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探索轭的奥秘:古代农业生活中的关键工具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29日 05:11 32 风华姑娘


北极光是北极地区特有的一种什么现象

在偏远的阿拉斯加村落中,一群科学家正辛勤工作。这个研究中心位于波克.福莱特,距离费尔班克斯以北30英里,包括一个火箭发射基地,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北极光的中心之一。几乎每晚,北极天空都被这种迷人的电磁光照亮。

自20世纪50年代起,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北极光和南极光,但它们依旧保持着神秘。例如,科学家尚未弄清是什么原因导致北极光呈现多种形态,创造出地球上最壮丽的景象。更重要的是,专家们还不能准确预测极光的出现。

这种神秘性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尽管北极光的不可预测性看起来并不严重,但激光是太阳和地球互动的关键指标,这种互动通常被称为空间气候。空间气候,就像接近陆地的气候一样,可能带来破坏性的风暴,威胁人类的通讯和其他太空设备。因此,在人类越来越依赖卫星的今天,北极光虽然美丽,却代表着一种惊人的破坏力量。对科学家而言,迫切需要找到预测空间风暴的方法。

挪威探险家南森曾在日记中这样描述北极光:“北极光在天穹下抖动着银光闪闪的面纱:一会儿呈**,一会儿呈绿色,一会儿又变成红色,时而舒展,时而收缩,变幻无穷;继而辟开成一条条白银似的多褶的波带,其上闪耀着道道波光,接着又光华全消。不久,天顶上可见微光闪烁,像几朵火苗摇曳,继而一道金光从地平线上冲天而上,逐渐融入月色之中。这时人们似乎可以听到一个正在离去的幽灵的叹息,在天空中留下了几条飘忽的光带,像噩兆似的难以捉摸……”

极光研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古代西方传说中,极光被认为是死去少女的灵魂,或是月光照耀鱼鳞的反射光,亦或是北极狐皮毛的反光。著名科学家伽利略由于只能观测到红色极光,错误地将极光比作晨曦之光,因此英文中的极光得名自神话中的“黎明女神”。杨惠根指出,这是一个不科学的科学术语。

随着科学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极光有了新的理解。太阳风暴释放的带电粒子流最易从地球南北两极进入大气层,发生相互作用后产生极光。太阳风暴的到来常干扰南北极的通讯和航天器。通过研究极光现象,我们可以理解太阳风暴如何影响地球空间,进而了解空间天气,甚至做出空间天气预报。极光研究不仅是全球科学难题,而且是研究太阳风暴的重要窗口。

在研究极光的国家中,挪威、瑞典等国实力雄厚。挪威克朗200元纸币上甚至印有“极光之父”伯特兰教授的大头像,背景是极光和极光模拟发生器。

虽然中国并非北极圈国家,但极光这一重要自然现象也吸引了中国科学家的关注。经过12年的努力,中国的极光研究已从无到有,发展成为极地研究中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不仅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而且取得了一定成就。

杨惠根表示,极光研究者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越黑越好,黑白颠倒”。观测极光的最佳时间是冬季,但此时大多数科考队员都已回国。在越冬期间,白天休息,夜晚工作,这甚至比一般的极地人员还要辛苦。

“守望极光是一种典型的‘坐井观天’。”杨惠根说,极光观测是这次北极科考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项目,3台极光全天空CCD成像观测装置一齐对准天空,可以180度进行观测和捕捉极光。“也就是说,地平线上的任何东西都能进入视野。”

正是中国科学家扎实的极光研究基础和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使得日本科学家愿意与中国科学家一起在北极地区进行极光观测和研究。作为中日合作项目的负责人,杨惠根将负责整合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和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武汉大学的科学家,共同研究极光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日本教授因退休而将新奥尔松的一台宇宙噪声接收机和1991年开始的所有观测数据都无偿提供给我们,价值100多万元人民币。杨惠根说,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强我国在极光研究,尤其是北极光研究中的地位。我们获得了一个新工具,当然我们也会将未来的数据分享给他。

地球磁场和太阳风暴之间有何联系?如何更好地进行空间天气预报?“没有极区谈空间天气,是瞎扯。”杨惠根说,极地地区是研究极光、太阳风暴、空间天气的最佳场所。而中国目前在极光观测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黄河站和中山站的极光观测系统位于同一条磁力线上,共轭关系极佳。“理论上南极光和北极光应是一致的,但实际上往往不一致。这样就可以分析为何不同,进而探索极光的奥秘。”

木轭是什么意思?

木轭,又称作木犁轭,是古代农业用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是由两根竖着的木柱和一根横着的木板组成的,用于连接犁和耕牛。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耕牛不至于弯腰,承受更大的牵引力,以此提高耕作效率。其制作材料通常以优质硬木为主,不仅耐用而且支撑力度十分稳定。

木轭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木轭的存在,而在战国时期,木轭的使用逐渐普及,并逐渐替代了象牙、玉石等材料的轭具。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农业生产进入了机械化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硬木普遍存在,能够用于制造质地坚硬的轭具,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木轭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实用性,还在于它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

虽然木轭在现代已逐渐被淘汰,但是在某些地区,人们仍然在使用木轭耕地。比如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选择使用木轭代替机械化的农具,因为木轭成本低、维护方便。同时,木轭也是一些收藏家和人们追求古朴文化的艺术品爱好者所钟爱的文物之一。人们将其放置在客厅、书房等地方观赏和收藏,以此体现其传统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轭是什么意思

“轭”在汉语中代表古代用于牛马等牲畜拉车或耕地的器具。它由两根横木和一根连接它们的横梁组成,可以固定在牲畜的颈部,帮助人们牵引车辆或进行农作。这个字不仅象征着古代农业社会中畜力的重要作用,还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类社会中的束缚和压迫。比如,人们常说“受人欺压就像戴着一副沉重的轭”,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束缚和压力。

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轭”还常常被用来比喻各种形式的限制和束缚,如思想上的禁锢、制度上的约束等。它象征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轭”不仅是农业生产的象征,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提醒人们要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情况,同时也激励人们去寻求解脱和自由的道路。这种象征意义跨越了时代,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古代的“轭”不仅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它见证了人类如何通过合作和智慧,利用自然力量来改善生活条件。同时,这个字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由的永恒追求,提醒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应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现代社会中,“轭”这一概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提醒我们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和限制,还鼓励我们勇敢地面对挑战,寻求突破和进步。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轭”都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符号。

大豕不肯就轭的就字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就"字有着特定的含义,它是指将物品或人安置到某个位置或工具上,比如套上。在古代农业社会中,这一概念尤为重要。以"大豕不肯就轭"这一表述为例,这里的"豕"指的是大猪,"轭"则是用于牛或猪拉犁的器具。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这头大猪不愿意被套上拉犁的轭,显示出其抗拒的态度。这种描述反映了古人对动物行为的理解和观察,以及在农业劳作中与动物相处的智慧。

在古代,农民需要驯服各种动物,如牛、猪等,来帮助他们耕田种地。"就"字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农民尝试将动物套上拉犁的轭时,动物可能会表现出抗拒或不安,这是它们本能的反应。"大豕不肯就轭"这句话,不仅描述了一种具体的行为,更体现了古代农耕文化中的智慧和耐心。农民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学会了如何与动物建立信任,如何逐步让动物适应新的工具和环境。

此外,"就"字还蕴含了更深的哲学意味。在古代中国,"就"不仅是指物理上的安置,还常常被用来形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大豕不肯就轭"这一现象,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反抗,象征着个体对束缚的拒绝。在现代社会,这种态度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如何在尊重个体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其接受新的事物或规则?这一问题不仅适用于农业,也适用于教育、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

综上所述,"就"字的含义远不止于物理上的安置,它还承载了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以及对个体自由的尊重。通过"大豕不肯就轭"这一表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他们对待个体自由的态度。

抽象代数|笔记整理(4)——轨道,中心,西罗子群

临近期中考试,本周特别奉上两篇深度解析抽象代数的精华笔记,带你深入探索神秘的数学世界——轨道、中心与西罗子群。

不同于教科书的机械阐述,我将逻辑思维与讲解相结合,每一章节都蕴含着我精心的思考。阅读时,不仅要理解文字表面,更要领悟作者的思维脉络,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引发深度理解。

群作用的探索之旅

共轭概念与性质</:揭示群中元素间的神秘联系

群作用定义与同态</:理解元素如何影响整体结构

共轭的威力</:在阶数分解和西罗定理中发挥关键作用

迷向群与中心群</:揭示群的核心秘密

陪集与轨道的共生关系</:理解元素运动的轨迹与群的结构

轨道的定义与图像群同构</:探索群作用的视觉表达

轨道-迷向群映射的桥梁</: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剖析这些概念如何影响群的阶数问题,特别是西罗定理,它是理解群结构的重要工具。

轨道性质与陪集思想紧密相连,证明轨道相等时,几何直观的视角是不可或缺的,它支持着轨道分解的公式。在西罗定理中,这个公式如同导航灯,指导我们破解群的秘密。

共轭作用的奥秘

在共轭作用下,群对G-集的迷向群揭示了群的中心。轨道分解公式,有时简洁地表达为……,而西罗子群则揭示了群阶数与素数的奇妙关系。

关键定理揭示

有限交换群中,阶子群的揭示并非偶然,而是通过计数公式和循环群与素数的互动。证明过程巧妙地运用了第二数学归纳法,深挖阶数与元素间的关系。

小结:我们在此聚焦群作用的精髓——轨道分解,它对理解群阶数问题至关重要,而西罗定理则是其中的明珠。请务必练习相关习题,巩固所学。

实战演练

证明之旅</:逐步揭示群和G-集的神秘属性(提示:逻辑推理的旅程)

开放思维</:空白处等待你的聪明才智(留白,等待你的解答)

奇数题挑战:轨道分解与群阶数的深入探索。Exercise 3:证明(1)共轭群的个数与……(2)子群同构与……(提示:教授的智慧引导)

Exercise 4:(1)通过 ,证明 ……

(2)遍历 ,证明 ……,揭示出群的和谐共处

新的证明技巧在等待你的实践,勤加练习,你将掌握关键。

这是个人学习笔记的分享,尊重知识的源泉。关注“一个大学生的日常笔记”,让我们共同学习,分享知识的果实。

动物的特征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属于哺乳纲,肉食目,犬科。生物学家研究认为,狗最早是由狼、狐和胡狼自然杂交而产生的。经过各民族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长时间的驯化逐渐形成了现在繁多的品种。据联合国统计,现在全世界约有5亿条狗,我国大约有1亿条。

从古至今狗始终是人类的朋友和得力的助手。从边境巡逻、缉毒、侦破案件、救护伤员到为盲人引路、与主人作伴,处处都有它们矫健的身影。正因如此,狗几乎在世界各国都受到宠爱和保护。各种各样的狗协会遍及世界各地,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多专门为狗设立的服务性机构。以前,为了控制狂犬病对人的威胁,我国曾实行灭狗的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通过接种疫苗已经能很好地控制狂犬病。所以近年来各大城市也逐步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味灭狗的非人道做法,并针对养狗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客观、合理的规章制度,使我国的养狗事业正逐步走向科学化、法制化。

犬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肉食目。犬的祖先以捕食小动物为主,偶尔也用块茎类植物充饥。犬被人类训养后,食性发生了变化,变成以肉食为主的杂食动物,但素食也可以维持生命。即使如此,可它们现在仍保持以肉食为主这样一个消化特性,如犬的牙齿,上下颁各有一对尖锐的犬齿,体现了肉食动物善于撕咬猎物的特点,犬的臼齿也比较尖锐、强健,能切断食物,啃咬骨头时,上下齿之间的压力可达165千克,但不善咀嚼。因此,犬吃东西时真是"狼吞虎咽",很少咀嚼。犬的食管壁上有丰富的横纹肌,呕吐中枢发达。当吃进毒物后能引起强烈的呕吐反射,把吞入胃内的毒物排出,是一种比较独特的防御本领。犬的唾液腺发达,能分泌大量唾液,湿润口腔和饲料,便于咀嚼和吞咽。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在炎热的季节,依靠唾液中水分的蒸发散热,借以调节体温。因此,在夏天我们常可以看到犬张开大嘴,伸出长长的舌头就是为了代替发汗散热。犬胃呈不正梨形,胃液中盐酸的含量为 0.4~0.6%,在家畜中居首位。盐酸能使蛋白质膨胀变性,便于分解消化。因此,犬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很强,这是其肉食习性的基础。犬在食后5~7小时就可将胃中的食物全部排空,要比其他草食或杂食动物快许多。犬的肠管较短,一般只有体长的3~4倍,而同样是单胃的马和兔的肠管为体长的12倍。犬的肠壁厚,吸收能力强,这些都是典型的肉食特征。犬的肝脏比较大,相当于体重的3%左右,分泌的胆汁有利于脂肪的吸收。犬的排粪中枢不发达,不能像其他家畜那样在行进状态下排粪。

犬对蛋白质和脂肪能很好地消化吸收,但因咀嚼不充分和肠管短,不具发酵能力,故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差。因此,给犬喂蔬菜时应切碎、煮熟,不宜整块、整棵地喂。

犬的品种很多,其体格大小差异可在20倍以上。犬体最高的可超过1米,最矮的只有20厘米;最重的犬有一130千克,最轻的犬只有1.5千克。犬的体格虽然差异较大,但解剖构造基本相同。犬有225~230块骨头,这些骨头不但构成了犬体坚固的支撑系统,对内脏器官具有保护作用,而且是能够疾速奔驰的基础。犬的肌肉发达、强壮,使它不但能快速奔跑,而且耐久性好。据报道,犬100米的纪录是5.925秒,是由一只荷兰灰犬在1971年创造的。这个速度远比人类快得多,而且与赛马的100米速度5.17秒很接近,就是一般的家养中型犬,其100米速度也不超过10秒,非常灵活。犬的耐力闻名于世,能连续奔跑几十公里。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传令犬,仅用50分钟就跑完了21.7公里的路程。最著名的是在北极附近举行的雪撬拉力赛,十几条犬拉着几百千克重的物品,在摄氏零下40多度,寒风刺骨的雪地上奔驰,而每天只有短短数小时的休息。据记载,一只犬在雪地上可拉动 100千克重的物品。

犬的后肢骨路强壮,肌肉发达,因此,犬也是跳高能手,最高可跳过5米的障碍物。

(一)嗅觉灵敏

犬的嗅觉灵敏度位居各畜之首,对酸性物质的嗅觉灵敏度要高出人类几万倍。

犬的嗅觉器官叫嗅粘膜,位于鼻腔上部,表面有许多皱褶,其面积约为人类的四倍。嗅粘膜内的嗅细胞是真正的嗅觉感受器,嗅粘膜内大约有两亿多个嗅细胞,为人类的40倍,嗅细胞表面有许多粗而密的绒毛,这就扩大了细胞的表面面积,增加了与气味物质的接触面积。气味物质随吸入空气到达嗅粘膜,使嗅细胞产生兴奋,沿密布在粘膜内的嗅神经传到嗅觉神经中枢--嗅脑,从而产生嗅觉。

犬灵敏的嗅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气味的敏感程度;二是辨别气味的能力。犬对气味的感知能力可达分子水平。如当1立方厘米含有9000个丁酸分子时,犬就能嗅到,而在一般情况下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约有268×10.e+16个分子。因此,犬感受丁酸的浓度为3.36×10.e-17二有人将硫酸稀释千万分之一时,犬仍能嗅出。

犬辨别气味的能力相当强,可在诸多的气味当中嗅出特定的味道。经过专门训练识别戊酸气味的犬,可以在十分相近的丙酸、醋酸、羊脂酮酸等混合气味中分辨出有戊酸的存在。警犬能辨别10万种以上不同的气味。

犬的嗅觉在其生活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犬主要根据嗅觉信息识别主人,鉴定同类的性别,发情状态,母仔识别,辨别路途、方位、猎物与食物等。犬在认识和辨别事物时,首先表现为嗅的行为,如我们扔给犬某种食物时,犬总是要反复地嗅几遍之后才决定是否吃掉。遇到陌生人,犬总要围着生人嗅其气味,有时未免使人感到毛骨悚然。犬根据留在街角的味道信息就可以知道在什么时候,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有人说犬的生活完全依赖鼻子,虽然有些绝对化,但以此来强调嗅觉对犬的重要性也不为过。

犬敏锐的嗅觉被人类充分利用到众多领域。警犬能够根据犯罪分子在现场遗留的物品、血迹、足迹等,进行鉴别和追踪。即使这些气味在现场已经停留了一昼夜,如果犯罪现场保护得好,警犬也能鉴别出来。人穿过的雨靴,虽经3个月之久,警犬也能嗅出穿靴的人。缉毒犬能够从众多的邮包、行李中嗅出藏有大麻、可卡因等毒品的包裹。搜爆犬能够准确地搜出藏在建筑物、车船、飞机等物体中的爆炸物。救助犬能够帮助人们寻找深埋于雪地、沙漠及倒塌建筑物中的遇难者。

(二)听觉非常灵敏

犬不仅可分辨极为细小的高频率的声音,而且对声源的判别能力也很强。据有人测试,它的听觉是人的16倍。

它可以区别出节拍器每分钟振动数为96次与100次、133次和144次。这对人而言,是难以想象的。晚上,它即使睡觉时也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对半径1公里以内的各种声音都能分辨清楚。立耳犬的昕觉要比垂耳犬更为灵敏。犬昕到声音时,由于耳与眼的交感作用,有注视音源的习性。这一特征,使猎犬、警犬能够准确地接听到的声音为主人指明目标, 以追踪和围攻猎物。

犬对于人的口令或简单的语言,可以根据音调、音节变化建立条件反射,完成主人交给的任务。犬完全可以听到很轻的口令声音,没有必要大声喊叫。过高的音响或音频对犬是一种逆境剌激,使犬有痛苦、惊恐的感觉,以致躲避。当然,在犬做出错误行为时,为了禁止或纠正,可以用较严厉的口令。

(三)视觉较差

犬眼的调节能力只及人的1/5~1/3。犬对物体的感知能力决定于该物体所处的状态。固定目标,50米之内可以看清,超过这个距离就看不清了,但对运动的目标,则可感觉到825米远的距离。犬的视野非常开阔,单眼的左右视野为100度~ 125度,上方视野为50度~70度,下方视野为30度~60度。它对前方的物体看得最清楚,但由于犬的头部转动非常灵活,所以,完全可以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犬是色盲。在犬的眼里,世界就如同黑白电视里的画面一样,只有黑白亮度的不同,而无法分辨色彩的变化。导盲犬之所以能区别红绿信号灯,是依靠两灯的光亮度区别的。犬对灰色浓淡的辨别力很细微,依靠这种能力,就能分辨出物体上的明暗变化,产生出立体的视觉映像。犬视觉的另一个特征是暗视力比较灵敏,在微弱的光线下也能看清物体,这说明犬仍然保持着夜行性动物的特点。

(四)味觉迟钝

犬的味觉器官位于舌上,但很迟钝。吃东西时,很少咀嚼,几乎是在吞食。因此,犬不是通过咀嚼慢咽来品尝食物的味道的,主要是靠嗅觉和味觉的双重作用。因此,在准备犬的食物时,要特别注意食物气味的调理。

犬具有很强的智力,能够领会人的语言、表情和各种手势,有时会做出令人们惊叹不已的事情。如通过训练,能计数、识字等。

犬的时间观念和记忆力很强。在时间观念方面,每一个养犬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到喂食的时间,犬都会自动的来到喂食的地点,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如果主人稍显迟钝,它就会以低声的呻吟或扒门来提醒你。

在记忆力方面,犬对饲养过它的主人和住所,甚至主人的声音都会有很强的记忆能力。如在英国,有一只犬从收音机里听到它阔别近10年的主人的声音后,马上站起来走到收音机旁专注的倾听着,直到长长的一段话结束后,才若有所失的带着悲伤的神情,默默地离开收音机。

像人类一样,每条犬也有特定的性格。有的犬活泼好动,聪明伶俐;有的犬文静安详,听从命令;有的犬粗狂强暴,喜好争斗;有的犬则胆小懦弱,反映迟钝。能够准确地掌握每条犬的性格特征,对于犬的挑选、训练及饲养具有重要意义。犬的性格的形成与遗传以及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有关,其中遗传是很主要的原因。动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受大脑神经的支配,大脑神经的基本活动过程表现为兴奋和抑制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强弱,是否均衡,以及两者相互转化的灵活性如何,就决定了犬的不同"性格"。

犬的表情变化很丰富,其喜怒哀乐可以通过全身各部的变化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掌握好犬的情绪变化对于饲养和训练很重要。但是犬的表情变化与人类相比就显得简单、平凡,而且有的表现非常相似,必须仔细观察才行。比如犬高兴的时候耳朵下垂,愤怒时耳朵也下垂;尾巴也是这样,高兴时摆动,愤怒时也摆动,而高兴和愤怒几乎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情绪变化,这时我们就必须借助于犬的叫声、眼神及身体其他部分的状况来综合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住犬的情绪变化。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表情变化:

高兴时的表情

犬使劲摆动尾巴、向高处跳跃,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方式。有时犬也会"笑",表现为鼻上堆满皱纹,上唇拉开,露出牙齿,眼睛微闭,目光温柔,耳朵向后伸,轻轻地张开嘴巴,鼻内发出哼哼声,身体柔和地扭曲,全身的被毛平滑没有竖起的,尾巴轻摆,与人亲近。

愤怒时的表情

犬在愤怒时脸部表情几乎和"笑"时的表现完全一样,鼻上提,上唇拉开,露出牙齿,不同的是两眼圆睁、目光锐利、耳朵向斜后方向伸直。一般嘴巴不张开,发出呼呼威胁的声音,用力跺四脚,身体僵直,被毛竖立,尾巴陡伸或直伸,与人保持一定距离。如果两前肢下伏,身体后坐,则表明即将向你发动进攻。

恐惧时的表情

尾巴下垂或夹在两腿间,耳朵向后伸,全身被毛直立,两眼圆睁,浑身颤抖,呆立不动或四肢不安地移动,或者后退。

哀伤时的表情

头垂下,两眼无光,向主人靠拢,并用乞求的目光望着主人,有时卧于一角,变得极为安静。

如果犬摆动尾巴,身体平静的站立,两眼直视主人则表示等待、期望。如果头部下垂,耳朵靠拢,躯体低伏,则表示对你的屈从和敬畏。如果尾巴高伸摆动,耳朵竖起,头部摆动,身体拱曲,有时还伸出前爪,表示与人亲热,要求玩耍。

俗话说“猫找八百里,狗找一千里”。是说猫和犬有惊人的归家本领,能从百里千里之外返回主人家中。

有关犬千里寻主的故事很多。曾报道美国有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苏格兰牧羊犬从美国西部的西尔巴顿到东部去,当到达印地安纳州欧鲁克特时,犬走失了,寻找无着。但约过了半年,经过3300公里跋涉,此犬混身伤痕出现在主人面前。

犬归家能力的生理基础,其说不一。有人认为与犬的嗅觉有关,有人则认为是依靠其灵敏的方向感来完成的。

声音

犬的听觉很敏锐。这一特点对于看家犬和持猎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对突如其来的较大声音,如闪电雷鸣、飞机轰鸣声、枪炮声、鞭炮声等,有的犬会表现出一种恐惧感。如夹着尾巴逃到安全的地方,钻进屋内或缩着脖子钻到狭小的地方;再是对食物毫无兴趣甚至拒食,即使责备也无效。而且只要声音持续存在,犬的情绪就无法稳定,主人的安慰也不会有什么效果。犬的机体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呼吸加快,全身颤抖,脉搏加快,体温升高。产后不久的母犬还可能 发生吃仔的悲剧。对声音的恐惧于军、警犬和狞猎犬是极为不利的,必须通过训练来克服和适应声音的剌激。

光与火

很多犬对闪光和火有恐惧感。如烟火、探照灯,甚至吸烟时火柴燃着的一刹那,也会使犬惊吓,同对声音的恐惧一样,是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本能警戒。但与声音不同的是,当光、火在犬的领地内出现时,它会小心地围着吠叫,于是便出现许多犬报火警的故事。有些犬还非常讨厌烟火,对丢弃在地上的烟头会用脚踩灭。加强对这些举动的训练,可使看守仓库的护卫犬获得非常有用的技能。

其他

犬对死亡有着强烈的恐惧感。这主要是指对同类的死亡而言。犬死后发出的气味,对活着的犬具有强烈的恐怖性剌激,即使平时最为亲密的犬伴侣和其后代也不敢靠近,表现出被毛耸立,步步后退,浑身颤抖的恐惧表情。有的犬对皮革气味也表现出恐惧感,就是对由皮革制成的鞋类也觉得讨厌,可能是皮革上残留有其他动物气味的缘故。

有时犬的恐惧是由于其难于理解的现象引起的。如没有生命气息而却有生命形态的标本,能发出鸟兽声音并且会动的玩具,没人在时被风吹动的门,张开的伞等,都使犬难以理解而感到毛骨悚然

形态特征:体宽而短,后肢长,跗部自成一节,适于跳跃或游泳。皮肤一般光滑湿润,有的皮肤上有角质刺,或头顶部皮肤骨质化而全无小鳞,皮肤与皮下肌肉之间有一些大淋巴囊。口大,舌后端多游离,可翻出摄食。下眼睑连有透明的瞬膜。眼大,位于头侧,突出时可扩大视野。下颌无齿,上颌一般有细齿。中耳多完备,鼓膜显著或隐于皮下或无。雄蛙一般有共鸣器(声囊),这是一种第二性征。额骨与顶骨愈合为额顶骨,有方轭骨,副蝶骨⊥形。椎体有双凹型、后凹型、变凹型、间凹型或参差型。椎骨一般为10枚,荐椎后为一细长的尾杆骨腰带呈“U”字形,髂骨长,平直向前与荐椎横突相关联。脊柱短而数少,弯曲度和灵活性不强;前三对躯椎上或有短肋,是原始性状,见于低等类群。脊柱与后肢的关联由髂骨、后肢骨和尾杆骨部位的肌肉、肌腱而加强,可以作有力的攀援、跳跃或对称蛙式游泳动作。前肢较强,主要可减轻落地时的冲击力。肩带左右侧上喙骨或相接(固胸型)或相互重叠(弧胸型),或有弧固型。桡骨与尺骨、胫骨与腓骨分别愈合为桡尺骨和胫腓骨;近端 2跗骨长,自成1节,增强了跳跃、游泳能力。其体形体现了与运动行为相适应的结构。多数种类大多“蹲在以后肢向后掘的浅泥凹内,既可防失水,又能坐待捕食,捕食时后肢仍贴于地面。

生殖发育:无交接器,体外受精。卵生,仅个别种卵胎生或胎生。幼体——蝌蚪的体形、食性等与成性迥然不同。蝌蚪口部或有角质小齿;有鳃和尾,早期为外鳃,不久外鳃萎缩,代之以内鳃;舌弓部位皮肤逐渐向后生长,成为覆盖着内鳃的鳃盖褶,再与腹位的皮肤愈合,形成鳃盖腔,仅留有1或2个小出水孔,出水孔或位腹面中部或两侧或位体左侧,出水孔通向体外。口部一般有成行的角质小齿和角质颌。以刮取藻类为主,无者以吞食浮游生物为主。蝌蚪先出后肢芽,前肢于早期就在鳃盖腔内或附近部位发育,变态高潮时,前肢伸出体外,尾、鳃萎缩以至消失,器官改组,呼吸和消化器官尤为突出。此时一般不摄食,也不能久潜于水中,否则大多要溺死。

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水平较低,本身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又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因而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很大。

生活习性:每年11月中旬,它选择疏松的河堤或菜园土、石缝、树根处进行冬眠。来年三四月气温回升到10°C以上则开始苏醒,出来活动。在炎热的夏天,有时也有夏眠的情况。蛙类本身的“防御”能力较弱,几乎只有消极的陷避或借助于保护色、警戒色或腺液的分泌来保护自己。如春季为黑色的雌蛙到5-6月变黑灰色,7月为浅灰色,8月以后肤色开始加深,阴天光线较暗时肤色又加深。青蛙生活的环境要求湿润、凉爽安静而清洁。如果干燥,就会使其体内水分大量散失,造成脱水而死亡。

鲫鱼

鲫鱼,又称鲋鱼,鲫瓜子。

鲫鱼(鲤科)Carassius auratus

[地方名]鲫瓜子、鲋鱼、鲫拐子、朝鱼、刀子鱼、鲫壳子。

[形态特征]一般体长15~20厘米。体侧扁而高,体较厚,腹部圆。头短小,吻钝。无须。鳃耙长,鳃丝细长。下咽齿一行,扁片形。鳞片大。侧线微弯。背鳍长,外缘较平直。背鳍、臀鳍第3根硬刺较强,后缘有锯齿。胸鳍末端可达腹鳍起点。尾鳍深叉形。一般体背面灰黑色,腹面银灰色,各鳍条灰白色。因生长水域不同,体色深浅有差异。

[产地、产季]全国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产,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鲫鱼最肥美。

[经济价值]为我国重要食用鱼类之一。肉质细嫩,肉味甜美,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质 13克、脂肪 11克,并含有大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鲫鱼药用价值极高,其性味甘、平、温,入胃、肾,具有和中补虚、除湿利水、补虚赢、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尤其是活鲫鱼氽汤在通乳方面有其他药物不可比拟的作用。鲫鱼氽冬瓜,鲫鱼熬萝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可以祛病益寿。条小的鲫鱼可做酥鱼。据分析,每100克鲫鱼肉含蛋白质13克,脂肪1.1克,糖0.1克,硫胺素6.6毫克,核黄素0.07毫克,尼克酸2.4毫克,钙54毫克,磷203毫克,铁2.5毫克。临床实践证明,鲫鱼肉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均有疗效。

医学认为,鲫鱼性味甘、温。能利水消肿、益气健脾,解毒,下乳。适用于脾胃虚弱,少食乏力,呕吐或腹泻;脾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虚弱,乳汁不通;便血,痔疮出血,臃肿,溃疡等。

《本草纲目》载:“合小豆煮汁服,消水肿:炙油涂,主妇人阴疳诸疮,杀虫止痛;酿五倍子煅研,治下血;酿茗叶煨服,治消渴;酿胡蒜煨研饮服,治膈气。”鱼类 鲤鱼

扬子鳄

学名:Alligator sinensis

别名:中华鼍、土龙、猪婆龙

分类:鼍科 Alligatoridae 、扬子鳄属 Alligator

保护级别: 扬子鳄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扬子鳄生活在淡水里,主要分布在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区。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曾称霸于中生代,那时,地球是它们的天下。后来因为环境变化,恐龙等许多爬行动物不能适应而绝灭了;而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扬子鳄生活在水边的芦苇或竹林地带,以鱼、蛙、田螺和河蚌等作为食物。但有时会袭击家禽和压坏庄稼,加上它长相"丑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而被捕杀,所以数量稀少。扬子鳄长约2米,背部暗褐色,腹部灰色,皮肤上覆盖着大的角质鳞片。每年10月就钻进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来活动。它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一般七八月产卵,幼鳄9月出壳。扬子鳄为我国特产动物。现在,人们研究恐龙时,除了根据恐龙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去推断恐龙的生活习性。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我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特征

成体全长可达2米左右,尾长与身长相近。头扁,吻长,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体外被革质甲片,腹甲较软;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有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纵贯全身。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肛门向后灰黄相间。尾侧扁。初生小鳄为黑色,带黄色横纹。

有人把扬子鳄称为鳄鱼,把它看作是鱼一类的水生动物。其实扬子鳄没有鳃,也不是水生动物,只不过扬子鳄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具有水陆两栖的本领而已。这样,扬子鳄就扩大了生活的领域,使它们容易在生存斗争中成为优胜者。

习性

在江湖和水塘边掘穴而栖,性情凶猛,以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6月份交配,7~8月份产卵,每窝可产卵20枚以上。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母鳄则守护在一旁,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具冬眠习性。

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话说“狡兔三窟”,而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渡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敌害或追逐食物。它最爱吃的食物是田螺、河蚌、小鱼、小虾、水鸟、野兔、水蛇等动物。扬子鳄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因而它就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可以渡过漫长的冬眠期。

产地

产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它在生理上具有许多残遗特征,分布上的不连续性也说明了这一点。为了探索扬子鳄的奥秘,我国已建立了扬子鳄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鳄类,也是世界上濒临绝灭的爬行动物之一。它的身体长约1.5-2米,不如非洲鳄和泰国鳄的体型那么巨大。扬子鳄的吻短钝,属短吻鳄的一种。因为扬子鳄的外貌非常像“龙”,所以俗称“土龙”或“猪婆龙”。上世纪70年代,它被携出国门,云游欧洲,名扬世界。

独特的捕食方法

扬子鳄在陆地上遇到敌害或猎捕食物时,能纵跳抓捕,纵捕不到时,它那巨大的尾巴还可以猛烈横扫。遗憾的是,扬子鳄虽长有看似尖锐锋利的牙齿,可却是槽生齿,这种牙齿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只能像钳子一样把食物“夹住”然后囫囵吞咬下去。所以当扬子鳄捕到较大的陆生动物时,不能把它们咬死,而是把它们拖入水中淹死;相反,当扬子鳄捕到较大水生动物时,又把它们抛上陆地,使猎物因缺氧而死。在遇到大块食物不能吞咽的时候,扬子鳄往往用大嘴“夹”着食物在石头或树干上猛烈摔打,直到把它摔软或摔碎后再张口吞下,如还不行,它干脆把猎物丢在一旁,任其自然腐烂,等烂到可以吞食了,再吞下去。扬子鳄还有一个特殊的胃。这只胃不仅胃酸多而且酸度高,因此它的消化功能特别好。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地区,面积44300公顷,1975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扬子鳄及其生态环境。

本保护区地处江南古陆与金陵凹陷的过渡地带,全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地形错综复杂、沟塘、渠、坝星罗棋布,在海拔300米以下的池溏、沟冲、山洼和水库中,分布有我国特有的,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有“活化石”之称的扬子鳄。扬子鳄与美洲密西西比河鳄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两种淡水鳄,数量极其稀少,被国家的列为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保护区建立以来,通过采取就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相结合的措施,使扬子鳄的种群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初步解除了该种濒临灭绝的危险。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