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诊断新途径:穿刺活检技术详解
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术?
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很多患者,他们虽然PSA高于正常值范围的,但做了一次甚至是多次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检查仍然没有发现“癌细胞”,最后却通过其他手段确诊了前列腺癌。
这种现象似乎说明:常规的前列腺穿刺活检并非一张“疏而不漏”的网,总会有一些前列腺癌被漏诊的。事实上的确是这样的,因为常规的前列腺穿刺仍然是一种“无的放矢”的经验性取样,无论穿刺是经直肠做还是经会阴做,医生只能尽量让每一针穿刺位点在前列腺内部分散均匀,因为在多数穿刺的时候,医生其实并不知道哪一针更容易穿到癌细胞。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很多前列腺癌的病灶其实是很小的,甚至有些病灶就躲在前列腺内部“犄角旮旯”的地方,这样的情况就很容易被“传统方法”的前列腺穿刺漏诊。我们临床上曾经碰到过4年内连续穿刺了六次的患者,病理检查的结果都是阴性。针对这样的患者,最后我们为他实施了“靶向穿刺”的技术,终于“捉”到了“狡猾”的病灶。
可以说,靶向穿刺技术是前列腺穿刺手术的一次技术飞跃,它解决了我们临床医生很多困扰的问题,同时也为很多整日担心受怕自己得了前列腺癌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前列腺的“靶向穿刺”并不是结合了什么昂贵的高科技,它其实是我们泌尿外科医生与影像科的医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下面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前列腺的靶向穿刺技术。
大家都听说过磁共振检查,事实上,磁共振在前列腺癌的检出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一些有经验的前列腺癌诊疗中心中,完全可以达到通过磁共振检查对前列腺内部的癌症病灶定位的水平。然而,这也并不是说随便做个磁共振检查就能“万事大吉”了,因为磁共振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检查,里面涉及到几十个参数的调整,不同的参数调整会直接影响到“探测”前列腺癌的灵敏度。我们也经常碰到一些患者,拿着其他医院的磁共振报告单来就诊,由于检查参数设置的不恰当,对前列腺癌造成了误诊。
当磁共振检查显示出前列腺内部有可疑的癌症病灶以后,剩下的就是我们泌尿外科医生的工作了。我们要想在穿刺手术中做到“对准”这样的可疑病灶穿,就要根据病灶的位置制定一系列周密的计划,这里包括穿刺针的进针位点、触发时机、穿刺深度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有了计算机融合技术以及三维重建(3D打印)技术以后,这样的“靶向穿刺”技术成为了可能。
为了更方便的实施这种“靶向穿刺”技术,我们还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帮助,将磁共振信息与穿刺过程中的超声影像重叠在一起,这种带有“导航”的靶向穿刺技术能做到在穿刺过程中,随时观察磁共振的影像并穿刺到可疑的位置,可以说是“指哪打哪”。
以上就简单向大家介绍了前列腺靶向穿刺的新技术。通过这样技术的应用,我们在很多既往多次穿刺漏诊的患者身上,最终发现了前列腺癌。一位毛姓的患者65岁,近3年间因为PSA升高做了5次常规系统穿刺,都没有发现前列腺癌。就诊于我院后,多参数磁共振和血、尿新型肿瘤标记物检查均高度提示前列腺癌的存在。最终,我们说服患者再接受一次前列腺“靶向穿刺”,不穿很多针,仅针对可疑病灶做了3针穿刺,结果3针里边都发现了肿瘤,因为确诊时尚属早期,该患者目前已经进行了机器人手术治疗,恢复的很好。
“靶向穿刺”技术通过对可疑病灶精准定位、穿刺,可以帮助我们更早期的诊断前列腺癌,很多与毛先生相似的患者因此得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我们衷心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尽早被其他医院的医生很好的掌握并广泛开展,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脑部穿刺活检过程
脑部穿刺活检是对于颅内占位性病变进行精准诊断的一种有创性的检查方式,一般是指经过头部影像学以及功能磁共振检查,仍然不能明确病灶性质,可以应用脑部穿刺活检的方法来明确具体的病灶性质,主要用于鉴别肿瘤、炎症或脱髓鞘等疾病。主要过程是先准备好头部的备皮,在局麻下安装头架,然后带着头架进行磁共振检查,在磁共振引导下计划好穿刺的角度和深度,在手术室无菌条件下穿刺部位消毒,切开皮肤颅骨钻孔,切开脑膜,在立体定位仪的引导下应用穿刺针,沿着以前已经确定好的穿刺角度和深度进行穿刺活检,然后取出组织细胞进行涂片病理学检查。
了解甲状腺细针穿刺
很多就诊患者在检查出甲状腺结节后都会听到大夫建议行细针穿刺,我们先不要急于感到焦虑和恐惧,需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甲状腺细针穿刺?为什么要做细针穿刺?这项操作是否危险?
一、什么是甲状腺细针穿刺?
甲状腺细针穿刺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过程,即通过细针甲状腺肿块部位的细胞抽吸到注射器中。抽吸出来的细胞会被均匀抹到载玻片上,染色准备好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病理学家根据细胞涂片做出细胞学诊断并出具书面报告。现行技术中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完全实现了动态监测,精确定位,精准穿刺,操作简捷迅速。因此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已经成为甲状腺术前病理诊断的最常用方法。
二、为什么要做细针穿刺?
甲状腺结节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其中有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等。有时病史和临床检查都难以确定其性质,无法提供确切的术前诊断依据,对手术的选择带来困难,而手术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疗效。目前,甲状腺细针穿刺涂片检查(FNAC)被认为是诊断甲状腺结节主要的初筛手段,诊断符合率在80以上,国外报道其确诊率可达90。FNAC检查简单、易行、准确性高,主要用于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分辨良性和恶性病变。
三、哪些患者需要做细针穿刺?
以下患者建议行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
(1)直径10mm的结节;
(2)超声发现,不论大小伴有包膜外生长或颈部淋巴结异常的结节;
(3)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有颈部放射史的;
(4)分化型甲状腺癌、MTC 或MEN2 的一级亲属;
(5)既往行甲状腺癌手术者;
(6)没有干扰因素下降钙素水平升高者;
(7)直径10mm伴超声发现恶性倾向或有≥2个超声怀疑恶性的高危因素者;
(8)随访中体积增大超过50或最大径线增加20以上的结节;
(9)结节高度横径;囊实性结节实性部分50及结节直径20mm。
四、穿刺操作是否危险?
任何侵入性操作均存在一定风险。当然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可以精确定位肿瘤,同时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大大降低了穿刺风险。同时国内外研究明确表明,细针穿刺不会导致肿瘤播散,因此细针穿刺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检查技术。
五、患者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需要行细针穿刺的患者无特殊注意事项。
一般建议:
1、注意清洁颈部皮肤,去除所有颈部的装饰品,以免妨碍操作。
2、操作中配合医生要求做,放松心情不要紧张。
3、操作过程中避免吞咽等动作,以免误伤颈部气管、血管等组织。
4、穿刺后需要加压包扎,观察休息30分钟后即可离院。
六、细针穿刺花费大约多少?
甲状腺细针穿刺需要做病理检查,穿刺及病理检查费用合计不过几百元。
穿刺活检多久出结果
穿刺活检通常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可以得出结果。这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软组织肿瘤的细胞样本提取,通过穿刺针进行操作,虽然过程可能会有些许不适,但疼痛感并不强烈。
进行穿刺活检可以明确诊断患者体内软组织肿瘤的具体情况,这对于制定后续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因此,穿刺活检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检查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穿刺活检的准确率较高,但具体的检测结果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这个过程涉及到了实验室的技术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患者在进行穿刺活检后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包括休息和观察身体状况,确保伤口能够顺利愈合。
总之,穿刺活检是一项有效的诊断工具,它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建议。
由于穿刺活检能够提供详细的细胞信息,因此其结果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在接受穿刺活检后应耐心等待结果,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在此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一定的紧张和担忧,但保持积极的心态对于恢复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反馈身体状况,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
发现甲状腺结节4a的为什么要推荐穿刺?
发现甲状腺结节为什么要先做穿刺?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为20%~76%,其中恶性结节占5%~15%。对于甲状腺恶性结节,应当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前高频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直径2mm以上的甲状腺结节,对结节良恶性的判断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最终判断标准还是要看病理结果,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才是术前诊断结节良恶性的金标准。
甲状腺穿刺活检术:甲状腺穿刺活检是指在超声的实时引导与监视下,将一根细如发丝的穿刺针经皮肤插入甲状腺结节内,采取病灶处的细胞或组织,将取出的细胞或组织经过特殊固定处理后,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构,判断其良恶性。该穿刺取材操作精准、安全,创伤小,痛苦少。
术前甲状腺穿刺活检的重要性:
一个规范的甲状腺结节诊治流程应该是这样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发现甲状腺结节有恶性可能,然后行穿刺活检病理来确定结节的良恶性,如果病理结果没有发现恶性依据,那么只要定期随诊观察就行了,如果病理结果提示结节是恶性的,那么则需要进一步治疗,比如选择开刀,甚至一些早期的微小恶性结节可以选择微创消融治疗等。
影像学检查只是一种机率诊断,通俗的理解就是看甲状腺结节的长的“样子”去猜它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经验丰富的医生猜中的准确率会高一些,经验不丰富的医生猜中的准确率就低。对于这些影像学检查怀疑有恶性可能的结节,如果术前不进行穿刺活检,而是直接去开刀,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后果就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患者开了“冤枉刀”,因为病灶开掉以后病理检查结果却是良性的,本来是没有必要开刀的,这时候甲状腺已经被切除了,功能已经丧失了,再后悔已经晚矣。比如一个超声分级为4级(ACR2017分级标准)的甲状腺结节,其恶性概率为5~20%,也就是说100个这种超声图像的患者,其中只有5~20个是恶性的,如果看到结节超声检查分为4级,就去开刀,那么其中可能80~95个良性结节患者就开了“冤枉刀”。
所以术前通过穿刺活检病理来明确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病理结果来制定进一步的诊疗计划,这是对身体健康负责的态度。
还有就是活检基本无创,和平时抽血化验没什么区别,性价比是最好的,结果出来有的放矢,就算恶性,也能做到术前根据病理规划好手术或消融,不至于开大刀或者开小了,还得再补刀。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是怎么回事
徐女士,一位72岁的患者,最近通过CT检查发现肺部有肿瘤,虽然她没有明显的症状,但自觉胃部不适,食欲不佳。她曾在30多岁时患过肺结核。医生建议她进行CT引导下的肺穿刺活检,以便进一步确诊是否为肺癌,从而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技术,可以弥补纤支镜活检和B超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不足之处,提高了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在没有有效手段诊断肺周围型病变时,仅依靠对症治疗后复查,常常导致病情延误,增加治疗成本。对于靠近胸壁且体积较大的肿块,可以采用B超引导穿刺,但对于直径小于3厘米的肿块,由于B超技术的局限性,难以精准定位。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的出现,为这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方案。
为了提高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准确率,操作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术前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认真筛选适应证;其次,如果进行了增强扫描,应选择强化明显的部位进行穿刺,并尽量选择病灶较大的层面为穿刺靶位,同时避开液化坏死组织;再次,术前麻醉效果需良好,以确保患者能够配合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让患者采取最舒适的体位,并进行呼吸训练,以提高操作成功率,减少对肺组织的损伤,尽量避免在不同点反复穿透胸膜,以获得满意的结果;最后,术中操作者需熟练、准确,缩短每次穿刺时间,以减少靶灶出血对获取准确标本的影响。
如果术后患者出现痰中带血的情况,或者临床怀疑恶性肿瘤且对标本质量不满意,建议进行痰细胞学检查,因为穿刺过程可能促使癌灶内的癌细胞脱落,并沿气管排出。
一文读懂FNAB(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
在甲状腺疾病的世界里,甲状腺结节的出现如同繁星点点,其中约有7%至15%的结节隐藏着恶性肿瘤的风险。因此,如何从众多结节中精准甄别出恶性肿瘤,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
当你在甲状腺超声检查中发现可疑的结节时,医生可能会建议你进行一项至关重要的检查——FNAB,即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它犹如一盏明灯,借助超声引导,深入结节内部,提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以此判断结节的良恶性,为后续的治疗决策提供关键依据。
进行FNAB的指征多种多样。如TI-RADS分类中的3级和4a级结节,可能需要进一步复查或活检;4b级及以上的结节,几乎毋庸置疑,可能直接推荐手术。此外,直径超过1cm的结节,存在恶性征象或伴有颈部淋巴结异常,童年期接受过颈部辐射、家族癌症史、18F-FDG PET阳性,以及血清降钙素异常升高等情况,都是活检的优先选择。
然而,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FNAB。对于出血倾向严重、凝血障碍者,长期服抗凝药物者,穿刺可能损伤重要器官,或患者无法配合检查的,如咳嗽频繁、吞咽困难的女性在月经期,以及穿刺部位感染者,都需要谨慎对待。尽管如此,FNAB依然是目前评估甲状腺结节最准确的方法,得到了国际权威机构如美国甲状腺协会和中华医学会的推荐。
FNAB的结果通常分为五类:良性、恶性、可疑恶性、不确定和取材不满意。尽管偶尔会有取材不足导致的诊断困难,但大部分情况下,第二次穿刺就能提供满意的结果。FNAB的诊断精度受操作技术、标本处理和病理学家经验的影响,但在经验丰富的医疗机构,其假阴性率仅在2%至5%之间,无疑是一项可靠且不可或缺的诊断手段。
总的来说,FNAB是甲状腺结节诊断的金钥匙,它为我们揭示了结节的真实面貌,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它的有效性并非万无一失,需要结合专业医生的判断和反复验证。请记住,每一个决策都是在医学专家的引导下,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
穿刺活检简介
骨与软组织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攀升,并且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早发性的发现、正确的诊断以及及时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随着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诊断的准确率有所提升,但仍有一部分肿瘤缺乏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导致诊断难度增大。
正确的诊断需要临床、影像和病理三方面的综合分析。病理诊断在治疗决策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穿刺活检是获取病理诊断的主要手段。这一过程通过使用穿刺工具从患者体内获取小块组织样本,然后进行病理学分析以确定肿瘤的性质、类型和可能的转移情况。
穿刺活检在肿瘤诊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够提供准确的病理学信息,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一技术在提高诊断准确率、指导治疗决策以及评估治疗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穿刺活检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肿瘤,包括但不限于骨肿瘤、软组织肿瘤以及一些难以通过影像学手段准确诊断的肿瘤。通过穿刺活检获取的组织样本,经过病理学检查,医生可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分级、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等重要信息,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在进行穿刺活检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穿刺技术,以确保样本的准确性并减少对患者的不适。这一过程通常在麻醉下进行,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在获取组织样本后,病理学家会对样本进行详细的组织学分析,以确定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是否存在遗传变异等关键信息。
穿刺活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超声引导、CT引导、MRI引导等,使得穿刺活检在精准定位、减少并发症、提高诊断准确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一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使得肿瘤诊断更加准确、高效。
总之,穿刺活检作为一种重要的病理学诊断手段,在肿瘤诊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准确获取组织样本并进行病理学分析,穿刺活检为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病理学信息,帮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预后,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什么叫穿刺
穿刺是一种医疗手段。
穿刺是一种通过器具刺入患者体内,以达到诊断或治疗目的的医疗操作。通常使用的穿刺针或器具非常精细,可以准确地刺入目标部位,如血管、器官或组织。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医疗领域,包括诊断性穿刺和治疗性穿刺。
详细解释:
1.诊断性穿刺:在这种情境下,穿刺主要用于获取组织样本或体液,以便进行实验室分析。例如,肝、肾等器官的穿刺活检,可以获取组织样本以检测是否存在疾病或病变。此外,对于疑似感染或炎症的情况,医生可能会进行关节腔穿刺,抽取关节内的液体进行分析。
2.治疗性穿刺:除了诊断,穿刺也常用于某些治疗过程。例如,在血管造影或输液时,医生会通过静脉穿刺插入导管。此外,对于囊肿或脓肿等,医生可能会进行穿刺引流,以排除液体并减轻患者的症状。
3.操作原理与特点:穿刺的操作原理基于精准定位与微创技术。通过使用特殊的针和辅助设备,医生可以准确地刺入目标部位。这一操作通常需要专业技能和谨慎,以避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先进的成像技术如超声、CT等被用于辅助穿刺操作,提高了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穿刺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由于其微创性和准确性,它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