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投能变革浪潮,引领能源未来趋势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14日 06:57 29 绮丝


二十年的初心不变 东风日产怎样应对新能源变局?

2000年的夏天,曾经的花都市变成了广州的花都区。同年的2月份,风神汽车有限公司也在深圳宣告成立。彼时的中国汽车工业正在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上。

而在四年之后,满载着GT-R盛誉的日产汽车和东风汽车合资创立的东风日产,也正式建厂在刚刚改名不久的花都区。一个新兴的品牌加上一片充满活力的新生土地。诞生了未来20年里,人们津津乐道,细数品味的各种传奇事迹。

2023年,是属于东风日产的20岁,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在步入智能化的时代浪潮里,新能源和科技,成为了中国汽车发展乃至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另一个势头。

凭借着长达百年的工业基础,传统造车企业会将研发的重心放在他们一直引以为傲的机械素质上。而日产汽车在这个领域向来是久负盛名。但是步入了新时代浪潮之后,能见到的是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资本家牵头的新兴品牌所带来的冲击。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扎根于中国市场已有20年的东风日产,也似乎察觉了整个时代的变化。

在前不久的花都工厂举办了一场特别的生日宴,庆祝东风日产的20岁生日。除开大企业所具有的“盛大”“隆重”,更吸引我的,是门口停放的各个阶段的,东风汽车所参与研发生产的日产车型,对于热衷于情怀车的媒体老师来说,无疑可以细细品味和鉴赏一番。毕竟这一批车在当年,也得是能称得上“家境富裕”才能拥有的存在。

从无到有,是时代的变革发展,也是企业的自我突破

过多的渲染东风日产在销量的屡创佳绩,也只是对于东风日产技术的突破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

从当下新能源浪潮的发展来看,日产汽车其实早就在海外布局和研发自己的新能源技术。海外热销的Note车型又或者是早年的聆风。在当年那个并不算“风口”的年代,它也是顺利的飞了起来,并且飞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些年日产布局敢在新能源领域,也算得上是一个“新势力”品牌的操作了。

作为大企业在国际化的战略上必然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这也使得日产在中国的前进策略有所放缓。在前些年的时候,日产汽车在华的更新迭代速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频繁,甚至拥有良好口碑的Note也未见有引入中国实现量产化的趋势。

不打没有准备的仗我相信是一家优秀的企业所奉行的宗旨。似乎日产汽车需要和东风日产一起将国人的需要研究透彻后,才将一款合格稳定的产品,放心大胆的投入中国市场。这无疑是一种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

技术化,这是20岁的东风日产给自己定下的下一个20年的目标。

紧跟时代,却又敢做自己

智能化的浪潮使得各家企业开始争夺新兴市场上的地位。动辄L3宣传的智能驾驶辅助技术让很多企业开始跑向“科技兴起,科技兴企”的道路。但纵观现今的城市道路交通,完全不是这一批宣传着解放双手的智能黑科技所能一展身手的。细看下来,传统车企保存固有的造车理念的同时,用最实用的最稳定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是更可靠,也是市场更需要的。

再从满大街奔跑的“移动大电视,车载大冰箱”新势力车企来看对传统品牌的冲击,似乎在这一点上,传统车企不想改变,也不能改变。毕竟造车的成本和科技性配置,往往会成为老牌车企前进路上的最大阻碍。

回过头来再看东风日产,ProPILOT和Nissan Connect也在随着时代浪潮进行更新迭代。系统更稳定更智能,但你要和那一些“黑科技”相比,确实少了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但多出的是市场验证后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单凭这一点,东风日产就一直在做自己。

科技化,智能化。这是20岁的东风日产给自己规定好发展要求。

电驱化的目标,坚定而不动摇

似乎在前些年新能源发展的如火如荼的阶段,东风日产并没有紧跟着浪潮推出一系列大电池,长续航的新能源车,反倒是不紧不慢的,做着油车的小改款或大换代。好像给人一种错觉-东风日产造不出电车吗?

用实际行动往往是打破质疑的最好方式,随后推出的ARIYA艾睿雅和e-POWER技术让大家看到了技术男的“骚操作”,我可以憋着很长时间,但我一定要在某一刻惊煞众人。

无论是雪狐电四驱功能还是e-POWER的“不用充电的新能源车”理念,都在告诉大家,技术是壁垒,但是是用来打破的。

写在最后:

在这一次花都工厂的东风日产二十周年FAMILY DAY活动上,东风日产提出了“再创业”的口号,着力发展新能源,用产品,体系和技术三个纬度来丰富东风日产接下来的发展目标。

我细看了一下东风日产所发布的技术升级,以下为官方稿件原话:

“技术升级上,东风日产将继续保持并拓宽多赛道技术路线,以纯电、超混电驱e-POWER、插电混动、氢燃料、燃油动力5维并行,同时推进智能驾驶、智能动力、智能互联技术的升级迭代。日产品牌将会努力降低电驱技术成本,加快先进电池技术的研发;启辰品牌会在2023年实现全新纯电平台技术落地,到2028年推出全新CTC纯电平台升级,全系搭载新技术电池及全新N合1高集成电驱、全维智能座舱生态系统升级,采用全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

着力于发展新能源技术成为了这个20岁的小伙子未来的奋斗目标。未来的汽车市场会更具竞争性。未来可期和不负热爱,在20年后继续再得以延续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有点车事,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数字能源风起!能源央企先后成立数科公司

2023年见证了数字能源的兴起,众多能源中央企业纷纷响应,相继成立了数字科技公司,以推动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进程。

新年伊始,国能网枣答信科技便完成了转型升级,更名为国能数智科技开发(北京)有限公司。此次变革整合了大数据和信息技术资源,标志着公司致力于能源数字化领域的新篇章。

紧随其后,中广核集团在9月1日宣布旗下公司更名为中广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进入数字科技领域,展现了其对数字化转型的坚定决心。

到了12月24日,中国大唐集团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区正式成立,注册资本达十亿,这标志着大唐集团在能源数字化战略上的步伐显著加快。

除此之外,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广核、国家电投、三峡集团、中能建集团等能源巨头也纷纷效仿,组建了自己的数字科技公司,共同推动了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巨大浪潮。

在2023年,这些能源巨头的数字科技公司展现了它们的活力和影响力:

- 国家电网的国网数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其在能源电商、金融科技和数字技术方面的深入发展,推出了电e宝、国网商城等八大业务平台,并实现了新能源云服务的全面升级,引领了能源行业的绿色发展。

- 南方电网的数字电网集团以30亿注册资本,专注于数字电网、运营、服务和产业四大领域,其自主研发的“云系列”和“智系列”产品覆盖了电网全链条,展示了数字电网建设的最新成果。

- 国家电投集团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在2023年加强了与软通动力和国能智慧科技的合作,引入了秒级监测数据到风电项目,并推动了电厂及场站的智慧化,提升了数字化运维的水平。

- 国能数智科技开发(北京)有限公司在智慧运营项目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其电力营销平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且煤矿生产执行系统的广泛应用,显示了在提升能源安全和工作效率方面的技术实力。

- 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中国石油的数字化主力军,与多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海外业务取得了显著增长,特别是在尼日尔油田项目中的数字化转型建设,展现了中国石油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这些能源巨头的数字科技公司无疑在推动能源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迈进,为全球能源格局带来了新的活力。它们在2023年的创新举措,预示着能源行业深远的变革和绿色转型的加速到来。

金融产品迎来新变革:个性化投资服务引领市场潮流

金融产品的新变革主要体现在个性化投资服务引领市场潮流,这一趋势的起源、影响及未来展望如下

一、起源

科技驱动:随着移动设备与网络覆盖率的提高,大数据应用推动了智能理财的浪潮。全球顶尖公司利用先进算法分析用户偏好、消费习惯等多方面信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科技巨头布局:科技巨头们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庞大用户基础,迅速崛起成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投资服务。

二、影响

投资理念转变: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标准化产品与服务已无法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个性化投资服务的兴起,使得“一揽子”的投资模式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量身定制”的投资方案。私人银行兴起:对于高净值客户而言,他们更加注重投资风险控制,希望得到更加细致入微、全方位的支持。私人银行通过为每位客户打造独特策略,满足了他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三、未来展望

个性化投资服务将成为常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多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始意识到个性化投资服务的重要性,并加大研发力度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未来,个性化投资服务将成为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普惠金融助推经济发展: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手段提供小额、灵活、高效的理财产品与服务,可以帮助中低收入人群实现财富增值,并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将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综上所述,个性化投资服务作为金融产品的新变革,正在引领市场潮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这一趋势将持续发展,并为金融市场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能源革命中的领跑者:储能行业巨头股票

能源革命中的领跑者:储能行业巨头股票主要包括特斯拉(Tesla)、LG化学(LG Chem)以及中国的宇通集团、三星SDI和格力集团等相关企业

特斯拉(Tesla)

地位:特斯拉是全球知名的纯电动汽车制造商,同时也是清洁能源与储能市场的领导者。产品:特斯拉通过自主开发的锂离子蓄电池组件,推出了“Powerwall”和“Megapack”系列产品,分别针对家庭和企事业单位市场以及公共服务部门提供定制解决方案。影响力:特斯拉的储能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整个储能行业的发展。

LG化学(LG Chem)

背景:作为韩国最大的综合化工企业之一,LG化学在储能领域有着深厚的实力和广泛的市场份额。产品:LG化学通过其子公司提供各种类型的蓄电池产品,从小型家用应急电源到大型商业/工程项目均有涉及。市场表现:LG化学的储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表现出色,受到了众多客户的青睐。

中国本土企业

宇通集团:宇通集团成立了专门从事锂离子电池制造以及相关尖端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在储能领域有着强大的竞争力。三星SDI:作为韩国知名企业,三星SDI在储能领域也积极投资扩张产线,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格力集团:格力集团计划进入充电桩、储能等领域,并投资建设相关项目,显示出其在储能行业的雄心壮志。

总结: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储能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斯拉、LG化学等国际知名品牌以及中国的宇通集团、三星SDI、格力集团等本土企业都在加大对该领域的投入,并纷纷取得可观收益和市场份额。未来,随着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和政府部门对可再生能源相关政策的支持逐渐增强,储能行业有望继续保持蓬勃发展态势,引领全球能源变革浪潮。

5300家上市公司,比亚迪研发费用第一,成A股研发之王

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最新财报显示:

比亚迪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011.27亿元,总营收超越上汽集团,位列A股车企上市公司第一名;

实现净利润136.31亿元,同比增长24.44%,成为中国汽车市场净利润最高的整车公司

有业内人士感叹,比亚迪不愧是汽车圈的“三好学生”——业绩好、增长稳、盈利能力强

有人好奇:比亚迪凭什么这么牛?车圈“三好学生”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随着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的全部揭晓,我把全部5300多家上市的核心数据都拉了出来,横向对比后发现,比亚迪在研发投入方面,又拿了两个第一:

一是研发投入位列所有A股上市车企第一名

二是研发投入位列所有A股上市公司第一名

看到这些数据,你就明白了,比亚迪实现全球市场突进,靠的就这八个大字——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没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若想在全球市场中脱颖而出,技术创新无疑是核心驱动力。

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航者,之所以能在营收、销量和利润方面有强劲表现,是因为它在研发领域有着不同寻常的大手笔投入。

财报显示,比亚迪上半年研发投入高达202亿元,位列A股5300多家上市公司之首,成为A股市场名副其实的“研发之王”

把视野再扩展到全球市场,比亚迪上半年202亿元的研发投入,甚至还远高于特斯拉(约人民币161.9亿元)。

上半年营收、利润创新高,7月销量跃升至全球第三

8月28日,比亚迪发布2024年上半年财报,一系列耀眼的数据再次让业界为之侧目。

首先是营收创新高,超越上汽集团

上半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约3011.27亿元,超越了上汽集团同期的2846.9亿元,位列所有A股上市车企之首,亦是国内主流车企营收之首。

这一数字,彰显了比亚迪在汽车领域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也标志着比亚迪成功跨越了传统汽车巨头的门槛,实现了营收规模的重大突破。

营收超越上汽集团,不仅是对比亚迪市场地位的直接肯定,更是对其创新能力和市场策略的强烈认可。

其次是销量跻身全球第三,市场地位愈发稳固

7月全球畅销汽车品牌销量TOP20榜单显示,比亚迪(不含子品牌)7月全球销量高达31.56万辆,仅次于丰田与大众,跻身全球前三,也是榜单前十中唯一入榜的中国品牌。这是中国汽车品牌又一历史性进步。

从第二季度超越本田成为全球第七大车企,到如今的全球第三,比亚迪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展现了在全球市场的快速崛起和强大影响力。

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市占率飙升至32.6%,蝉联国内汽车市场销量冠军。这意味着,每卖出三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来自比亚迪,“10个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中有3个买了比亚迪”。

一定意义上,比亚迪已经成了新能源汽车的代名词。

再次是利润稳健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上半年,比亚迪净利润高达136.31亿元,同比增长24.44%。

这一数据,也让比亚迪荣登中国汽车市场净利润最高的整车公司宝座。

这说明,在规模效应和产业链优势的加持下,比亚迪的经营效率又有了提升,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持续优化。比亚迪正逐步构建起稳固的盈利体系,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务支撑。

上半年研发投入达202亿元,技术创新驱动比亚迪实现全球市场突进

比亚迪有一个理念,叫“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比亚迪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创新动力强劲。

财报显示,上半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202亿元,同比大增42%,连续三个季度研发费用突破百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

折算一下,相当于每天有1.1亿元的经费投入到研发中去。

横向对比后发现,在中国所有上市车企中,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位列国内主流汽车之首。

在A股5300多家上市公司中,比亚迪上半年的研发投入依然位列榜首,成为A股名副其实的“研发之王”。

把视野再扩展到全球市场,比亚迪上半年202亿元的研发投入,甚至还远高于特斯拉(约人民币161亿元)。

比亚迪一家车企的研发投入,几乎等于长城、理想、吉利、长安四家车企之和,甚至是长城汽车的3倍以上,吉利的4倍以上。

比亚迪2024年上半年的净利润是136亿元,这意味着,比亚迪上半年的研发投入,比同期净利润还高约66亿元。

更让人佩服的地方在于,比亚迪的研发投入是持续的,上不封顶的。从2011-2024年,比亚迪连续13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很多时候甚至是同期净利润的几倍。截至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近1500亿元。

所以,你现在知道比亚迪为何发展这么快了吧!研发投入遥遥领先,推动汽车销量一骑绝尘,已经形成了正循环。

从最初的电池制造到如今的整车智能,比亚迪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拥有强大的研发基因和工程师文化,10万名工程师天团,在全球车企中,排名第一。

在工程师们持续深耕下,比亚迪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全球首创多项新技术。

从e平台3.0 evo到第五代DM技术,从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到易三方、易四方……比亚迪用一项项全球首创技术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持续引领新能源汽车技术变革浪潮。

2024年,比亚迪校招人数超万人,其中硕博占比近70%,研发人员占比近80%。这为比亚迪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写在最后:

比亚迪实现全球市场突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

在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发展趋势的今天,比亚迪凭借其在电池技术、电机驱动、电控系统以及整车智能等方面的领先优势,以及丰富的产品线和完善的市场布局,成功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

那些羡慕比亚迪的车企,你们只看到了比亚迪的风生水起,没看到它成功背后的研发投入和前瞻布局。

比亚迪在技术研发领域的持续投入,为它在全球市场的突飞猛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消费者对高品质出行需求的不断提升,比亚迪凭借技术领先、产品丰富和品牌影响力强的优势,必将在未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阿笨汽车观察,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汽车舆论」2025,吉利打响穿越周期的“战略反攻战”

若一家公司仅着眼于未来十年,或许精准把握时机,打磨好技术,便能在短期内拔得头筹。

然而,若要构筑百年长青的企业,绝非易事。

不仅需要战略眼光,还需在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等多维度具备实力。如此,方能穿越周期,从容应对一轮又一轮的考验。

2025年开年,吉利控股发布2030愿景,立志引领绿色智能通行生态。

同时,未来三年的战略目标也同步发布:到2027年,整车销量全力突破500万台,不仅要成为电动化智能化变革的先锋,更要提升绿色智能通行生态竞争力。

作为吉利控股2025年的首场开年大戏,集团高管们纷纷登场。

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兼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共同深度解读《台州宣言》的落地规划。

在新能源车行至中局,真正的淘汰赛即将开打之际,吉利吹响了这场“战略反攻战”的号角。

1、锚定航向:吉利的“航海图”

回顾2024年,汽车产业处于深度变革的浪潮中,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空前。

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各子品牌,预计全年总销量约332万辆,同比增长21%;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超148万辆,同比大幅增长约52%,新能源渗透率预计达45%。

在几乎卷到生无可恋的汽车市场中,能获得这份成绩单,吉利控股集团拥有着极强的韧性。

面对全球经济新形势与行业竞争新格局,吉利控股于去年9月发布《台州宣言》,提出“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核心举措,深度聚焦汽车主业,精心布局科技生态,提升综合竞争力,稳中求进,推动“让世界充满吉利”的企业使命。

围绕《台州宣言》,吉利控股进一步明确2030愿景,即凭借绿色智能科技,为用户打造“可油可电可醇”的产品与灵活能源服务,推动“安全放心、普惠平权”的智能出行与运输解决方案落地,引领“绿色低碳、智能共享、乘商互联、天地一体”的未来通行生态。

吉利控股打造“一三三”战略。该战略以《台州宣言》为总纲,围绕组织与文化、竞争力、管控模式这三大关键领域进行转型,强化整车业务、核心零部件、生态业务三大核心板块。

这一战略体系犹如航海图,为吉利走向全球市场以及电动智能化转型提供支撑,推动集团迈向可持续发展。

2,攥紧拳头“两横七纵”战略深化协同

吉利控股始终坚守汽车制造的主航道。

2024年,吉利乘用车全年销量217万辆,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约32%;新能源渗透率连续5个月突破50%,全年新能源总销量超88万辆,同比增长92%。

目前,吉利乘用车已构建起一套完整且立体的产品矩阵,吉利、吉利银河、领克、极氪四大品牌生态圈,全方位满足了用户的多元需求与极致体验追求。

在《台州宣言》的战略指引下,为实现未来三年的增长目标,吉利乘用车板块规划了“两横”布局。

其中,吉利汽车集团整合吉利、吉利银河、雷达、翼真等品牌,全力面向大众主流市场,加速新能源转型步伐。

极氪科技集团整合领克、极氪,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集团。

具体定位上,极氪定位“豪华科技品牌”,主打“豪华、极致、科技”,主攻30万及以上市场,以中大型车为主,中型车聚焦纯电,大型车聚焦超级电混。

领克定位“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主打“潮流、运动、个性”,主攻20万及以上市场,小型车聚焦纯电,中大型车聚焦混动。

吉利银河,定位“主流新能源”,主打“实用、品质、安全”,聚焦10-20万元区间,实现主流家用市场全覆盖,纯电混动并举。

吉利,中国星系列持续深耕燃油车市场,坚持“好品质、好安全、高价值和高性价比”,持续保持中国品牌燃油车第一地位。

对于2025年,吉利乘用车板块也设定了明确的销量目标:271万辆,较2024年大幅增长约25%。

其中,吉利汽车集团目标200万辆,吉利银河挑战年销100万辆,同时持续深挖海外市场潜力,力争2025年海外市场实现15.6%以上的增长。

极氪科技集团目标锁定71万辆,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成长为年产销百万级、全球领先的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集团。

2025年,吉利乘用车新能源销量目标设定为150万辆。

在技术协同创新方面,吉利乘用车板块聚焦整车机械架构、电子电气架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驱系统、动力电池及超级电混七大核心领域。

真正做到共享与提升效率。

布局GEA全球新能源架构和SEA浩瀚架构,打造共享的电子电气架构EEA4.0。

针对不同市场精心打造智驾方案,统一智舱技术底座,加强神盾电池和金砖电池两大品牌的协同效应,规划180和220两大电驱平台以实现高性能全覆盖。

“两横七纵”战略通过深度整合资源,不仅能更好地连接用户,还有利于协同车型规划、技术路线,优化产业链布局,持续降本增效,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

3、反对内卷式恶性竞争造智能精品汽车

吉利控股此次一系列战略规划与布局调整,绝非短期逐利之举,而是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洞察与深度思考后的布局。

面对当前无法停下的内卷,吉利反对内卷式恶性竞争,坚守吉利企业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ESG本质要求,不玩小聪明,不搞投机取巧,不搞大跃进式的恶性发展。

不追求短期销量目标,放眼长远,坚持长期主义,为每一位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智能精品汽车,让顾客买得放心,用得安心,物超所值。

吉利的这种坚持,不仅为自身赢得市场尊重,更是为用户兜底,引领行业朝着更稳健、可持续的方向去发展。

在全球都在倡导绿色发展、智能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汽车行业正处于从传统制造向科技出行服务转型的关键节点。

吉利控股的2030愿景与“一三三”战略,让业务发展方向更为聚焦。

对绿色智能通行生态的引领,不仅是对环保责任的担当,更是看到了新能源与智能科技融合将带来的产业变革与市场潜力。

通过提前布局核心技术,如在新能源动力、智能驾驶、电子电气架构等领域的深入研发与协同创新。

在乘用车领域的“两横七纵”布局,体现出精细化运营与差异化竞争策略。

针对不同市场定位打造不同的品牌集团,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也在各个细分市场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同时,通过七大核心领域的技术协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技术的快速迭代。

不得不说,这场“战略反攻战”对吉利控股极为重要,赢下这场战吉利将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开辟出一条独有的发展道路。

在市场的竞争中,也将打造出更好的中国汽车行业样本。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舆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500万辆背后的大格局!比亚迪“长期主义”得到了时间回报

虽然“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仅有短短45分钟,当我们进入比亚迪深圳研发中心(六角大楼)奔赴这场隆重且盛大的庆典之时,13辆分别来自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广汽、奇瑞、吉利、长城、蔚来、理想、小鹏、比亚迪的代表车型列阵排开,构筑起了一幅“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气场十足的大型名场面,这场庆典的格局瞬间得到了升华!今晚的刷屏从这里开始。

 

 

旁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赶紧步入现场,发布会的内容内部一些同事彩排的时候看了,都十分泪目!

 

后来,随着随着一辆腾势N7交付给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

 

 

让人感动和泪目的,除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发布会上的三度哽咽,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长达20年的坚持,终于迎来了春天、迎来了“厚积厚发”,让人颇为感动、倍感不易。

 

比亚迪造车的故事,实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历经70年风雨,中国品牌造车的缩影,无不让人倍感鼓舞与骄傲。

 

第500万辆!这距离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仅过去不到9个月。回顾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从“第1辆到第100万辆”用时13年、从“100万辆到300万辆”用时1年半。

 

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达成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这不仅是中国品牌第一家,更是全球第一家新能源企业。

 

 

王传福董事长的三度哽咽让人更是动容,他讲述了比亚迪新能源500万辆背后的血与泪。

 

他说:“20年前造新能源车,有人看不懂、有人看不上、有人看不起。”但比亚迪要做一道证明题,而这道证明题比亚迪已经做了二十年,如今的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比亚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国汽车可以!”

 

 

所以,从2011年起,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几乎是年年递增,坚持早投入、敢投入、咬牙投入,研发投入费用始终远高于净利润,并且在2017-2019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的三年,在一心只想活下去的2019年,比亚迪都是咬着牙坚持投入。

 

“做一件底层正确的事,一直做,坚持做。”

 

从2008年F3DM作为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到2013年搭载第二代DM混动技术的秦横空出世,2018年搭载第三代DM混动技术的全新一代唐,以及2021年搭载DM-i超级混动、平替传统燃油车的宋PLUS DM-i,比亚迪将技术研发作为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长征,创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加速度”。

 

 

王传福也坦言:曾经,比亚迪也怕等不到“春天”,也经历过不被认可的至暗时刻。但好在,这一坚持比亚迪挺了过来。

 

“在市场没打开的时候依然坚持投入插电混动,即使投错了我们也认了!”王传福和比亚迪的这股韧劲,在我们看来,正如歌词里唱的那样:“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在我们看来,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最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比亚迪只身进入新能源汽车这一“无人区”,并且敢于在2022年成为全球首家宣布停止燃油车生产的传统车企,这种“壮士断腕”、“没有退路才见出路”的决心,也得益于比亚迪在技术、产品、供应链甚至渠道方面,所做出的全方面、立体化的准备。

 

 

截至目前,比亚迪拥有11个研究院,超9万研发人员,研发总投入超千亿,现在平均每个工作日递交19项专利申请,获得15项专利授权。比亚迪已推出刀片电池、DM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云辇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变革。

 

 

王传福用一组数据向我们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排名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占全球60%,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球公开量70%,中国前6大动力电池供应商占全球电池装车量63%。

 

 

另有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今年有望打造37%,预计到2025年有望达到60%;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今年有望达到56%,预计到2025年有望达到70%。

 

 

目前,以上汽、奇瑞、比亚迪、长安、吉利、长城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正在走向世界舞台,因此在新能源汽车的变革浪潮中,中国品牌大有可为。

 

为此,王传福斩钉截铁地表示:“中国汽车必将诞生令人尊敬的世界级品牌!”

 

 

而这场“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格局已经放大的比亚迪,不仅“以磅磺之势创行业新辉”,更将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广汽、奇瑞、吉利、长城、蔚来、理想、小鹏等在内的品牌集结起来,谱写了一曲“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的豪迈篇章。

 

 

在交付比亚迪第500万辆下线新车——腾势N7钥匙给罗振宇的时候,王传福对罗振宇说,希望今年跨年的《时间的朋友》,能“多讲讲中国新能源汽车和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

 

 

可以说,比亚迪对于新能源领域的持续投入与持续深耕,对于中国新能源品牌的集结与引领,都展现出了一种大格局、广阔胸怀与“长期主义”,今晚的这场仪式亦可被视作为庆典,亦是比亚迪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一个新起点,更是一次将比亚迪的品牌精神、价值观与大格局淋漓尽致的呈现。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市红点,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未来投资什么行业最好

最好投资的行业:科技、新能源、健康和人工智能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未来的投资行业趋势将围绕着科技、新能源、健康和人工智能展开。这些行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并且在未来可预期的时间内都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科技行业

科技行业是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将引领科技浪潮。在这些领域进行投资,不仅能享受到技术进步的红利,还能捕捉到因技术革新带来的商业机会。例如,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各行各业,为投资者提供丰富的投资机会。

新能源行业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新能源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推进。投资新能源行业不仅能够助力环境保护,还能享受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利好。

健康行业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行业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除了传统的医疗、药品领域,健康科技、健康管理、康复医疗等新兴产业也在迅速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

人工智能行业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新兴技术,将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从智能家居、自动驾驶到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广阔。投资人工智能行业,尤其是早期创业公司和具有创新技术的企业,将有可能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

综上所述,科技、新能源、健康和人工智能等行业是未来投资的最佳选择。这些行业不仅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还得到了政策支持和资本关注。当然,投资任何行业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以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和回报。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