中,角色通过夸张地描述笑对年龄的影响,创造出幽默的场景。
打岔法则是通过故意岔开话题,制造幽默,如《赛足球》中,角色之间的对话故意岔开,形成幽默的对话场景。
曲解法是故意歪曲人们熟知的常识,如《诗歌与爱情》中,角色对《诗经》中诗句的误解,形成幽默的效果。
谐音法巧妙利用同音词,创造妙趣横生的场景,如《棒打与溺爱》中,角色对“公馆”一词的解释,巧妙运用谐音,增加了幽默效果。
最后,争辩法通过固执己见、强词夺理、穷追猛问,展现出角色之间紧张而幽默的互动,如《小抬杠》中,角色之间的争执,不仅展现了幽默感,也增加了表演的生动性。
扩展资料
相声口技是指我国传统艺术相声中表现的艺术手段。共四种,分为“说”、“学”、“逗”、“唱”。相声口技是相声表演者的基本功。拥有好的相声口技,更易受到群众的喜爱。
在相声中安排包袱有哪些方法?
在相声表演中,巧妙安排包袱是吸引观众笑点的关键所在。通过借鉴传统技巧,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需求,是提高表演魅力的重要途径。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包褓手法,帮助相声演员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首先,重复法是相声包袱的经典手法。通过将矛盾的假象重复三次,第四次巧妙地揭示真相,使观众在笑中领悟事物的本质。这种手法不仅增加了相声的趣味性,也考验着演员的表演技巧。
其次,否定法在相声表演中同样重要。表里不一的人物,常自说一套做一套,自我否定,却难以自圆其说。这种手法通过角色的言行对比,制造笑点,让观众在笑声中体会角色的矛盾心理。
反常法则是通过表现违反常规的事物,以符合常规的方式进行表演,形成强烈对比,引发观众的笑声。这种手法让观众在惊讶中发现幽默,增加了表演的趣味性。
错觉法则是利用人们的认知偏差,创造一种误认为正确的假象,引发笑料。通过这种手法,相声演员可以巧妙地引导观众的思考,让笑声伴随着智力挑战。
一语双关法则让相声中的语言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通过巧妙运用同音词,相声演员可以制造出理解上的误会,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夸张法则是通过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对某些元素进行夸张处理,以此来强化表演的效果。这种手法让相声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考验着演员的表演功底。
打岔法则是利用对话中的突然中断或偏离,形成笑点。通过故意岔说,相声演员可以巧妙地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笑点上,让表演更加生动。
曲解法则是对人们熟悉的知识进行有意的曲解和歪讲,以此来制造笑料。这种手法既考验了演员的创意,也让观众在笑声中体会到知识的多样性。
谐音法则是通过巧妙运用同音词,创造出妙趣横生的表演效果。相声演员可以利用这种手法,让语言的趣味性得以充分展现,为表演增色不少。
最后,争辩法则是通过固执己见、强词夺理的方式,进行穷追猛问,以此来制造辩论的笑点。这种手法让相声表演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考验着演员的口才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相声演员可以在舞台上展现独特的表演魅力,为观众带来欢乐。相声表演的魅力,不仅在于技巧的运用,更在于对语言的深刻理解和对观众心理的精准把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相声演员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纷呈的相声表演。
相声的文字特点
相声的特色
相声在发展过程中曾经把口技中的"杂学"、全堂八角鼓中的"逗哏"、评书中的"贯口"、莲花落中的"
太平歌词"和滑稽二黄中的诙谐表演等等,加以吸收融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按照相声演
员们习惯的说法,就是讲究"说"、"学"、"逗"、"唱"。
(1)说。说灯谜、对联、酒令、字意、绕口令、俏皮话、反正话、笑话等。
(2)学。学人言、鸟语、市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各种表情姿态。
(3)逗。甲、乙二人装成一客一主、一智一愚或一正一反,插科打诨,抓哏逗趣。
(4)唱。演唱无伴奏的弦子书、民间小调、太平歌词;学唱京剧、地方戏并作滑稽表演。
表演对口相声时,甲是逗哏的,乙是捧哏的。逗哏的主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摹拟各种人物,发表
褒贬评论;捧哏的对逗哏的叙述,不断提出疑问,展开辩论,或加以发挥补充,以增加喜剧气氛,使听众
发出笑声。相声的结构是三段体。一般分为"垫话"(即开场白)、"正话"(主要正题)、"攒底"(结尾)。"攒
底"应该在酣畅的笑声中嘎然而止。"编筐织篓,全在收口",相声中"攒底"是很重要的。相声的"包袱"
相声里引人发笑的艺术语言叫"包袱"。它是相声演员沿用的术语,实际上它和笑料、噱头的意思完全
一样。运用中有"系包袱"和"抖包袱"的过程。
一般说一段笑话,有一两个"包袱"就可以了。一段相声则至少得有四五个"包袱",否则容易一温到底
,影响演出效果。从笑话发展成相声的过程,是不断丰富内容、增加"包袱"的过程。如侯宝林整理、表演
的《关公战秦琼》,有将近三千字,而原来的笑话仅有三百多字。传统相声中有不少曲目都是由小"垫话"
铺衍成的。
相声的主要艺术手段就是逗笑。因此没有"包袱"就不成其为相声。笑,应该是有褒贬的笑,有爱憎的
笑。要使笑者有所感奋,有所启发,有所醒悟,有所警惕。不能只是哈哈一笑,开开心而已。说笑话贵在
自然。应该做到"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写相声、说相声也是这样。除了要端正创作态度外
,还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不断探索"包袱"产生的规律,用自然、健康的笑声,去丰富人民群众的
精神生活。
"包袱"应从相声中一些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中产生。它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运用精练、概括的语言
,巧妙安排的结构和前后呼应的情节等各种手段,产生艺术上的效果。
"包袱"必须风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脱颖而出,给人以美的享
受。同时,演员也要善于标新立异,不拘泥于老一套。
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在相声中安排"包袱",要善于借鉴传统技巧,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需要。组成"包袱"的手法很
多,最主要的有重复、否定、反常、错觉、双关、夸张、打岔、曲解、谐音、争辩等十种。
(1)重复法
把矛盾的假象重复三遍,第四遍时巧妙地加以突变,揭示事物的真象。例如《友谊颂》: 甲:外国能
听懂相声吗?
乙:听不懂没关系,有翻译呀!(为制造假象铺垫) 甲:噢!一个演员旁边站一个翻译,说一句,翻一
句?乙:那多好哇! (继续铺垫)
甲:现在我们开始说段相声。 乙:威诺比根,柯劳斯套克。(第一遍) 甲:相声是中国的民
间艺术。
乙:柯劳斯套克,耶包克阿特齐洽纳。(第二遍) 甲:相声这形式,形式活泼,战斗性强。
乙:伊太斯来夫,力安密勒腾特。(第三遍)
甲:这个形式是绱鞋不使锥子--真(针)好!狗撵鸭子--呱呱叫。乙:这…… 甲:翻哪!
乙:我翻不过来了,俏皮话怎么翻哪?!(第四遍抖"包袱") 这种手法演员称它"三番四抖"
(2)否定法
表里不一的人,说一套,做一套,经常自我否定,不能自圆其说。例如《买佛龛》: 乙:
年轻人说什么?
甲:"大娘,上街了,买佛龛了啊!"这不是句好话吗? 乙:啊! 甲:老太太不愿意听啦!"
年轻人说话没规矩。这是佛龛,能说买吗?得说请!"
乙:请。 甲:"大娘,我不懂,您那个多少钱请的?" 悖退枵饷锤鐾嬉斩目椋 乙:怎么
…… 甲:一心疼钱骂上啦!
(3)反常法
把违反常规的事物,按照符合常规来讲。例如《爱优点》: 甲:两个人谈恋爱都是爱对方
的优点。 乙:那是啊!
甲:男方向女方征求意见都这么说:"小张,我们俩接触这么长时间了,你谈谈还有什么意
见吗?"
乙:征求意见。女方怎么说?甲:"我没什么意见了,我很喜欢你,我感觉你有很多优点值
得我学习,你品行端正,办事认真,尤其喜欢你的是你肯帮助人,能做到舍己救人,大公无私。"
乙:这多好哇! 甲:有专爱对方缺点的吗? 乙:没听说过。 甲:男方征求意见:"小张,
你究竟爱我哪点呢?" 乙:小张说什么?
甲:"爱你那点儿?第一,我爱你会说谎话,我们认识这么长时间,你一句真的没有!" 乙:
嚯! 甲:"第二,我爱你胆子大,谁的钱你都敢偷。"
乙:瞎! 甲:"尤其最爱你的是你不讲卫生,三个月不洗一回脚。" 乙:没听说过。
(4)错觉法
由于错觉而造成误认为正确的假象。例如《女队长》: 甲:我领着记者出了村,老远就看
见戴红边草帽的了。 乙:那就是你爱人。
甲:我赶紧跑过去:"桂英!记者找你说说,桂……大爷!" 乙:为什么叫大爷? 甲:留着
两撇胡子哪!
(5)双关法
一语双关,产生误解。例如《老站长》: 乙:你家住哪? 甲:河北上海。 乙:河北上海
? 甲:啊!河北省上游公社海子大队。河北上海。
乙:这谁听得懂啊!
(6)夸张法
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予以夸张分析。例如《哭笑论》: 甲:常言说笑一笑少一少。 乙:不
,应该是笑一笑十年少。
甲:一笑就年轻十岁,那谁还敢听相声。 乙:怎么不敢听啊?甲:你今年多大岁数?乙:
四十。
甲:笑一回剩三十,笑两回剩二十,笑三回剩十岁,说什么也不敢再笑了。 乙:怎么?
甲:再一笑没啦!来的时候骑着自行车,走时候抱走啦!剧场改托儿所啦!("包袱")
(7)打岔法
用打岔的手法,故意岔说,使人发笑。例如《赛足球》: 乙:这场我来表演。
甲:表演赛,那可精采呀!是单打还是双打?乙:谁打呀?甲:我跟你对付一盘儿,让你先
开球。 乙:开球?!我会弹球儿。
甲:弹,你弹过来我给你挡回去。 乙:我得接的着啊!甲:接不着,那算出界,你先输一
分。("包袱")
乙:这就一分呀?你先等等吧!甲:等等,出去了,又输一分。("包袱") 乙:嘿!怎么叫
我碰上啦!
甲:碰上啦?!那叫不过网,又输一分。("包袱")
(8)曲解法
把人们熟悉的一些普通知识,故意加以曲解歪讲。例如《诗歌与爱情》: 乙:诗经上"君子
好逑"这句还真听懂了。 甲:怎么讲?
乙:凡是君子人都好踢足球。("包袱") 甲:那……"窈窕淑女"呢? 乙:那时候他们踢的不
好,净输(淑)给女的。("包袱")
甲:你这都什么呀?
(9)谐音法
对同音词巧妙运用,可以妙趣横生。例如《棒打与溺爱》: 乙:小孩儿们住哪儿啦? 甲:
都在河边"公馆"里住着呢。 乙:公馆?
甲:……嚯,还真不错,一排四间,上下两层。乙:简易楼房? 甲:洋灰管子。 乙;那叫
公馆哪?甲:管子是谁的? 乙:公家的。
甲:公管(馆)嘛!("包袱") 乙:嘿!
(10)争辩法
固执己见,强词夺理,穷追猛问,振振有词。例如《小抬杠》: 乙:听相声好处大啦!
甲:噢!能免三灾去八难,虱子不叮,虼蚤不咬,耗子不来,没钱来钱,没面来面,不渴不
饿,不病不愁。("包袱")
乙:没有那么大好处,有点小好处。 甲:给我买双鞋?乙;不管买东西。甲:那还有什么
好处啊? 乙:比如您,心里有点不痛快。
甲:我干嘛不痛快呀! 乙:比方说您心里有点烦。 甲:我不烦哪! 乙:您有点儿别扭。甲
:我跟谁别扭哇?
乙:我哪儿知道哇!("包袱")您来到这儿进了门一听相声,把这碴儿可就忘了。甲:噢!是
这么回事,那我听完了一出门儿,又想起别扭事儿来了怎么办?!
乙:那……你就别走啦!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笑是一把火,它可以把一切肮脏污秽的东西烧掉。"相声"包袱"的作用
正是这样。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