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古语溯源:最早对比的竟然是它!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01日 03:17 29 映丝


比上有余,比下不足,最早比的是什么

最初是比书法的

比上有余,比下不足[ bǐ shàng bù zú,bǐ xià yǒu yú ]

释义: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出处:汉·赵岐《三辅决录》:“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

白话释义:汉·赵岐《三辅决录》:“书写手法赶不上大书法家崔瑗和杜操, 和罗晖和赵袭相比还是绰绰有余的。”

语法:作主语、分句;用于甘居中游的思想

例句:

1、你这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2、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很满足自己的现状。

扩展资料

近义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bù qiú yǒu gōng,dàn qiú wú guò ]

释义: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没有错误。

出处:《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第二回:“总而言之,一句话,现在的情形,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语法:作谓语、分句;形容甘心无所作为

例句:

1、许多人的打工理念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2、他在工作上进取心不大,常常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最早比的是什么

最早是比骑马和步行的速度。

详细解释如下: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一说法最早来源于古代的比赛场景,特别是马术比赛。在古代,骑马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也是社会地位和实力的象征。在赛马比赛中,骑马者的速度和技巧是评判胜负的关键。对于那些骑术娴熟、马匹优良的参赛者来说,他们的成绩可能会超过大多数骑手,但若是与顶尖骑手相比,则可能自感不足。此时,他们便会说“比上不足”。但同时,与他们自己的步行速度相比,骑马的优越感显然更加显著,于是又说“比下有余”。

简单来说,这种说法是用来形容一种相对位置的心态。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不仅仅是马术比赛,其他方面的技能或成就也可以用这种心态来衡量。当个人或团体在某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不足以超越更高级别的人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比上不足”,但相比于更低水平的人,他们又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比下有余”。

这种表达方式传递了一种谦虚和知足的心态。即便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要保持谦逊和进取的态度,明白自己还有需要努力的地方。同时,也要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盲目追求超越所有人,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这种心态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鼓励人们在生活中保持一种既知足又不断追求进步的姿态。

-我们和地球-猜一猜:古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典故中比的是什么书法厨艺题目

我们和地球-猜一猜:古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典故中比的是书法。

这个典故最早说的是书法造诣,出自汉代赵岐《三辅决录》:“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后演变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意思是和前面的人相比远远不足,和后面的人相比绰绰有余。

一、书法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绍兴文理学院为书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经研究,决定成立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

二、描摹

执笔姿式:五指执笔法,首先用拇指与中指紧夹住,手掌中的空闲位置要有像4厘米左右的正方体的位置,然后用无名指和小指自然的放在毛笔后面,身体挺直,手臂要离桌子有合适的一段距离。

常用方法: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来的样子去写或去画。描红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三、临写

习书者对照书法原帖,在另外一张纸上尽可能和原作模样一模一样的书写出来。临写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许多爱好书法的人迟迟未能迈入书法圣殿的大门,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临写方法。

汉字临写的根本原理——五千年来的书法家无数,他们虽然留下了相当多的书法佳作,但是却没有留下写字的科学方法,例如为什么临写的像?为什么临写的不像?

来自大连的小学教师刘向东提出了汉字临写的根本原理,撰写了《汉字临写大揭秘》一书,从而解决了汉字临写的根本难题。这一方法不但适合于汉字的临写,也适合于世界上一切文字的临写。《汉字临写大揭秘》一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出处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一成语的出处可追溯至中国古代文献,其核心思想反映了对自身处境的辩证认知,强调一种居中、知足的心态。

这一表达最早见于晋代张华的《鹪鹩赋》。张华在赋中以鹪鹩(一种体型微小、善于筑巢的鸟)为喻,写道:“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其本意是通过对比自然界的生物,表达知足常乐、安于本分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表述,用以形容既不处于顶尖也不落入底层的中间状态,既承认自身局限,又肯定已有条件。这一成语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中庸之道”的深刻影响,即在两极之间寻求平衡,避免极端化。

从文化内涵来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概括,更是一种生存智慧的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这一观念常被用于劝解人们减少攀比、珍惜当下。例如,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强调“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与“比下有余”的核心理念一脉相承。这种思想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尤为重要,因为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有限的资源分配要求个体具备自我调适的能力。

然而,这一成语的现代解读呈现出复杂性。一方面,它仍被用于缓解竞争压力,例如职场中人们通过“比下有余”来调节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它也常被批评为可能导致进取心不足或安于现状的消极心态。例如,在创新驱动型社会中,过度强调“比下有余”可能削弱突破性思维的培养。这种矛盾性恰恰反映了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多义性:它既可成为心理平衡的工具,也可能成为自我设限的借口。

从跨文化视角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与西方谚语“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邻家芳草绿)形成有趣对比。前者主张通过向下比较获得满足,后者则暗示向上比较带来的不满足感。这两种视角的差异,折射出东西方文化对“比较”这一行为的不同价值判断:东方文化更倾向于内敛自省,而西方文化更强调外向竞争。

在当代社会,这一成语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展。例如在经济学中,它可被用于描述中等收入群体的生存状态;在心理学领域,它关联到“社会比较理论”中的下行比较策略。研究显示,适度运用“比下有余”的思维能有效降低焦虑水平,但若长期依赖这种方式,可能阻碍个人成长。因此,现代人需要在“知足”与“进取”之间寻找动态平衡,这正是该成语历久弥新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语汇,其价值不仅在于语言表达的精炼,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辩证看待自身处境的思维方式。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需结合具体情境,既要避免陷入消极妥协,也要防止盲目攀比,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古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典故中比的是什么

古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典故中比的是什么?

A.书法

B.厨艺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古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一个用来形容自己在某方面虽然不如某些人,但在另一方面又优于另一些人的情况。这个典故最初比的是书法,下面是更详细的解释:

故事出自中国古代,最早见于《晋书·李密传》中,描述了晋代书法家李密(字幼安)的情况。李密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家,但他的书法水平并不高。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但却被人嘲笑其书法不佳。于是他自嘲地写下了“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这句话,意思是与崔颢、杜牧等书法高手相比,自己不够出色,但与普通人的书法相比,却还算过得去。

这个典故后来被引申为一种生活智慧,用来表达在比较中应该保持客观、谦虚,不要自视过高,也不要自卑失望。它告诫人们要珍惜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不足之处。

总之,这句古语强调了一个平衡的观念,即在自我评价和与他人比较时,要有辨别力和客观性,避免自大和自卑,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态。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